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注意!三天診斷7例,都是返校生!醫生緊急提醒,焦作家長速看

“陳醫生,這已經是最近三天出現的第 7 例中學生應力性骨折了!”4月27日,湖南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放射科 MR 技術組長周飄華與正在閱片的醫師陳婷婷討論。


近三天來,科室陸續診斷了7例“應力性骨折”患者,這7名患者有一個共同點——都是14~15歲的青少年。放射科主任羅春提醒,隨著各大校園陸續開學,“神獸歸籠”,突然增大的運動量,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應力性骨折。


15歲的羅同學,因“右膝關節腫痛,加重1天”入院,在行膝關節磁共振成像檢查時,發現“右側股骨下段骨折並廣泛骨髓水腫”。通過仔細詢問病史發現,這名疫情期間新近返校的初三學生,因鄰近中考需要參加體育考試,每天都進行了一定強度的體育訓練,最近幾天出現膝關節疼痛明顯加重,於是羅同學媽媽帶他到醫院就診。


無獨有偶,很快,又有三名同學陸續來院就診,他們的情況與羅同學完全一樣,都是14~15歲的初中生,在學校參加跑步等體育鍛煉後出現膝關節疼痛,並加重後就診,經磁共振成像檢查,被診斷為應力性骨折。


那麼,面對應力性骨折,青少年該怎麼做?又該如何預防呢?


高度注意!三天診斷7例,都是返校生!醫生緊急提醒,焦作家長速看


為什麼青少年容易出現應力性骨折


首先,需要認識什麼是應力性骨折?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覆碰撞所產生的震動,這些低於強度極限的應力反覆持久地傳導至骨骼,可引起局部骨質的累積性微損傷,最終導致一種特殊類型骨折。


應力性骨折好發於特定人群,以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入伍新兵及舞蹈演員等多見。高強度重複性的機械運動往往容易誘發應力性骨折。


羅春解釋,活動量加大或強度增加太快也是導致應力性骨折的一大風險。疫情期間,全民響應國家號召“宅家抗疫”,以往“天地任我遨遊”的孩子們能參與的體育鍛煉有限,返校後,

突然增大的運動量讓這些骨密度和強度並未發育完全的青少年們“不堪重負”,容易導致應力性骨折的發生。


應力性骨折的臨床表現


不同人群的應力性骨折好發部位不同。以跑跳運動為主的學生們應力性骨折常發生在脛骨中上段、股骨頸和股骨中下段。


初始階段,患者幾乎不會注意到與應力性骨折相關的疼痛,但疼痛往往會逐漸加劇。疼痛通常出現在特定的部位,休息時得到改善。隨著損傷加劇,疼痛會開始擴散,壓痛的重點區域變得分散。疼痛部位可能會出現腫脹,某些情況下甚至整個腳變得腫脹。


如何判斷是否出現應力性骨折


  •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而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 2、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 3、用手指壓痛處時出現鑽心的疼痛感。
  • 4、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後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影像學檢查能有效診斷應力性骨折,輕 - 中度應力反應早期X線片表現可能不明顯,但磁共振成像能有效發現骨膜及骨髓水腫。嚴重應力反應及應力性骨折在X線片可見骨皮質增厚甚至骨折線影,而磁共振成像對骨膜與骨髓水腫範圍顯示更清晰。出現相關症狀時,應及時行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


應力性骨折的治療


羅春強調,應力性骨折多發在承重骨,傷肢繼續受力會導致骨折惡化、治療的時間延長或者需要手術治療,甚至無法治癒。休息是唯一能完全治療好應力性骨折的方法。通常會用石膏或者保護靴予以保護的狀態下徹底休息4~8周。一旦醫生建議可以開始恢復活動,應遵循醫囑,儘早進行合理的康復鍛鍊。


針對不同風險因素造成的應力性骨折,康復鍛鍊的重點不同:改善平衡有助於降低蹠痛症的發生風險;選擇正確的矯形器或矯正鞋、矯正鞋墊;負重訓練,這對於強壯骨骼的能力和維護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需強調必須由專業醫生制定合適的訓練計劃,否則會加大再次發生骨折的風險)。


除此之外,解除其他風險因素也很關鍵,如加強營養、控制體重。羅春強調,

運動強度要循序漸進,切不可盲目從高強度運動開始,一旦出現特定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活動後更明顯,請及時就醫。


疫情後怎麼運動才能避免運動損傷呢?

總原則:量力而行,逐漸增加運動量


喚醒身體需要循序漸進。疫情之後的鍛鍊要聽從身體的感覺,不能馬上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比如馬拉松、足球籃球比賽等極限或者對抗激烈的劇烈運動。宅居已久的人群應該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鍛鍊計劃,量力而行,逐漸增加運動量,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運動中受傷。


鍛鍊身體應從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開始,如散步、慢跑等,也可以選擇娛樂性球類運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

剛開始時運動時間建議在30至40分鐘,低強度運動持續時間可適度延長。鍛鍊一段時間後,根據自身狀況可逐漸增加強度和運動時間。如果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出現關節紅腫、嚴重疼痛,頭暈、冷汗、手抖的現象就需要立即停止運動進行休息,並觀察自身情況是否好轉,若情況有更嚴重的趨勢則需要前往醫院就診。


運動期間注意事項有哪些?


1、運動前熱身以及內在的思想準備,充分意識到突然劇烈運動的風險。循序漸進地做一些簡單的基礎練習,讓身體慢慢恢復肌肉記憶。


2、運動中的輔助保護。例如藉助外在的輔助工具,包括合腳的鞋子和鬆緊適當的衣服、護膝護踝、登山杖等等。


3、運動中高度重視身體信號。運動當中一旦感覺呼吸困難、心率加快到感覺心慌,出現停止運動也不緩解的大汗淋漓等情況,應該停止運動,從而避免出現嚴重的意外事故,特別是比賽類運動更應該把握好度。


4、運動後冷身的重要性絕對不輸於運動前的熱身。讓身體從運動狀態過渡到靜止狀態的適應過程,可以避免運動者各項身體機能變化過快而影響健康。比如跑累了可以先緩慢地走走,然後再停止休息。


運動中受傷了,如何第一時間做好科學處理?


應遵循“RICE”的基本原則。


一是制動(REST)

,即停止運動,讓患處制動休息。“制動可以控制腫脹和炎症,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內。”


二是冷敷(ICE)。冷敷既可以減輕疼痛和痙攣,還可以使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變小,減少流向患部的血流量。避免過度腫脹,有利於後續的恢復。


三是加壓。通過加壓可以減輕患部組織內出血及瘀血的現象。毛巾和繃帶等都是可以用於應急加壓包紮的。


四是抬高患部。如果是崴腳了,可以坐下或躺下,讓受傷的部位高於心臟水平,這樣可減輕腫脹等症狀。


醫生提醒:由於長時間居家,運動量減少,不論男女老少身體機能都可能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運動鍛鍊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如果抱著想把前幾個月欠的功課補回來的想法進行“報復性”鍛鍊,過早過急地開展超出能力的運動將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