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合之眾》有感

那天看一個綜藝節目,史航問竇文濤和蔣方舟讀過《烏合之眾》沒有?他們紛紛曰是。還有一次節目上韓寒也說自己讀過《烏合之眾》云云。我頓生好奇,這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呢?我從網上找來資源開始讀,方才掩卷,故提筆談談所感,以慰無聊。

《烏合之眾》其實就是一本討論大眾心理或是說討論個體與群體間心理關係的書。作者是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讀前面的時候我都快睡著了,因為是心理學著作和文學關係不大,但讀到後邊作者的某些觀點還是很吸引人,我僅摘出我覺得有趣的部分和大家聊一聊。

讀《烏合之眾》有感

書裡說宗教是對人的崇拜而衍生出來的,佛教和基督教的確如此,我們看佛經裡常見一句話叫“如是我聞”,就是“我聽見佛陀是這樣說的”,把一個人的言論奉為一個教派的經典,這就是基於我們對釋迦摩尼的崇拜。耶穌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大家感致於他,堅信他是神的兒子。但伊斯蘭教就不是了,他們信奉《古蘭經》裡的真主,而真主卻是一個無形的化身,穆罕默德被稱為穆聖也只是因為他是個偉大的傳教者。

讀《烏合之眾》有感

書裡還提到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倘若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根深蒂固,不被動搖,不再發生改變,他就會像中國一樣,無法改進自己。《烏合之眾》的首次出版是在1895年,那陣還是中國清末時期,所以作者這麼寫也算屬實。放眼當今,我覺得中國對傳統文化習俗的去蕪存菁做的非常好,比如今年諸多城市的市區內禁止燃放煙花。首先我們的空氣變清新了,再也聞不見過年時刺鼻的火藥味,清潔工人也不用忙著打掃鋪滿街市的紅色紙屑,更不會有人被火藥炸傷。其實最早“爆竹”指的就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發出噼啪的聲響,用來嚇退一種能使人患上寒熱病的怪獸,到北宋才出現火藥做的炮仗,所以這個習俗早就面目全非了。如今,我們漸漸告別放炮的傳統,我們不再把自己的傳統文化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擺脫固有的束縛,等待迎接一種更貼合身心的喜樂方式。

讀《烏合之眾》有感

古斯塔夫·勒龐

最後勒龐又談到了教育,他認為類似於中國這種模式化的育人方法實際是讓人不斷地失去自我。這個觀點我很認同,現在的我們都極度渴望自由,動不動就談到詩和遠方,辭職信上也得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想來是有原因的,我們幼年時就進入學校,不得自由,長大了我們走進公司亦不得自由,待熬到老年我們的身體又大不如前仍與自由無緣。倘若我們有一個開放式的教育,或許能早一點讓我們明白自由就是去做我們最想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