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世人至今还对它念念不忘

大家了解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故事,大概是从明史研究家黄仁宇先生著作的《万历十五年》中获取的。这本书的问世让人们对于明朝的兴衰有了全新的认识,再也不是我们老生常谈的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其君主的荒淫无度、宦官专权而造成的晚明时期朝纲崩坏、民不聊生。同时北方女真部族的努尔哈赤强势崛起,觊觎明朝的大好河山,长期军事骚扰明朝的关内防线。“民不聊生”又激化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晚明在这种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最终大厦倾倒。

也许晚明的种种遭遇只是它灭亡的结果,但根据《万历十五年》中对明朝社会的分析,明朝早在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即将土崩瓦解的危机,只不过内阁首辅张居正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大明在灭亡前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然而“万历中兴”并没有解决当时明朝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就像晚清时期的“同治中兴”一样,纵然有晚清四大重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的极力维持,也难逃其走向灭亡的命运。

明史研究家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通过对当时明朝社会集体群像的描写,深刻阐述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黄仁宇先生把那一时期明朝社会的集体群像浓缩在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学士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抗倭英雄戚继光、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等标志性人物身上,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理想和矛盾、斗争和妥协,来向世人展现那一时期明朝社会的人间百态。

无论是明朝的史料,还是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所记载或描写的万历皇帝并不是一个从始至终都荒淫无度的人。他在年轻时也曾想去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但推行改革并不是那么容易,最终在与群臣的思想交锋中败下阵来,他只能选择妥协,这种妥协也让他知道原来皇帝并不是可以决定所有事的。

我们都知道大国一般要推行改革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像明朝这种幅员辽阔的国家,更需要社会的集体共识。而当时的明朝则是以道德代替法律,并且“道德”的发言权只是掌握在明朝文官集团的话语权下,纵然万历皇帝想去改变这种现状,也会被群臣的思想和利益所制衡。

我们都知道明朝从朱元璋那就取消了“宰相”职位,虽然当时朱元璋取消“宰相”职位的确让皇权更加集中,但同时也为明朝中后期朝廷的无休止“党争”创造了温床。明朝的朝廷中不设“宰相”职位不仅使皇帝因为政事繁重而厌倦朝政,从而给“宦官当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让群臣中的“保守派”和“自由派”相互掣肘、彼此内耗。万历皇帝就算想从中调停,也无济于事,因为事情往往是“顺了姑心、逆了嫂意”,他稍微对一派有所偏袒,另一派就会“以死相逼”来要挟他。正是由于当时明朝朝廷上层的内耗,慢慢延伸到明朝社会的内耗,最终使明朝面临“大厦将倾”的局面,而崛起中的“清朝”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李自成”则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棵稻草。虽然万历皇帝的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极力维持当时的朝局,在表面上明朝当时的社会貌似出现了“万历中兴”的“繁荣”景象,但随着张居正的离世,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虚假景象再次成为当时明朝社会的现实。

“海瑞罢官”是我们从小都熟悉的历史故事,无论是史书,还是当今的宣传榜样,都把“海瑞”这一清廉形象塑造到极致。或许他本人的确清廉无私、治下有方,但和当时明朝官场整体的腐败贪婪相比,他的清廉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并不能影响和改变整个明朝官场的不良风气。也许海瑞“罢官”是因为他对当时明朝的官场失去了信心,因为想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朝局根本是不可能的,万历皇帝都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地方官员。如果说“海瑞”罢官是因为他个人恪守法律,明朝官场大环境却视法律如无物,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是在这种官场氛围下郁郁而终的。我们从小都把“抗倭名将”戚继光当做民族英雄,纵然他治军有方、身经百战,在当时明朝的朝局影响下,他也只能在局部战争中取得胜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明朝的治军制度和军事力量。也许这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悲哀,即使他个人再有能力,如果当时明朝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军事改革,他也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或许环境真的能改变一个人,万历皇帝由年轻时的意气奋发,到了中年却变得荒淫无度,他想改变的朝局因为各种矛盾而不能改变,只能选择随波逐流。然而普通人的随波逐流顶多只是影响一个人,可万历皇帝作为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他的随波逐流就会让明朝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了解万历年间的明朝社会,并不是出于对当时明朝社会的猎奇,也不是想从中获取混迹官场的经验,而是为了总结其灭亡的原因。当今某些阳奉阴违的官员明面上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暗地里却是“从历史中学习和模仿为人处世的圆滑做派”,就像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身的“清高傲气”,其实就是假借他那副伪善的面具来掩饰他的“违法乱纪”。鉴于历史,有时我们不禁在想:“为什么封建王朝推行社会变革会如此之难呢?”或许就是因为“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当明朝的阶级固化时,那些既得利益者就会更害怕社会规则被打破,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阻止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保守思维,不仅让明朝迅速走向灭亡,而且他们自己的家园也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毁灭,因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