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

这是来自曹文轩《草房子》的一句话。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具有童真的书。

前几天收拾屋子,发现了一本在角落里、布满了灰尘的书——《草房子》。

出于惊奇,我又把这本书快速的读了一遍。从第一次读到现在快十年了,已经不知道这是看过的第几遍了。

我喜欢油麻地这个地方,喜欢曹文轩笔下的桑桑、纸月还有所有的老师和孩子们。

更喜欢他笔下的杜小康。他在逆境中长大,经历了孤独之旅后勇于担当,具有责任感,给少年时的我带去了冲击。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个人最喜欢的一章是纸月。

那么恬静的小女孩从文字里就能流露出她的纯真与可爱。

桑桑与纸月朦胧的情感最为美妙。

桑桑会在纸月被板仓的孩子们欺负时毫不犹豫地向刘一水砸砖头救纸月,会在听到纸月留在油麻地小学的消息后高兴地放飞鸽子,会在纸月住在他们家时害羞的不敢上厕所以至于尿了床。

纯粹天真的情感展现在桑桑地少年世界里。

读这一章就好像看到了初中时的班集体,总有人起哄,说笑,但那份真挚的情感永远不会改变。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但草房子总的对于我来说就像一部童话,美的不真实的童话。

却也展示出了人的孤独。孤独是常态,体现在《草房子》的各个角落。

比如死守着土地不肯搬出校园的秦奶奶,是老无所依的孤独;宁可放羊也不愿上学的细马,是无法和他人沟通的孤独。

而最绝望的,孤身赴死的孤独,却降临在桑桑身上。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桑桑在陌生的城市里,望着窗外的河流,第一次感觉到了孤独。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小时候读《草房子》的最后一章《药寮》,文字之间带给我的是满满的哀伤和心疼。

到现在还清晰地记着小时候读这一章的的晚上,我做梦梦到我的脖子上长了和桑桑一模一样的肿块。

梦里的我焦急、不知所措、低沉消极,完全没有桑桑的淡定。

那种呼叫任何人都不会有人回应我的孤独感,我到现在也不会忘记。

桑桑在病重的期间还会带着妹妹柳柳去看城,为了履行他之前的承诺。

现在重读这一章,发现这叫经历。小时候的我无忧无虑,直到上大学后父亲生病的那一刻我才体会到成长。

那种满怀希望却又无助的感觉让我又一次想到了《草房子》里的桑桑。

但我和桑桑本质上还是不同的。桑桑坚强而又勇敢,有责任有担当,他的病是他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

在成长这场孤独之旅里面,童年的摆渡船真的不再回来。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我们都在慢慢学会活着所必要的平静和坚韧。世人皆苦,我们不是唯一在忍受苦难的人,生老病死是常态,是必然。

我们必须告诉自己即使独身一人,无人理解相伴,也别怕。未来很美好,人生一定是值得活下去的。很久之前看到过一句话:

“我觉得这个世界美妙无比。晴时满树花开,雨天一湖涟漪,阳光席卷城市,微风穿过指尖。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经历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我们自己承担。”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在这个叫油麻地的地方,所有的感情都是最纯净、最美好的。

蒋老师和白雀的爱情,桑桑和纸月懵懂的情感,杜小康和桑桑的友情,还有桑乔一家的亲情。

所有的事与人都是平淡的,一切的一切都好似在我们眼前发生。

最质朴、童真、平淡的文字下面,往往包含着最真挚的感情与故事。

《草房子》: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与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岁月已经老去,但这本书里蕴藏的情感与纯美却经久不衰。油麻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懵懂朦胧,柔情与哀伤在我心里种植了长久的感动

我希望自己可以有洗尽铅华的安定,并具有着杜小康那般的隐忍与责任,拥有这些孩子们的烂漫与纯净。我也想去油麻地这个地方看一看,去发现美的田野,经历最美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