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乔治奥威尔是谁?

《1984》是什么?

我曾经在QQ上问过大概20个朋友,其中一半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问我《1984》是电影吗?

其实这本书还真被翻拍成了电影。是著名的英国男演员约翰赫特主演: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他和饰演过甘道夫和万磁王的伊恩·麦克莱恩(右图)很像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上图是硬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中支持女科学家朱迪福斯特的神秘超级大富豪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这是电影版《1984》中饰演男主角温斯顿

我问过的20个朋友中,另外十个问我是不是村上写的那本小说。

村上春树先生那本《1Q84》我是看过的,三大本。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我是数年前还在工作的时候看过的。

小说有点烂尾了。

但无论怎么说,《1Q84》都不是《1984》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这一版的腰封恰好说出了两本小说的关系。

所以等于我问了20个人,没有一个人看过这本《1984》。


我在豆瓣搜了一下,这本书一共有10个版本。假设标记打分用户在每个版本上都不重复,那么一共有171454名豆瓣用户看过本书。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据说2018年初,豆瓣注册用户已达1.6亿(包括僵尸号),那么到2020年,可能用户数达到2亿。我们顶格假设这都是真人(这当然不可能),那么在豆瓣中看过《1984》的人只有0.0857%,那么按我国14亿人计算,看过《1984》的只有120万人。当然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看这十个版本的印数。


120万人看过的一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呢?


首先这本小说发表于1948年,取名1984,实际上就是作者把4和8颠倒了一下。也就是1948年时刻,作者对1984年的一种描绘。作者是英国人,他描绘的是一个未来的、苏联化的英国。那时候的英国应该实现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简称为“英社”。


英社的政府与社会是合二为一的。

英社中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电幕。这个电幕就是电视屏幕,但是这个电视屏幕是双向的。这个双向的含义是,居民能看到当局给你播送的内容,同时,当局可以通过电幕看到每家每户的实时动态。


每天都会有特定的时间,居民需要聚集在电幕前接受每日教育。并且做集体操。如果有人不认真做或者缺席,那么电幕还会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警告。

英社中的领袖,被人称为老大哥。而电幕的作用就是时刻提醒群众,“老大哥在看着你”。


英社里的政府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叫做“新话”,要求在2050年的时候达到新话百分百的普及率,到了那个时候,“旧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英语,就被全面废止。


新语建基于英语,但大量词汇及文法被简化、取代或取消,例如“好”(good)是指“喜欢老大哥”(to love Big Brother),而“坏”(bad)则已被“不好”(ungood)取代,结果,削弱人用不同方式及语句表达意见的能力,无法说出“老大哥是坏的”(Big Brother is bad),只能说“老大哥是不好的”(Big Brother is ungood)。这符合英格兰社会主义(英社)的意旨,因为政府不会喜欢人有与政府不一致的思想或言论(犯罪思想,crimethink),因为表达自由、革命等概念的词语,都已删除。所以新话被形容为“世界唯一会逐年减少词汇的语言”。


在新话的推广阶段,每个英社人,都存在双重思想问题,就是可以让两种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在脑子里,并指导自己的说话和行为。双重思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言行合一于双重思想,即人们认为关于一件事情的矛盾的观点都是对的。所以人们相信政府说的信条: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英社有一个部门,也是主角温斯顿所在的部门,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修改历史”,因为老大哥永远正确,所以需要修改之前的报纸,杂志。出版物和新闻,以符合当下老大哥的所说。


小说中举过一个例子,那就是老大哥曾经的战友被定为叛徒之后,主角所在的部门就开始着手修改之前出版的报纸,把那些赞颂老大哥战友的报道,全部修改成老大哥早就斥责这个人是叛徒,但是这个人一直不知道悔改,老大哥忍无可忍才号召群众来揭批他。而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高级官员,从来算不得老大哥的战友。


主角部门在修改历史之后,还需要把在市面上的已经无意义的出版物都回收焚烧。用修改后的报纸来代替回收的报纸。要注意的是,日期是没有变化的。


这项工作需要事无巨细的详细修改。需要毫无遗漏的回收和修改。

英社把所有群众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实行配给制。没有市场。

在1984中的世界,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即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英社就是实现了英格兰社会主义的大洋国。


英社利用天天宣传欧亚国和东亚国对本国的战争威胁从而实现战争动员,即保持动员戡乱时期的一切社会控制。


温斯顿对这个自己所生活的所在提出了质疑,并且在接近挑战的过程中最后屈服。


其中在被刑讯时,有一间编号为101的刑讯室。在这个屋子里,可以自由的采用任何方式来让犯人屈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对症下药,即找到犯人最害怕的事物,并通过这个事物来不断刺激犯人。


其中温斯顿发现了一本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不被普通英社成员知晓的整个英社政治制度和体制的运行全景图。


这本书中书简直就是令人叹为观止。


乔治奥威尔的《1984》、阿道司赫胥黎(对,就是那个写过《天演论》(严复的翻译版本叫《天演论》,直译书名为《进化论和伦理学》)的托马斯赫胥黎的孙子)的《美丽新世界》和尤金·扎米亚京的《我们》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其中尤以奥威尔的《1984》最为著名。


有趣的是,文中开头的赫特主演的那部电影也是在1984年上映。在21年之后的《V字仇杀队》中他出演了一位大统领角色。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曾经年轻的温斯顿最后变成了老大哥

当年奥威尔写作时针对的是斯大林苏联。1984年的苏联也并没有《1984》中说的那么夸张,七年后的圣诞节,苏联解体。而奥威尔在1950年就去世了。他死在了斯大林的前面。


不过电幕却在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了现实,斯诺登揭发的美国棱镜计划,就是政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无差别的监控普通人的新型电幕。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如此的吊诡而循环上演。

这也是奥威尔《1984》在历史长廊里永恒的回音。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