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汉奸",被处死

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

世人皆知"戊戌六君子",却鲜少有人记得"庚子被祸五大臣"。何为庚子无忠?即为庚子事变之时因不愿听信义和团主张而被清政府下令斩首的五位大臣,世传大节,号之"五忠"

这五位仗义敢言的官员中有一位名为许景澄,其以忠谏言不幸惨遭杀身之祸,一片赤子丹心,碧血长埋。著名教育家严复曾这样评价他:善战不败,善败不亡,疏论廷诤动关至计;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皇天后土式鉴精忠。这样一位世人眼中的著名外交官,又是怎样背上"汉奸"的骂名被处死的呢?

许景澄的为官之路

许景澄出生于道光年间浙江嘉兴的一户官宦人家中,其从小学习词章,工骈文诗画,特别重视研习经世的学问。同治年间,其顺利考取进士,有幸被朝廷授以翰林院编修一职,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

许景澄踏上政坛之初,恰逢洋务运动新兴的时候,当时晚清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新技术用于挽救彼时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主要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用于抵制西方的侵略。

由此当时总理各国事务的衙门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开始对外派遣使节,由于许景澄早年远渡重洋到德国留学学习过舰船驾驶等专业,其成为那个时候"外交强国"这一主张的积极拥护者,也因此受到总理大臣的器重,多次被作为使才推荐。

1880年,许景澄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同年被派往出使日本的许景澄因适逢父丧而未能出行。一直到四年以后,他陆续被清政府派往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共计五个国家,同时还兼任过驻比利时的公使。

在其出使的期间,他亲自主持并勘验接收了在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等多艘战舰,海盗多家造船厂亲自调查,由其亲笔撰写的《外国师船表》

一书,为清政府建设海军提供了参考及海防方向的重要建议。

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的中国,出任"使者"并不是一件"好差事",在许多人眼中出访外邦是讨好"外夷"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外邦献媚之举,让人不耻、常常被人鄙夷。许景澄不仅顶着这份"鄙夷"承担起了这份责任,还参与了与俄罗斯的交涉,促使双方达成了在边界未划定之前双方军队维持现状的协定。

北大第二任校长

北京大学作为最著名的高校之一,其在清末年间的旧名为京师大学堂,最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也是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统管全国的教育,其办学的方针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它的成立无异于标志了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始。

1899年,许景澄被清政府任命为管学大臣并兼职出任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一职,好比现如今的校长。在北大成立以来,其历任校长中只有许景澄是被政府"砍头"处死的,究竟是为何让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官"身陷囹圄、最终殒命的呢?

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

忠奸任凭说,至今无人忆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一年以后义和团一众涌入京城,此时一心想要瓜分中国这块大蛋糕的西方列强想要打着保卫自己使馆的名号决定一起联合向义和团出兵。为此把握朝政的慈禧太后急召众大臣召开御前会议,商量应对之策

就在满朝臣子众说纷纭中,有人主张想要借助义和团来攻打外国使馆,想要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同时也希望能够"一雪前耻"好好挫一挫外国军队的锐气。当时的许景澄并不支持该主张,他认为攻杀外国的使臣,古今中外都没有前例,毕竟两军交战从不斩杀使者。

再者,此时的国家早已是满目疮痍,依照当下清政府的实力已经再无军力、财力出战了,于是许景澄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解决义和团的叛乱,而不是在挑事端引起战事。

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许多官员的不满,同样被惹毛的还有慈禧太后,他们认为许景澄为洋人说话,与洋人一个鼻孔出气,自然对"一丘之貉"的许景澄没有什么好看法,没多久许景澄就被下令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的罪名被下令斩杀。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知自己就快被处以极刑的时候,许景澄在赴死之前仍旧是心系国家,他在被捕之前不是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冷静地到银行将此前朝廷为修筑铁路而存子里面的四十万两白银全数取出并如数上交朝廷、归还国库,而后被押往刑场就地正法,年终五十五岁。

不得不说,他在临终之前还是一心为国,哪怕在上刑场的最后一刻,他想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身后之事,而是念着将本来打算建设铁路的钱交到国库去。

就这样许景澄这位晚清著名外交官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虽然生于官宦一生仕途也算得上顺遂,但却最终被冠上"崇洋媚外"的汉奸之名,在

众目睽睽之下被处以极刑,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着实令人唏嘘不已。其实,作为一名中国人,其当时的勇敢谏言是"崇洋媚外"的表现吗?

唯一一个被砍头的北大校长,因敢说真话,成了

其实不然,在当时的那个情境下,清政府可以说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试问,内忧外患之下的清政府此时真的利用义和团这一群乌合之众来与敌军对抗,在义和团被敌军的火枪大炮歼灭之后呢?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只会加快了敌军攻入京城的步伐;就算义和团能够狠狠的削弱八国联军的锐气,但是他们终究是与政府站在对立面。

文/羽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