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女人

尼克松是第一个访华的美国总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尼克松后来的遭遇却不怎么好,几乎是声名狼藉。他因为水门事件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任内辞职的总统。当时报道水门事件,并最终挖掘出事件真相的是《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的老板是一个叫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女人,可以说就是这个女人将尼克松拉下了总统宝座。为什么这个女人能将尼克松拉下台?我们从她的一生经历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出生名门,从小被灌输为公众服务的理念

将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女人

凯瑟琳在白宫的记者宴会上

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生于1917年,父亲尤金·迈耶是个犹太人,美国金融家,长期担任总统经济顾问,1930年出任美联储主席,二战结束后,尤金·迈耶担任过第一任世界银行行长。

尤金·迈耶的商业头脑非常强,赚了很多钱。他通过投资赚了数百万,在结婚前就已经成为百万富翁。尤金·迈耶对美国精英的主流价值观非常认同,他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为公众服务。40岁之后,他就不再专注于商业,而是转向公众服务,他加入了共和党,成了胡佛总统的经济顾问。

凯瑟琳的母亲艾格尼丝是名门之后,虽然结婚前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热爱文学和艺术,对公众事务非常热衷。在结婚前,艾格尼丝从事新闻撰稿人工作。结婚后,艾格尼丝并没有当一个阔太太,也没有像当时的女性那样专注于家庭,而是继续参与公众事务,艾格尼丝差点儿去竞选国会议员。在罗斯福竞选总统期间,她支持罗斯福的对手,甚至帮助对方拉选票,当然,后来还是罗斯福赢了。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凯瑟琳从小就被灌输了为公共服务的信念。艾格尼丝的期待非常高,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她总是说“你们未来是要做大事情的人”。

凯瑟琳在自传中提到,由于父母对公共事务的热衷,她和兄弟姐妹们的成长过程始终受到这种信念影响,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会不自觉的想到公共问题,想着如何回报社会

1932年,罗斯福赢得了总统选举,上台后,开始实施一些新的政策,治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这就是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

将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女人

尤金·迈耶对罗斯福新政并不认同。1933年,《华盛顿邮报》破产,他利用这个时机辞去美联储主席的职务,收购《华盛顿邮报》,转向了新闻界。尤金·迈耶之所以转向新闻界,是因为他认为报纸可以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凯瑟琳的命运从这个时候起,跟《华盛顿邮报》绑在了一起。

尤金·迈耶买下《华盛顿邮报》后,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人们觉得尤金·迈耶是共和党人,跟罗斯福总统理念不合,《华盛顿邮报》能不能保持中立的立场令人担忧。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尤金·迈耶发表声明,解释自己在收购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团体指使,纯粹是出于个人目的,他强调《华盛顿邮报》将是独立的。

尤金·迈耶总结了一套办报的理念,他把报纸当做公共信托,认为报纸应该“服务于民主国家的大众”。他告诫负责社论版块的编辑们,要避免情绪化、报复性和党派性的言论,不能因为是政府政策就盲目支持,也不能屈服于政府官员的控制。为了让报纸发出独立的声音,尤金·迈耶花重金聘请那些有才华的人负责社论版块,并且

约定不会要求他们写他们自己不认同的东西。尤金·迈耶的这个做法很快就取得了成功,1936年,《华盛顿邮报》获得了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凯瑟琳·格雷厄姆与《华盛顿邮报》

凯瑟琳一开始就在关注邮报。高中还没毕业,她就天天读邮报。她会对报纸的内容发表评论,向父母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很多政治问题争论。罗斯福第二次当选总统时,《华盛顿邮报》发社论表示欢迎。凯瑟琳的父母本来都是罗斯福的反对者,她看到邮报居然欢迎罗斯福,非常不理解,专门写信给尤金·迈耶,表达自己的不满。尤金·迈耶很冷静地回信,跟凯瑟琳探讨邮报这么做的原因。

凯瑟琳还亲自参与了报纸的工作。读大一的时候,凯瑟琳就利用暑期在当地的一家报社当记者。大三的时候,芝加哥钢铁工人大罢工,她以《芝加哥日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工厂,调查罢工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她去了《旧金山新闻》当记者,不过做了没多久,《旧金山新闻》遭遇危机,凯瑟琳主动离开,回到了华盛顿,加入了《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的合租房中,凯瑟琳认识了担任法官助理的菲尔·格雷厄姆,后来两人走到了一起。

菲尔·格雷厄姆口才非常好,对政治非常热衷。尤金·迈耶有五个孩子,但是只有凯瑟琳对报纸感兴趣。尤金·迈耶虽然期待凯瑟琳成为接班人,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让女性接管公司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因此,菲尔就成了最好的接班人。

将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女人

菲尔与迈耶

二战结束后,菲尔正式加入邮报。经过短短五个月的过渡期,菲尔就接替了尤金·迈耶,正式成为邮报的发行人,扛起了重任。1948年,尤金·迈耶进行了股权变更,菲尔和凯瑟琳正式成为《华盛顿邮报》的拥有者。

菲尔的做法跟尤金·迈耶不太一样,他希望利用自己和《华盛顿邮报》去影响公众人物。他对邮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报道国际新闻,将视野放到了全球。在社论报道方面,他将矛头指向警察系统,抨击全国的犯罪,成功的将华盛顿警察局长拉下台。

他坚持抵抗麦卡锡主义,对麦卡锡进行猛烈抨击。他积极投身政治,希望能废除总统竞选过程中的政治献金制度。为此他帮助肯尼迪竞选总统,希望通过肯尼迪来实现这个理想。最终废除政治献金制度的理想没能实现,不过黑人选举权法案在肯尼迪时期得到了突破。

在菲尔的努力下,《华盛顿邮报》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从一家地方性报纸成长为全国性报纸,并且终止了亏损,实现了盈利。

此时的凯瑟琳以家庭为中心,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参与公众事务,比如参加各种福利机构,慈善基金会等等。由于菲尔的关系,凯瑟琳跟总统们也都有接触。不过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凯瑟琳就是一个家庭主妇。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意外发生了。1963年,菲尔因重度躁郁症自杀。菲尔的死让《华盛顿邮报》变得前途未卜。没有人相信凯瑟琳能够扛起这副重担,因为她是一个46岁的中年女人,而且完全不懂得经营。几乎所有人都劝她把报纸卖掉,但最终她毅然决定接管邮报。

凯瑟琳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几乎是从一片空白的状态开始学习经营的方法,学习如何管理。她放权给手下的人,因为她知道自己缺乏像丈夫那样的才华和精力。她做的更多的只是在坚守父亲立下的办报原则。凯瑟琳在自传中说,“我给了公司一种精神力量——对新闻和新闻认知工作的认知和欣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华盛顿邮报》遭遇了两次重大的考验,分别是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和水门事件。这两起事件都跟政府有关,五角大楼文件记录了美国政府在越南的行动,文件显示政府欺骗了美国人民,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是没有意义的。水门事件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尼克松总统,邮报的记者调查发现尼克松在用非法手段监控竞争对手,而且尼克松一直在欺骗公众。

对凯瑟琳来说,这两起事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美国政府在侵犯公众的利益。凯瑟琳选择了站在公众一边,引来了政治强权的打压,《华盛顿邮报》差点儿破产。最终,凯瑟琳赢得了胜利,尼克松被迫辞职。《华盛顿邮报》因此成为新闻界的传奇,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成长为世界性的报纸。

1997年,凯瑟琳·格雷厄姆放下了报纸的大权,动手写了一部自传。1998年,她的自传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凯瑟琳一生的故事,正是20世纪女性历史的真实写照”。

2001年,凯瑟琳去世。《华盛顿邮报》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媒体王国,在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行271名。她与十二任美国总统打过交道,与各界精英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交,小布什总统曾经说过:“总统们来来去去,而凯瑟琳知道他们所有的一切”。

《华盛顿邮报》为什么能够扳倒美国总统?

《华盛顿邮报》之所以能扳倒尼克松总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新闻媒体和总统的天然敌对关系。

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新闻媒体跟总统的关系似乎一直不太融洽,尼克松只不过是跟媒体关系最恶劣的总统。除了尼克松之外,其他的总统跟媒体关系融洽的并不多。

罗斯福总统称得上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是跟媒体的关系并不怎么样,至少尤金·迈耶时期的《华盛顿邮报》就经常批评他,搞得罗斯福很恼火,却又无可奈何。

将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女人

肯尼迪总统

肯尼迪总统得到了菲尔的支持,但是在女性地位问题上,肯尼迪总统却遭到了记者协会的集体抨击。克林顿总统曾经因为性丑闻遭到媒体大肆攻击。而最近的特朗普总统跟美国传统媒体更是形同水火,特朗普动不动就在推特上抨击美国媒体,骂他们都是骗子。当然了,美国媒体也不甘示弱,对特朗普各种嘲讽。可以说,美国的新闻媒体跟总统是天然敌对的关系。

新闻媒体跟总统这种天然敌对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新闻媒体商业化的产物。在美国,新闻媒体一开始是为政党服务的,马克吐温专门写过文章讽刺这种现象,比如《竞选州长》里面就提到过,候选人利用报纸造谣污蔑攻击竞争对手。

19世纪中期以后,报刊开始商业化,成为相对独立的力量。其中的典型人物就是普利策。普利策的报纸专门抨击政府腐败现象和社会不公,把美国媒体带入了一个新时期。当然了,普利策也因此承受了很多压力,比如商人们不给他投放广告,直接影响报纸的生存。

美国新闻媒体的真正转变,要归功于历史上的“扒粪运动”。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垄断财团几乎控制了一切,贫富分化严重、官商勾结、政治腐败、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底层的穷人倾向社会主义革命,而无政府主义者搞起了暗杀,专门刺杀垄断财阀和政府官员。1901年,威廉·麦金利总统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西奥多·罗斯福继任为总统,人称老罗斯福。后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称为小罗斯福,小罗斯福是老罗斯福的远房堂弟。

将尼克松总统拉下台的女人

老罗斯福

老罗斯福觉得再不改革,美国就完蛋了,他以新闻媒体为先锋,发动了一场所谓的扒粪运动。扒粪运动在挖掘社会黑暗面的同时,美国的新闻媒体获得了极大的成长。随着黑暗面越挖越深,舆论的矛头开始指向垄断财团。老罗斯福可不想得罪垄断财团,垄断财团也坐不住了,自己出钱购买了一大批媒体。而一些媒体的老板,通过扒粪运动赚了很多钱,也变成了垄断财团成员。扒粪运动发展到最后,美国媒体其实被垄断财团控制了。

不过政府的腐败依然会危及到财团利益,一些中小资本家通过官商勾结获益,会侵害到垄断财团的利益。此外,垄断财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财团,他们之间也有矛盾。如果美国政府被某个类型的财团控制了,危害到其他财团的利益,他们掌控的新闻媒体就会对政府口诛笔伐,形成了一种势力均衡和互相牵制的局面,使得新闻媒体跟总统保持了天然敌对的关系。

因为有这种天然敌对的关系,《华盛顿邮报》才敢跟总统对着干。总统们往往会费尽心思维护媒体关系,凯瑟琳在自传中提到,总统们在竞选时以及当选后,都会跑到报社来,跟编辑们喝咖啡聊天,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尽量获取报纸的信任。尼克松也不例外,他刚刚当选上总统的时候,也去邮报报社喝过咖啡,跟编辑们聊得很好,一度改善了和媒体的紧张关系。

不过这种天然敌对关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大多数媒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最开始只有《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两家报纸刊登了文件内容,后来两家报纸被司法部告上法庭,闹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很少有媒体跟进。而水门事件一开始几乎是《华盛顿邮报》在单打独斗,事件持续了两年多,直到后来尼克松针对新闻媒体颁布了一些禁令,其他的媒体才感受到了危机,开始跟进水门事件。

对掌握权力的总统来说,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往往会以诽谤、涉及机密、影响国家安全等理由,对媒体进行打压。在五角大楼文件事件和水门事件中,尼克松政府就用了这些理由打压《华盛顿邮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华盛顿邮报》能够坚持为公众服务的信念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也能看到凯瑟琳作为一名女性的坚韧和勇敢。正如基辛格对她的评价:“她的传奇是一种智慧、勇气和高质量生活的象征,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