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劉備白帝城託孤,他的遺訓,稱得上是流傳萬世,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自古至今,帝王猶如過眼雲煙,他們留下的“遺詔”,也真假難辨,甚至還有一些是偽造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中國對漢朝烽燧遺址的研究工作,起步很早,早在一九三零年,西北科學考察團中的瑞典學者,貝格曼就曾經對內蒙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地區,仔細調查,還出土了一萬多本的簡牘,後世人稱之為“居延漢簡”。到了一九七七年的八月,酒泉鋼鐵公司研究所的員工,在玉門關市花海鄉鎮所,向北大約30公里處,又發現了一處漢代烽燧遺址。

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專家組趕到後,立刻對遺址展開了有序地挖掘,因為有之前的先例,所以大家都認為這裡面都是些漢代簡書,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除了木簡、竹簡和書信,遺址中還發現了一枚七面稜形觚。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早期,這枚七稜觚,顧名思義,存在七條稜角,木質器具,十分纖細,全長達37公分,看起來就像一根巨型筷子,同時又刻有文字,共計212個漢字,顯而易見,這是作為禮器使用的。

七稜觚的文字究竟寫了些什麼呢?專家仔細觀察,認為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漢武帝遺詔:制詔,皇太子,朕體不安,今將絕矣!與地合同,終不復起。謹視皇天之嗣加增朕在。善遇百姓,賦斂以理;存賢近聖,必聚諝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圮,滅名絕紀。審察朕言,終身毋己。蒼蒼之天不可得久視,堂堂之地不可得履,道此絕矣!告世及其子孫:忽忽夕夕,恐見故里,毋負天地,更亡更在,上顧錦廬,下敦閭里。人固當死,慎毋敢妄。

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這封遺詔,大致意思就是說,漢武帝自知時日不多,於是作詔書,感嘆自己的一生,同時想要奉勸後世子孫,尊崇賢才,遠離小人,體察百姓,牢記歷史的教訓,不要辱沒了祖先的名聲。有趣的是,在這封遺詔下面,以及觚緊鄰的兩面,緊接著還有79個字,看起來就好像是書信,可能是長城烽燧的“長官”與其同僚密友的通信。其大致內容,就是說一些寒暄的話語,同時告訴朋友戍守邊關,十分辛苦,料峭春寒之際,要注意多多保暖,同時做好本分工作,最後為自己沒能親自拜訪,表達歉意。

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開始有專家認為,這七稜觚上的遺詔,應該是“練筆之作”。這又是什麼緣由呢?首先一點就是,漢武帝從得病到去世,只有四天的時間,據正史記載,漢武帝於彌留之際立了劉弗陵為太子,四天後就駕崩於五柞宮,連太子都是新任的,哪裡有時間去自寫詔書,漢武帝死於積憂成疾,並且漢武帝共活了七十歲,到了晚年,漢武帝很少再勤於政務,而是制定了“與民同息”的政策方針,這封遺詔顯然不是漢武帝有時間和精力可以寫出來的。

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其次就是內容有很大的問題,古往今來,放眼歷史各個皇帝留下的遺詔,沒有不傳授後輩,如何立穩腳跟的方法,當時太子漢昭帝只有八歲,他怎麼能放心地拋下兒子,不去告訴他要提防覬覦皇位的長兄,要注意有不臣之心的廣陵王胥,要盡力和霍光等託孤大臣搞好關係,而是一味的在哪裡發表感嘆呢?所以就是單純從內容來看,這也不是出自漢武帝的文書,而像是一封早已準備好的文書。

綜合來看,七稜觚上所刻的漢武帝遺詔,絕對不是漢武帝親手所寫,因為它所記載的內容,正好反映了武帝末年,昭帝初年的政局變化,武帝突然離開人世,只留下了八歲的幼帝,為了一舉粉碎廣陵王、燕王等人的“奪權陰謀”,霍光等人被逼無奈,只能做此下策,假借聖旨遺詔,擺脫眼前的政治危局,鞏固昭帝的地位,霍光等人還將“遺詔”昭告天下,讓社會人心穩定下來,平穩地進入下一個歷史時期。

甘肅烽燧遺址發現漢代七稜觚,看罷內容,揭露武帝遺詔之謎

先帝遺囑,自古就真假難辨,但是隻要起到作用的,就是好遺詔,但作為後世人,我們還是希望發現更多的漢代文物,為我們完全解開,漢武帝遺詔之謎的真相。歷史不會說謊,只是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和仔細地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