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唐詩宋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學習唐詩宋詞對於提升我們的境界,豐富我們的內涵,開闊我們的胸襟,以及啟迪我們的智慧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時候,我們又只能用調侃的語氣默默說一句:“古詩雖好,理解甚少”。其實理解唐詩宋詞說難也很簡單,只要我們能夠揣摩出詩人當時的情感走向就好。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以南宋詩人岳飛的代表作《滿江紅·寫懷》為例,人們一直以來就有一個不解之處,即“三十功名塵與土”到底如何理解?有人說岳飛是把取得的功名看作是塵土,不屑一顧。但又有人說岳飛如果不看重功名,又怎麼會說“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正如前面所說,要想準確理解這句的意思,就必須要準確揣摩出詩人當時的情感走向。

眾所周知,岳飛是我國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岳飛自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立下赫赫戰功。但岳飛有一個遺憾,卻是到死都未能實現,那便是祖國的恢復大業。因此當岳飛建立功名是為了祖國的恢復大業,那麼他就不可能視功名為塵土。那麼岳飛為何要說“三十功名塵與土”呢?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其實它的關鍵在於“三十”上,由於岳飛只活了三十九歲,而他又是從二十歲開始從軍,所以它的意思不可能是說三十年的功名,而是指岳飛三十歲的時候。結合岳飛不可能視功名為塵土的前提,這句的意思就是說,岳飛在自己三十歲的時候,發現自己所取得的功名,就如同塵土一樣微不足道,所以後面他才會感慨“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並且宋朝還以“三十之節”為殊榮,但是岳飛的理想不是建節封侯,身受殊榮,而是一腔熱血,只為渡過黃河,收復國土,完成抗金恢復祖國統一的神聖事業。因此當我們理解了岳飛這首詞背後的情感走向,也就很好理解這句“三十功名塵與土”了。既然說到岳飛的這首代表作,下面我們便來簡單看看他的這首《滿江紅·寫懷》: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首先,詞的上片中,岳飛就中原重陷敵手,表達了悲憤之意,並且表達了自己想要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願。它的大概意思說,我怒髮衝冠,登高倚欄遠望,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放眼四望祖國大地遼,不禁仰天長聲嘯嘆。我三十歲所取到的功名在恢復國土面前不過如塵土般微不足道,就算征戰了八千里路也不過同浮雲明月一樣容易消逝。建功立業就要從壯年開始,千萬不要虛度年華,到了年老時獨自悔恨啊。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然後,詞的下片則是抒寫了岳飛對於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以及恢復祖國失地的殷切願望。它的大概意思是說,靖康之恥尚未洗雪,作為臣子的憤恨怎敢泯滅?我只想駕馭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的營壘。立志要餓吃敵軍的肉,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由此可見,岳飛不僅有恢復祖國失地的殷切願望,還有英勇的信心和大無畏的樂觀精神。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綜觀岳飛的《滿江紅·寫懷》,情調激昂,慷慨壯烈,表現出了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可震爍古今。正如明代沈際飛在《草堂詩餘正集》中對此詞的評價:“膽量、意見、文章悉無今古”。而當我們體會到了岳飛融入字裡行間的真實情感後,再回到開頭所說的問題,“三十功名塵與土”到底如何理解?就很好理解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