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孔氏河洛派的源流

尊敬的各位嘉賓,宗親們,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河南洛陽的河洛派孔子後裔77代孔德輝,河洛派是會稽孔氏後裔一支,另一支是魯山派,非常榮幸來到美麗的紹興與大家探討南孔文化尋根問祖,也非常感謝南孔文化研究院的邀請及宗親熱情接待,在這裡祝南孔文化大會圓滿成功。

“山水會稽郡,詩書孔氏門”,這首唐代孟浩然寫的夜登孔伯昭南樓,時沈太清,朱升在座的古詩。由此而想起唐代時《元和姓纂》記錄孔氏的五大郡望,會稽郡,魯國郡,下博郡,常山郡,南陽郡。其中會稽郡孔氏是在東漢末年國家動亂22代祖太子少傅孔潛攜孔子聖像與禮器衣冠南渡定居於會稽郡,從此魏晉南北朝400年間其後人成為門閥世家,史冊有傳者百人,擔任侍中宰相有14人,如孔潛,孔愉,孔安國,孔汪,孔坦,孔靖,孔山士,孔靈符,孔休源等。如東晉時南人任侍中者17人中,可確定的就有孔氏6人;南人任僕射者10人中,孔氏有3人;而擔任頗有實權的領護之職的南人10人中,也有孔氏3人。同時,孔氏還有5人任吳興太守,3 人任會稽內史,孔氏家族成員在東晉先後任侍中的六人為:孔愉、孔坦、孔汪、孔安國、孔琳之、孔靖(季恭);任僕射的三人為:孔愉、孔安國、孔靖(季恭);任領護的三人為:孔愉、孔安國、孔靖(季恭);任吳興太守的五人為:孔愉、孔坦、孔嚴、孔靈符、孔琳之;任會稽內史的三人為:孔愉、孔安國、孔靖(季恭)。)魏晉南北朝時期會稽孔氏世居山陰有四百多年,是其時山陰各氏族中最大氏族,子孫繁衍,枝脈甚多,時間既長,人望又隆,不少學者亦謂孔氏,為山陰土著之族。孔氏與其時之賀氏、王氏、謝氏、虞氏、庾氏、傅氏、阮氏、孫氏等,相處一郡,和諧共事,同在建康為官掌持朝政。他們前赴後繼,摩踵接肩,歷經六朝,發展了江南經濟、文化事業,遂使中國經濟重心由此時起,開始向江南移動,併到唐中期基本完成這種轉移。山陰孔氏既為顯隆望族,則對這種經濟轉移的影響殊為深遠。孔氏不少人曾為會稽內史,如孔季恭,孔靈符父子相繼任此職,他們關注民生、扶持農桑,使會稽郡物阜民富,產業發達。史書曰:”自此至大明之季,年逾六世,民戶繁育,將囊時一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值一金,鄠、杜之間,不能比也。”孔氏對紹興經濟的開發,紹興實現歷史性的跨越,其功表現於天下。孔氏家族又一歷史遺產是:注重修治,立身唯正。他們為官清正,為人清廉,選賢進能,唯德是舉,於是治身弘業,為朝政所重,為土庶所頌。他們崇本務學,不尚浮詭,儉身勤職,剛正不阿,於是仕以學成,身由義立,族人厲從師之志,家庭競專門之業,不少人之道德風範,彪炳史冊,為人稱頌,真不愧為孔子後人。總之,山陰孔氏留給人們的積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其歷史價值與作用是永垂史冊的。 唐代《元和姓纂》有孔潛世系介紹,孔鮒五代孫孔吉為宋公,吉八代孫生潛,潛生竺等世系資料,並且南宗明代成化家譜也記孔潛為孔吉之後,如明代正德年間的《增修孔庭纂要》:22代孔潛字景微,斌14世孫,漢太子少傅避地會稽,同時22代孔楊記是孔鬱子,如與孔潛是親弟兄不會這樣記錄。斌即八代祖孔謙。為何家譜世系這樣記錄?很明顯九代祖孔鮒之後就是孔潛,這樣確認清楚了孔潛世系就好理解唐代後的河洛派一些疑問。

會稽孔氏河洛派的源流

《孔叢子》敘書記錄有:家之族胤,一世相承,以至九世,相魏,居大梁。始有三子焉,長子之後,承殷統,為宋公。中子之後,奉夫子祀,為褒成侯。小子之後彥、以將士高祖,有功,封蓼侯。其子臧嗣焉,歷位九卿,遷御史大夫。《孔叢子》是西漢孔氏家族後人整理的孔子及其後人孔鮒,孔藏,孔安國等的一些言行事蹟,是一種家傳文化典籍。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漢代時期孔子後人在漢成帝時期長支孔鮒之後承殷統奉商湯祀,次子孔騰之後奉孔子,承夫子祀。會籍孔氏孔潛就為殷統宋公孔吉八世孫,會稽孔氏是奉祀商湯之後的一支。

魏晉南北朝後由於朝代更替頻繁,由於政治變亂,會稽孔氏滅門數支,到隋唐時期會稽孔氏只有三-四支留傳於世,其中孔愉後人孔紹安之後唐代孔若思為衛,洛,梁三州刺史封梁郡公,其子孔至遷居魯山後人為魯山派一支,孔侃後人梁侍中孔休源四代孫孔德紹之後唐代尚書膳部郎中孔昌寓後人孔克符為河洛派一支,還有兩支待考證查詢,待考支為會稽孔氏之後唐代端州刺史孔思政之後,其後人為河南周口西華縣一支,待考另一支為陳尚書孔奐之後蘇州刺史孔禎之子孔季詡流寓華亭,即為今上海市青浦縣,保留到解放前的青浦孔宅就為孔禎為紀念22代祖孔潛,在其舊居建立衣冠冢和家廟,文革後還出土有玉璧玉環花瓶禮器等文物,如今上海青浦孔宅只留下兩顆銀杏樹,解放之前衢州南宗孔氏一支後人來奉祀,有一家譜記錄有松江府蓋北縣為會稽孔氏之後,蓋北縣在今紹興市上虞區蓋北鎮,不知現在這裡的孔氏後人有無家譜族史待考證。

其它地方山東青州還有唐代晚期五代初期有會稽孔氏孔懷順墓誌出土,不知其後人是否還在有待考證。

目前多方資料考證,孔子之後8代單傳至九代祖三支長子孔鮒,次子孔騰,三子孔樹,其三支後人傳至22代分別為會稽郡孔潛之後,魯國郡孔震之後,下博郡孔楊之後。孔潛後有魯山派和河洛派,孔震後有中興祖20派60戶及宋代時期遷移南宗多支孔氏,孔楊後有獻縣派,嶺南派,臨江派,瀏陽派等。河洛派世系為34代隋代景城縣丞孔德紹,為竇建德秘書丞,因夏王竇建德救鄭王王世充敗而被唐王李世民除,其夫人為瑯琊王氏,其子孔昌寓字廣成唐貞觀明經進士,曆始平尉,巴西尉,司稼寺丞,魏州司馬,上柱國,膳部郎中等職,有不置刺史的美稱,其夫人為南梁蕭衍之後,昌寓子為孔祖舜字奉先,為滎陽令,監察御史,朝散大夫,鄭州有紀公廟碑為其所立。祖舜公之子孔齊參為寶鼎令,為官清廉,50多歲逝於任上,齊參公去世時有三子還年幼,長子孔克符,次子孔克讓,三子孔述睿,唐代時期出土的昌寓公及其母親墓誌,孔齊參墓誌等,可以證明當時家族墓地埋葬於洛陽與偃師搭界邙山的平樂鎮,也說明唐代初期孔昌寓及其後人在洛陽城區定居,據考證唐代初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昌寓公曾參於建設管理,因為其司稼寺丞就是建設皇家寺院和宮殿的機構,因而其子字奉先也就好理解。昌寓公也是在唐代李治與武則天時期得到重用而發揮才幹而璽書堡美。李治與武則天時期移東都洛陽,孔昌寓及其後人在洛陽坊區府第定居。直到公元755年,37代祖孔齊參去世多年後安史之亂暴發,洛陽城破,這時期38代祖孔克符與克讓,述睿弟兄三人為躲避戰亂避於嵩山洛陽南面伊川與嵩縣交界的九皋山下神蔭鄉海角村,即今伊川縣酒後鎮酒後村。為何他們來這裡避亂是有一定的緣由,這裡是秦代九代祖孔鮒為避秦亂魯壁藏書的隱居地,漢代初期其後人定居在此,並且孔鮒帶來孔子禮器在此建立宗廟,其後人孔隨也居於此,傳至4代孔吉漢成帝時梅福匡衡上書孔子長子後殷統奉商湯祀,於是孔吉及其子孔何齊,後人孔紹等為殷紹嘉侯後為宋公,二王三恪之禮儀奉祀商湯,斷於西晉國滅。因而九皋山下的孔叢子宅為會稽孔氏的祖居地,22代孔潛衣冠南渡時帶走的禮器應該源於此地。雖然魏晉南北朝400年間,會稽孔氏後人孔愉,孔季恭也都回到洛陽定居,孔叢子宅應保持維修完好,並且漢初時祖墳還在,唐代做為孔吉,孔潛後人的孔昌寓及孔祖舜,孔齊參等加以修繕和祭祀,安史亂因其離洛陽遠,安全性高,孔克符弟兄三個拖家帶口到九皋山孔叢子宅避難。安史之亂結束八年之後,等回到洛陽府第已毀,克符公博通經史,事親至孝,遊學洛陽,見有孔子入周問禮西處遺址,就在今天的洛陽老城東十八里漢魏故城西八公里的仁壽寨居住,這裡也許是漢代時期宋公的舊居,也許是祖墳所在的祭田等,也與其邙山祭祀祖墳便利等,就在今洛陽白馬寺鎮西孔家寨帶其二個兒子與見與聞安居,以教授儒業為生。去世後其門生就埋葬於孔家寨南里許,解放後還有其清代道光重修墓碑,其上有唐名儒孔克符墓。孔克讓就留在嵩山孔叢子宅定居奉祀祖墳和家廟等。孔述睿後來出仕為官,朝野慕名的隱士,太子賓客致仕卒後增工部尚書,舊唐史隱逸傳有其傳記,其子孔敏行為狀元及第。從此洛陽地區的孔克符與孔克讓兩支後人瓜迭綿綿,繁衍至今。河洛派洛陽孔子後裔協會長孔繁隆及洛陽地區各地族人2009年成功續譜,目前統計大約有3萬多後裔,分佈在洛陽孔家寨,七里河,南村,偃師石擺龍,汝陽柿園,伊川酒後,嵩縣閻莊,宜陽陳宅,龍王,洛寧瑤頭,夾溝,新安孔莊,澠池千秋,登封穎陽,欒川楊家坪,商丘睢陽,柘城,曹縣孔道口等,臺灣美國也有部分河洛派族人。

會稽孔氏河洛派的源流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不知祖,不足以言道;不知古,難以開來。一部家族史半個中國史,家族的遷移,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代代薪火相傳,瞭解家族千年歷史,傳承詩書禮樂文化,做為先祖孔子後人,做為會稽孔氏後人,在新時代下我們任重道遠,希望南孔文化研究院為家族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最後祝各位嘉賓各位宗親身體健康,事事順心。同時熱烈歡迎各位宗親到洛陽做客尋根問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