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第一次旅友说出陕州这个地名时,还真闹出了个大笑话,当时四、五个人几乎异口同声认为这个地方肯定是陕西的……哪知道,陕州原来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个区。之所以出现地理知识盲点,一个原因就是大家的知识储备还是有限,另一个原因也说明陕州不甚有名啊!后来才知道,人家那里可是有一处著名的旅游区——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陕州地坑院,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最好选择

陕州地坑院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距离三门峡市区10多公里远。地坑院是豫西山区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窑”的独特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这里与甘陕地区地理环境等十分相像,都是黄土层较厚、雨水较少。当地居民就是利用这些天然条件凿洞而居,创造了绿色窑洞建筑。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每一座地坑院,都不是随随便便造成的

地坑院也叫 “天井院”、“地阴坑”、“地窑”等,是古代劳动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一般来讲,一座地坑院占地一般为1—1.5 亩,较之现在农户的宅基地要大上3—5 倍。它的营造技艺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可以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用现在设计师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地坑院一般就是选择在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然后再在坑的四壁挖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洞壁为垂直,2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将其中一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形甬道通向地面,是地坑院居民进出的通道。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按当地风土民情来说,建造一处地坑院是一件关系到家族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情。其建造过程还是十分讲究的,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宅——择地形、定房向、量尺寸、打地桩、择日动。依主窑所处东、西、南、北位置朝向不同,地坑院被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四种。窑洞的功能多种多样,可分为主窑、侧窑、角窑、厨窑、门洞窑、茅厕窑、牲口窑以及储藏窑等。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没有空调的日子,地坑院怎么样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千百年来一直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我们知道,古代科技落后,没有空调、暖气等先进的取暖设备,而它作为北方古民居,其本身就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窑内的取暖、降温问题——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这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地平线以下的院子,排水问题如何解决

首先,地坑院所处的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其次,在前期总体功能设置上已有充分考虑——院子顶部四周筑有一到两米的矮墙,可防止地面雨水流入地坑院内;地坑院设有拐窑、自然蓄水区、地窨等,很早之前没自来水的时候,就是使用用这样收集下来的雨水的;有了自来水以后,这些沉积下来的雨水就被用来喂牲口、浇灌之用了。

旅游区内的地坑院被过度“涂脂抹粉”,旅游外的地坑院日渐颓废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是将一、二十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地坑院及附属物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包装、利用……这本身确实是一件大好事,得到了大多数旅游者的肯定和赞许,但对于当地一些老百姓或是有过地坑院、窑洞生活经历的人来讲,他们就感觉这早已不是当初承载人们诸多记忆的家了,已经被过度地包装了——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崭新如初的外墙面、整齐划一的广告字、无法互动的展陈物等等,已经被过度地“涂脂抹粉”了,让地坑院原本就该具备的历史沧桑感下子荡为无有。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那次去文化园旅游结束后,我们还特地找了当地媒体的朋友,让她带着我们又到了陕州另一个黄土塬,在一个叫席村寨的小村子才看到最原生态的地坑院。只可惜年轻人大部分搬出,只有少数的老人在居住,坍塌、颓废严重!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揭秘地平线下的地坑院,室温、排水等问题咋处理的?还是古人聪明

站在地坑方院中间抬头仰望——天似穹庐,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体现了方圆结合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折射。地坑院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更让中国多了一道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如果有机会到陕州,记得一定要到那里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