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現代化該如何理解?



陳貴:現代化該如何理解?

陳 貴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院長

京WORK-北京碼頭智庫創始人

現代化,最早提出者C. E. 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比較歷史研究》)於1966年解釋如下:“現代化是在可能對自然和社會現象尋求合理解釋的創新意識中顯示出來的”。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於1976年理解如下:“現代化是將人類及這個世界的安全、發展和完善,作為人類努力的目標和規範的尺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讓“現代化”再次成為熱詞,學界也普遍解釋此次現代化的提法為繼“四個現代化”之後的“第五”現代化。

我國於1965年和1975年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指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目標是通過“多、快、好、省”等制度安排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四個現代化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其中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

今天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否可以理解為堅持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係以進一步釋放生產力,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關係長板,也要補齊治理體系中的關係短板,並強調其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同樣重要。這一目標不僅僅是更大限度的繼續解放生產力,更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統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協調共進,以全面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和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宗旨。

現代化,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個“集大成”的過程,現代化既是理論自新過程,更是個實踐自新的過程,當前的“現代化”思想一定是處在全球化、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等世界歷史的普遍進程中,遵循文明互鑑,尊重百花齊放,突出制度優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依靠深化改革,必須繼續擴大開放,通過最科學的依法治國的制度設計和調動各方最有效率的執行力來實現。

現代化,是一個系統漸進式不斷優化的過程,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中遵循矛盾論和實踐論螺旋式昇華思辨的過程。

現代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新的系統工程,道路、理論和制度現代化是其靈魂,管理現代化和技術現代化是其雙輪和兩翼,文明和文化現代化則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堅持黨在現代化進程中絕對領導地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其核心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