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精英律师》被群嘲,如何给律师画像?太南了!!!

政中财经/原创首发

活该《精英律师》被群嘲,如何给律师画像?太南了!!!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精英律师》收割了大波粉丝,但也因为剧中某些夸张的情节和法律上的纰漏被不少法律专业人士嘲笑。

活该《精英律师》被群嘲,如何给律师画像?太南了!!!


比如剧中出现的《中国知识产权法》一说就属于谬论,我们国内目前没有一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只有《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部门法,电视剧中说法当属导演的想象。

活该《精英律师》被群嘲,如何给律师画像?太南了!!!


靳东饰演的角色开出的律师咨询收费价格也引发群嘲,一小时十万的律师收费,想象力也是划出天际了。我熟悉的某华东区域刑辩大律就从来不收咨询费,她在朋友圈多次公开表示过这一点。吸引别人来咨询,这也是营销手段,价太高会把人吓跑的。不光中国没有,法务行业GDP超中国多倍的美国也没有这样的天价。据我了解,国内大部分律师的每小时咨询收费和健身馆私家教练的每小时收费水平接近。


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刚开始,我觉得导演有问题,后来想想不对劲,导演按照剧本拍片子,那可是编剧的想法,而编剧如何看待律师,首要考虑观众的主流民意,因为吃瓜群众左右电视剧收视率,影响到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影响到投资人能不能回本赚钱。

所以,电视剧的观点事实上来源于观众,大部分观众觉得,律师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现在,电视剧红了,而熟悉内幕的专业人士对该剧抱有不满,如何给律师画像,专业和公众之间存在着较大分歧。

电视剧没有比较真实全面的再现律师,过度的娱乐化了法律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一个决定行业进步和衰退的大问题。不信?看看今年以来影视业的寒冬就明白了。主流民意决定了国家如何调整行业政策和立法。那么人的饭碗在那,咱可不能一昧“戏说”。

原因在哪里?

第一、律所过去的宣传较少考虑过自己的公关形象。

几年前,我和长三角地区一家知名的大律所一把手主任吃饭,大家讨论起律所宣传问题。该主任觉得,律所宣传好像不太有必要,理由是打官司不靠这些。

我向他谈了自己的想法,律师宣传要分层次,针对业内人士和中高端客户,可以谈谈有多少胜诉率,可以谈谈自己最擅长的方向。而对于一般社会公众,律师应该首先讲清楚自己的职业形象、职业伦理、职业特点。该律所主任总结我的话说,过去是律师向公众讲法,却忽视了律师职业的形象公关,今后应该是律师主动向公众介绍,自己是谁?

能干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干?

在我日常的工作接触中,我能感觉到,很多人并不了解律师是干什么的。甚至有不少人不能理解律师为什么要给一个犯罪嫌疑人作辩护?这涉及到了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问题。

很多人说,自己都是看了律政精英之类的电视剧,才发愿走上律师道路,投身其中却体会到电视剧情节太浮夸,由此领悟了过来人的遗憾“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第二、律师自身形象的复杂性让画像困难

律师形象的有很多版本。

高大上的头部精英版本,虽然没有《精英律师》中一小时十万元收费那么夸张,但还是可以比划比划的,比如年薪上千万,或者计划律所上市。

康富美的成功人士版本:年薪超过几百万,全身进口定制西装,律所分所已经在伦敦纽约落地,至少也是在上海虹桥落户。

当然还有其他比较简陋的版本。任何一个行业都有80%的定律一说,百分之二十的从业者挣了业内百分之八十的钱,部分律师生存不易,四处奔波只为米,律师打赢官司不太容易上头条,但律师劳累过度猝死现场,却是经常耳闻。

律师非官非商,却周旋于政商之间,三教九流全沾,上中下各色人等都得交际。打民事官司,他看到的是日常好人的最大劣根性;代理刑事官司,律师却要努力在一个坏人身上发现最闪亮的正义。有时候,律师可以为毫不干己的公益事件拍案而起;有时候为了几块钱、一句话,律师也会和公家单位死磕到底。那些人中龙凤、挥拆方酋的律师固然有之,房租都交不起、只有上顿没有下顿的律师也代不乏人,你可以说他是贩卖法律的营销员,也可以说他捍卫着千金难买的价值,比如公正、道义、良心。

如何给律师画像?一篇文章说不透,但是增加一个维度,供你参考,还是可以。

我们的律师也应该想想,怎么向公众客观真实地讲述自己的职业,太拔高不足取,容易误导公众产生超出实际的期待,比如大众对医学和医生的认识就是如此,许多人不明白,医学其实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人体的复杂性是医学无法想象的,医生不是华佗那样的神人,很多时候,他不是在治愈,只是在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