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孔氏河洛派的源流

尊敬的各位嘉宾,宗亲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河南洛阳的河洛派孔子后裔77代孔德辉,河洛派是会稽孔氏后裔一支,另一支是鲁山派,非常荣幸来到美丽的绍兴与大家探讨南孔文化寻根问祖,也非常感谢南孔文化研究院的邀请及宗亲热情接待,在这里祝南孔文化大会圆满成功。

“山水会稽郡,诗书孔氏门”,这首唐代孟浩然写的夜登孔伯昭南楼,时沈太清,朱升在座的古诗。由此而想起唐代时《元和姓纂》记录孔氏的五大郡望,会稽郡,鲁国郡,下博郡,常山郡,南阳郡。其中会稽郡孔氏是在东汉末年国家动乱22代祖太子少傅孔潜携孔子圣像与礼器衣冠南渡定居于会稽郡,从此魏晋南北朝400年间其后人成为门阀世家,史册有传者百人,担任侍中宰相有14人,如孔潜,孔愉,孔安国,孔汪,孔坦,孔靖,孔山士,孔灵符,孔休源等。如东晋时南人任侍中者17人中,可确定的就有孔氏6人;南人任仆射者10人中,孔氏有3人;而担任颇有实权的领护之职的南人10人中,也有孔氏3人。同时,孔氏还有5人任吴兴太守,3 人任会稽内史,孔氏家族成员在东晋先后任侍中的六人为:孔愉、孔坦、孔汪、孔安国、孔琳之、孔靖(季恭);任仆射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任领护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任吴兴太守的五人为:孔愉、孔坦、孔严、孔灵符、孔琳之;任会稽内史的三人为:孔愉、孔安国、孔靖(季恭)。)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孔氏世居山阴有四百多年,是其时山阴各氏族中最大氏族,子孙繁衍,枝脉甚多,时间既长,人望又隆,不少学者亦谓孔氏,为山阴土著之族。孔氏与其时之贺氏、王氏、谢氏、虞氏、庾氏、傅氏、阮氏、孙氏等,相处一郡,和谐共事,同在建康为官掌持朝政。他们前赴后继,摩踵接肩,历经六朝,发展了江南经济、文化事业,遂使中国经济重心由此时起,开始向江南移动,并到唐中期基本完成这种转移。山阴孔氏既为显隆望族,则对这种经济转移的影响殊为深远。孔氏不少人曾为会稽内史,如孔季恭,孔灵符父子相继任此职,他们关注民生、扶持农桑,使会稽郡物阜民富,产业发达。史书曰:”自此至大明之季,年逾六世,民户繁育,将囊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孔氏对绍兴经济的开发,绍兴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其功表现于天下。孔氏家族又一历史遗产是:注重修治,立身唯正。他们为官清正,为人清廉,选贤进能,唯德是举,于是治身弘业,为朝政所重,为土庶所颂。他们崇本务学,不尚浮诡,俭身勤职,刚正不阿,于是仕以学成,身由义立,族人厉从师之志,家庭竞专门之业,不少人之道德风范,彪炳史册,为人称颂,真不愧为孔子后人。总之,山阴孔氏留给人们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历史价值与作用是永垂史册的。 唐代《元和姓纂》有孔潜世系介绍,孔鲋五代孙孔吉为宋公,吉八代孙生潜,潜生竺等世系资料,并且南宗明代成化家谱也记孔潜为孔吉之后,如明代正德年间的《增修孔庭纂要》:22代孔潜字景微,斌14世孙,汉太子少傅避地会稽,同时22代孔杨记是孔郁子,如与孔潜是亲弟兄不会这样记录。斌即八代祖孔谦。为何家谱世系这样记录?很明显九代祖孔鲋之后就是孔潜,这样确认清楚了孔潜世系就好理解唐代后的河洛派一些疑问。

会稽孔氏河洛派的源流

《孔丛子》叙书记录有:家之族胤,一世相承,以至九世,相魏,居大梁。始有三子焉,长子之后,承殷统,为宋公。中子之后,奉夫子祀,为褒成侯。小子之后彦、以将士高祖,有功,封蓼侯。其子臧嗣焉,历位九卿,迁御史大夫。《孔丛子》是西汉孔氏家族后人整理的孔子及其后人孔鲋,孔藏,孔安国等的一些言行事迹,是一种家传文化典籍。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汉代时期孔子后人在汉成帝时期长支孔鲋之后承殷统奉商汤祀,次子孔腾之后奉孔子,承夫子祀。会籍孔氏孔潜就为殷统宋公孔吉八世孙,会稽孔氏是奉祀商汤之后的一支。

魏晋南北朝后由于朝代更替频繁,由于政治变乱,会稽孔氏灭门数支,到隋唐时期会稽孔氏只有三-四支留传于世,其中孔愉后人孔绍安之后唐代孔若思为卫,洛,梁三州刺史封梁郡公,其子孔至迁居鲁山后人为鲁山派一支,孔侃后人梁侍中孔休源四代孙孔德绍之后唐代尚书膳部郎中孔昌寓后人孔克符为河洛派一支,还有两支待考证查询,待考支为会稽孔氏之后唐代端州刺史孔思政之后,其后人为河南周口西华县一支,待考另一支为陈尚书孔奂之后苏州刺史孔祯之子孔季诩流寓华亭,即为今上海市青浦县,保留到解放前的青浦孔宅就为孔祯为纪念22代祖孔潜,在其旧居建立衣冠冢和家庙,文革后还出土有玉璧玉环花瓶礼器等文物,如今上海青浦孔宅只留下两颗银杏树,解放之前衢州南宗孔氏一支后人来奉祀,有一家谱记录有松江府盖北县为会稽孔氏之后,盖北县在今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不知现在这里的孔氏后人有无家谱族史待考证。

其它地方山东青州还有唐代晚期五代初期有会稽孔氏孔怀顺墓志出土,不知其后人是否还在有待考证。

目前多方资料考证,孔子之后8代单传至九代祖三支长子孔鲋,次子孔腾,三子孔树,其三支后人传至22代分别为会稽郡孔潜之后,鲁国郡孔震之后,下博郡孔杨之后。孔潜后有鲁山派和河洛派,孔震后有中兴祖20派60户及宋代时期迁移南宗多支孔氏,孔杨后有献县派,岭南派,临江派,浏阳派等。河洛派世系为34代隋代景城县丞孔德绍,为窦建德秘书丞,因夏王窦建德救郑王王世充败而被唐王李世民除,其夫人为瑯琊王氏,其子孔昌寓字广成唐贞观明经进士,历始平尉,巴西尉,司稼寺丞,魏州司马,上柱国,膳部郎中等职,有不置刺史的美称,其夫人为南梁萧衍之后,昌寓子为孔祖舜字奉先,为荥阳令,监察御史,朝散大夫,郑州有纪公庙碑为其所立。祖舜公之子孔齐参为宝鼎令,为官清廉,50多岁逝于任上,齐参公去世时有三子还年幼,长子孔克符,次子孔克让,三子孔述睿,唐代时期出土的昌寓公及其母亲墓志,孔齐参墓志等,可以证明当时家族墓地埋葬于洛阳与偃师搭界邙山的平乐镇,也说明唐代初期孔昌寓及其后人在洛阳城区定居,据考证唐代初洛阳龙门石窟的奉先寺昌寓公曾参于建设管理,因为其司稼寺丞就是建设皇家寺院和宫殿的机构,因而其子字奉先也就好理解。昌寓公也是在唐代李治与武则天时期得到重用而发挥才干而玺书堡美。李治与武则天时期移东都洛阳,孔昌寓及其后人在洛阳坊区府第定居。直到公元755年,37代祖孔齐参去世多年后安史之乱暴发,洛阳城破,这时期38代祖孔克符与克让,述睿弟兄三人为躲避战乱避于嵩山洛阳南面伊川与嵩县交界的九皋山下神荫乡海角村,即今伊川县酒后镇酒后村。为何他们来这里避乱是有一定的缘由,这里是秦代九代祖孔鲋为避秦乱鲁壁藏书的隐居地,汉代初期其后人定居在此,并且孔鲋带来孔子礼器在此建立宗庙,其后人孔随也居于此,传至4代孔吉汉成帝时梅福匡衡上书孔子长子后殷统奉商汤祀,于是孔吉及其子孔何齐,后人孔绍等为殷绍嘉侯后为宋公,二王三恪之礼仪奉祀商汤,断于西晋国灭。因而九皋山下的孔丛子宅为会稽孔氏的祖居地,22代孔潜衣冠南渡时带走的礼器应该源于此地。虽然魏晋南北朝400年间,会稽孔氏后人孔愉,孔季恭也都回到洛阳定居,孔丛子宅应保持维修完好,并且汉初时祖坟还在,唐代做为孔吉,孔潜后人的孔昌寓及孔祖舜,孔齐参等加以修缮和祭祀,安史乱因其离洛阳远,安全性高,孔克符弟兄三个拖家带口到九皋山孔丛子宅避难。安史之乱结束八年之后,等回到洛阳府第已毁,克符公博通经史,事亲至孝,游学洛阳,见有孔子入周问礼西处遗址,就在今天的洛阳老城东十八里汉魏故城西八公里的仁寿寨居住,这里也许是汉代时期宋公的旧居,也许是祖坟所在的祭田等,也与其邙山祭祀祖坟便利等,就在今洛阳白马寺镇西孔家寨带其二个儿子与见与闻安居,以教授儒业为生。去世后其门生就埋葬于孔家寨南里许,解放后还有其清代道光重修墓碑,其上有唐名儒孔克符墓。孔克让就留在嵩山孔丛子宅定居奉祀祖坟和家庙等。孔述睿后来出仕为官,朝野慕名的隐士,太子宾客致仕卒后增工部尚书,旧唐史隐逸传有其传记,其子孔敏行为状元及第。从此洛阳地区的孔克符与孔克让两支后人瓜迭绵绵,繁衍至今。河洛派洛阳孔子后裔协会长孔繁隆及洛阳地区各地族人2009年成功续谱,目前统计大约有3万多后裔,分布在洛阳孔家寨,七里河,南村,偃师石摆龙,汝阳柿园,伊川酒后,嵩县阎庄,宜阳陈宅,龙王,洛宁瑶头,夹沟,新安孔庄,渑池千秋,登封颖阳,栾川杨家坪,商丘睢阳,柘城,曹县孔道口等,台湾美国也有部分河洛派族人。

会稽孔氏河洛派的源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不知祖,不足以言道;不知古,难以开来。一部家族史半个中国史,家族的迁移,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代代薪火相传,了解家族千年历史,传承诗书礼乐文化,做为先祖孔子后人,做为会稽孔氏后人,在新时代下我们任重道远,希望南孔文化研究院为家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嘉宾各位宗亲身体健康,事事顺心。同时热烈欢迎各位宗亲到洛阳做客寻根问祖。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