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介子推與清明節的傳說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下面我們來看看介子推與清明節的傳說,歡迎閱讀借鑑。

歷史典故:介子推與清明節的傳說

清明節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吃完肉羹,重耳有了力氣繼續上路,總算熬過了這個難關。直到多年後的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幫助下,重耳終於結束流亡之旅回到故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歷史典故:介子推與清明節的傳說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歷史典故:介子推與清明節的傳說

晉文公將書信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歷史典故:介子推與清明節的傳說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從歷史的實際情況來看,禁止煙火冷食主要為了反映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