《海上钢琴师》,向旧日告别的挽歌

“我生于船,长于船,世界变化万千”

作为弃婴的1990被船上好心的烧炉工收养,但在他几岁时烧炉工就因为意外去世,他再度成为了孤儿。孤独的他成日与钢琴为伴,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天赋练就了绝妙的钢琴技艺。但因为从未离开过船,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不安且身怀戒意,对纽约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感到恐惧。这也导致他就算是遇到了心爱的少女也因为不敢下船去寻找她。就算最后昔日的好友警告他废船将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去,他永远的留在了船上。

《海上钢琴师》,向旧日告别的挽歌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海上钢琴师》,向旧日告别的挽歌

影片的精神内核是纯真与自由。这部影片是献给那些始终向往单纯、远离喧嚣的人。纯真是他们固有的属性,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因为天赋异禀的1990就是这样的象征,他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动,只因演奏是他毕生所爱,他不必下船只要一直沉浸在音乐中就得到了最纯粹的快乐。整部影片情节如同碧海潮生,小孩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众人,但这都只是后续的铺垫,“爵士乐祖师”的杰利上船与1990的比赛才是最让人激动的,片段大概可以与金庸小说中郭靖与欧阳克的那场比斗相媲美了。而且,据考证,历史上确实存在杰利这个人的,影片的最高潮是三场斗琴,澎湃之余又会让人想到这三场斗琴真的就只是表面上看到的斗琴而已吗?

《海上钢琴师》,向旧日告别的挽歌

《海上钢琴师》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很多人看到最后其实不理解为何1990没有下船,其实就如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图书管理员,回归社会后手足无措最终自杀而亡。我们的落叶归根应当是回归陆地,但我们的陆地就是他的海洋。整部影片就是一幕像旧日告别的挽歌。1990,生于船,长于船,也死于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