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铁打的华夏,流水的王朝。

01

在神州这片大地上,似乎有一个魔咒,王朝江山极少有能超过300年的,但有一个明星王朝,却是足足坐满了800年的家天下。

那便是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直到前256年,才被秦国所灭的周王朝。

不过,如果深究起来,周朝的这800年江山其实是注了不少水分的

公元前770年,经历了烽火戏诸侯的周王朝继任者——周平王,需要在郑、秦、卫、晋等诸侯国的护送下,才能够平安迁都洛邑(洛阳),彰显了周王朝的衰落和对天下的统而不治。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不久,一件大事的发生,更是直接将周王从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坛上拉了下来,从而正式敲响了周王朝的丧钟。

至于后来五霸横出、七雄争锋,周王名为天下共主,实际连一个中等诸侯国都实力不如局面的形成,似乎在此大事之后都是必然的了。

02

郑庄公,姓姬名寤生,郑国的第三位国君,年少即位,英明果断。

其祖父郑桓公乃周厉王的小儿子,论血缘当属东周王室的近支宗亲。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周朝卿士,即宰相。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雄才伟略郑庄公

你可别小看这卿士职位,虽然周王已如同橡皮图章,但鉴于周礼对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制约,周王室的余威还是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君,在面对周王的时候,还是得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郑庄公呢,也就充分利用了既是周朝卿士又是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广泛活跃在彼时的国际舞台上。

不过,您要是认为他是在给周王免费打工,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郑国自己的利益。

对内,他对周王显得既亲近又反抗。亲近是为了强化卿士在诸侯中的话语权,反抗是为了弱化周王的权威,以便能够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

对外,则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四处征伐,不断蚕食周边小国卫、鲁、陈、蔡等,就连大国宋也成为他为谋求霸权而攻取的目标。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那才是一个叫做"吃周王的饭,砸周王的锅"。

03

此时在位的周桓王似乎也不是吃素的,毕竟周室才刚刚衰落不久,手头还有些许资本,血气方刚的他自然不想坐以待毙,任由王朝气运江河日下,被一个诸侯国逐渐侵蚀。

所以,双方起冲突了,冲突的结果便是兵戎相见。

记住,是兵戎相见。自从周王朝建立发生过三监叛乱以来,这可是第一次周王对一个中原诸侯直接开战,而且这个中原诸侯还是个没有出"五服"的近支。

战争的发起方是周桓王,其以君伐臣,统帅着此时还剩点儿规模的周军,以及陈、蔡、虢、卫等四国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开向郑国。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桓公五年》)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以当时的形势,周桓王有点儿像一个日薄西山的武林盟主,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即将被人取而代之的宿命,便豁了出去准备放手一搏,找死前还拉上了几个小弟(估计大弟他也拉不来吧)。

四个小弟呢,估计也是高估了老领导的残存实力,也或许是因为同仇敌忾,竟然就真的上了周王的贼船。

他们都太小瞧了郑庄公的实力和手段。

04

郑庄公何许人也?

"庄"者,兵甲亟作、叡圉克服也,那可不是徒有虚名。

想当年,庄公弟叔段仗着老妈的庇护,在城高人多的封地京邑图谋不轨,郑庄公却装作不知,不仅不加以规劝和制止,还刻意纵容,直到叔段起兵造反,郑庄公便立刻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叔段击溃,足见其城府的高深莫测。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郑庄公母亲武姜

书曰:[郑伯克段于焉。]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左传.隐公元年》)

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共同围攻郑国。面对危险局势,郑庄公只不过微微一笑,然后一方面加强防御、毫不屈服,一方面在外交上与列国积极地化敌为友,争取统一战线,逐个击破,结果以一敌六,打得六国一败涂地。

你说,如此辉煌的过往,他岂会怕一个没牙的老虎——周王,以及他纠集的几个小弟?

那当然是要奉陪到底。

于是,前707年,郑庄公便率领着他的一众高级干部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摆开了一副来者不拒的架势。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05

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以卿士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及附属蔡、卫诸侯军,以卿士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及附属陈军,自己则统帅中军主力全力攻击.

针对周军布阵的特点,郑庄公则采用了一个名为"鱼丽"的阵势进行迎敌。

以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因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才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

失去左右翼的周军立刻慌了阵脚,迅速溃败,连周桓王自己都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如果不是逃的快,恐怕还有可能命丧战场。

事后,郑庄公可能是有点过意不去,也可能是为了平息其他诸侯的指责,主动派祭足(庄公谋臣)慰问周桓王,算是给周天子找回了点面子,但已然是把周王的神圣权威送进了坟墓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帝王领袖权威不容挑战

祝聃射中王臂。祝聃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问王疾。(《史记.郑世家》)

06

如果说平王东迁开启了周王朝的衰亡之路,那么恒王主动发起的"繻葛之战"便是让这条衰亡之路变得不可逆转。

我们来看决定这场战争的双方关键人物。

周桓王,年少登位,从祖父周平王手中接过王位,面对逐渐式微的王室权威,其当然有力挽狂澜的责任和奋起一击的理由。

但是他却忘了,政治军事的斗争绝非意气之为,也非单凭个人主观愿望便可以取得胜利。其中不仅需要积攒实力,权衡利弊,有时甚至还要学会看人下菜。

就此而言,周桓王登位伊始便对前来朝见的郑庄公不加礼遇,剥夺其士卿之位,导致周、郑交恶,后更是在实力并没有增强的情况下,贸然发动"繻葛之战",实在是非明智之举。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周郑交恶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史记.周本纪》)

对郑庄公而言,如果我们抛却正统观念,其通过迎战周王的军队,特别是手下大将祝聃射中周桓王的那一箭,成功地将周王从不可侵犯和怀疑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极大地动摇了周公旦所制定周礼的根基,强烈地冲击了人们思想上的固有观念。

此战之后,周天子的威信便荡然无存,再没有诸侯真正把周王放在眼里。

周王朝虽然依然存续,但已然是苟延残喘。郑庄公本人和他的郑国固然没有最后做成周王室的终结者,但着实挖开了周王朝入土的一角。

周桓王以他的年轻和轻率向我们印证了一个道理: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权威,为什么对人治社会的君主来说异常的重要?

为什么说“繻葛之战”,真正地把周王朝送上了灭亡的不归之路?

就是因为,这种权威一旦丧失,轻则诸侯轻君,重则政权会分崩离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