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名著導讀《儒林外史》錄課稿

一、吳敬梓的生平和創作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諷刺小說家。吳敬梓出身於科舉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均憑科舉顯達。“五十年中,家門鼎盛”。但到了吳敬梓父親吳霖起的時候,家道開始衰落。吳霖起拔貢出身,只做過一任縣教諭(八品學官);但為人正直,不慕榮利,對吳敬梓頗有影響。吳敬梓在父親的影響下,20歲便考中秀才,可此後屢試不中,於是自36歲後便絕意於科舉,也拒絕朝廷的徵辟, 而將自己的才華、情感和對社會的深沉思考,貫注於《儒林外史》之中。

二、作品介紹

“儒林”一詞源自《史記》“儒林列傳”,指封建社會里“讀書人”或“士人”這一群體。歷代的“儒林傳”,記述的都是有學問、有品德的大儒。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卻與此不同,刻畫的是“儒林”另一些為正史官書所不載的眾生相。

全書五十六回,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而是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綴而成,表現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表現對科舉制度的諷刺和批判的一類【反面形象】

1.儒生形象(腐儒 迂儒 騙子)

詩曰:又哭又笑周同生,喜極發瘋範舉人,盜名欺世牛浦郎,忘恩負義匡超人,魯編修和馬純上,迷信八股誤終身。

2.官紳形象(貪官汙吏 土豪劣紳)

詩曰:湯奉兇殘坑回民,王惠搜刮雪花銀,監生臨死指燈草,坑蒙拐騙嚴貢生,吞佔鄰田誣和尚,善打秋風張鄉紳。

3.【名士形象】

有些人在功名上不得志,不想苦苦掙扎,而是投機取巧,以刻詩集、結詩社或品評藝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結,互相標榜,過著無聊的寄生生活。

這類人有……

詩曰:婁氏兄弟季公子,蘭江雪齋杜慎卿,投機取巧充名士,蠅營狗苟為功名,互相勾結與標榜,碌碌無為過一生。

以上形象,大多是熙熙攘攘,為名為利,故弄玄虛,欺世盜名。倚仗權勢,盤剝百姓。迂腐可笑,有辱斯文。終老科場,皓首窮經。真個是:儒林群醜顯百態,功名苦煞讀書人!

所以堪稱“一曲讀書人的悲歌”。

那麼,整本書中是不是正面人物呢?不是的,因為書中還有第二類人物形象。

(二)表達對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的一類【正面形象】

1.才華橫溢、淡泊名利的王冕,杜少卿

2.“真儒”、“賢人”【遲衡山】,【莊紹光】,【虞育德】

3.自食其力,置身於功名富貴之外的【市井小民】。

這樣的代表人物有彈得一手好琴的裁縫【荊元】下得一手好棋的商販【王太】寫得一手好字的高手【季遐年】有天地有州場的當鋪老闆,卻偏偏畫得一手好畫的【蓋寬】

詩曰:王冕辭官求歸隱,仗義疏財杜少卿。衡山韶光乃真儒,育德聖賢化旁人。琴棋書畫傳雅趣,荊王季蓋留美名。

小 結

總之,這部小說“秉持公心,指摘時弊”(魯迅語),將諷刺的鋒芒寄寓在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敘述中,通過冷靜傳神的刻畫,寥寥數語,便將人物形象和世俗風貌描摹得形神兼備,入木三分。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之為中國古代最優秀的諷刺小說。

三、諷刺作品的閱讀方法指導

(一)體會批判精神。

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恪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婆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而且全縣讀書人都以為“這樣好女兒,為倫紀生色”,於是由縣道鄉村,從親戚到朋友,左鄰右舍,街坊四鄰都來祭奠……這正是對當時‘吃人”(魯迅語)的封建禮教的憤怒抨擊;

范進,被吹捧為能作“天地間之至文”,競連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是誰都不知道;馬二先生為舉業而耗盡終生,卻不知道李清照是何許人。小說通過刻畫奔走於科舉道路上的眾多士人形象,對封建科舉制度和整個封建社會的“儒林”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二)欣賞諷刺筆法。

1.細節描寫 2.對比手法 3.誇張手法,一會兒再結合文段材料來細說。

(三)聯繫現實深入理解。

無論讀什麼書,都有聯繫實際思考才有所得。

比如讀到小說中的蘧駪夫這樣一個人,我們就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出身名門的孩子,何以最後淪落到靠坑蒙拐騙、盜名欺世過日子?張鐵臂是一個詐騙犯,最終的結局說明了什麼?封建社會考試時弄虛作假,代考、靠運氣、靠關係、靠捐建,現在的考場你還做得了假嗎?顧頡剛告訴我們:只有這樣邊讀書邊結合現實來思考,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文段來分析一下書中的諷刺筆法。

正是這樣一些手法的運用,才把周進熱衷功名,被科舉制度撥弄地神魂顛倒的可悲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像這樣的諷刺,書中還有多多,從一到54回都是,下來後同學們可以結合自己手中的書本來自行研讀。

四、課外專題探究

一般的形式有:(一)故事會,(二)諷刺藝術探究(三)續寫故事。

關於故事會,老師這裡錄製了兩段,請欣賞。

關於諷刺藝術的探究,老師在這裡舉了一點簡單的例子。

當然,小說中的諷刺藝術遠遠不止這些,只有等下來後結合具體的文字材料做具體分析。

(三)續寫故事。

思考:《儒林外史》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書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場數回之後,旋即退場,從此不再出現。他們退場之後的生活將會如何?又會有哪些故事?選擇書中的一個人物(如蘧公子,牛布衣,牛浦、潘三),發揮想象,續寫他的故事。

假如吳敬梓在20歲以後就考取了功名,《儒林外史》這部小說還會誕生嗎?內容會怎麼樣?將是怎樣的一個儒林?

結束語:相聚的時光總是很短暫,更多的功夫還在你們。希望大家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能夠積極閱讀,去盡情汲取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食糧,在今年的中考中能夠金榜題名,在將來的歲月裡擁有一段美好的人生!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