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一個“遍地有黃金”的城市,勞動力“人均收入”比農村高的多,城市的就業崗位多,創業發展機遇大,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前赴後繼地進城創業務工。
農村的年輕人不談種田,己是一種常態,青年勞動力不願呆在農村,因為種地不賺錢,很正常。
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虹吸效應,大量的農村年輕人來到城市務工、落戶城市。
他們有夢想,更有理想。通過一定的技能學習,就可以在城市謀得一個就業崗位,創業發展的機會。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嚮往,“願景”城市繁華的“都市生活”。
現在留守農村
搞種植的大多數勞動力,是中老農民,是經歷過生活艱辛的和我“同一輩人”了,種田技能就只剩下一身體力,接受農業新技術的能力很差。
一家一戶生產能力弱,產出效益低。傳統農業生產種田“小農經濟”的觀念,沒有改變。大量的農民缺乏現代種植技術,有學歷有知識的農村年輕人又不願參與農業生產。
所以說
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種植技術推廣難度大,其中緣由就是農民種植文化水平低,整體素質不高。
現代農業集約化、規模發展帶來的新問題,與傳統種植模式之間的矛盾,與市場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農產品
是一個“同質化”的商品,在市場利益驅動下,農業企業運用新種植技術,勢必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日復一日的超負荷耕種,超越了土地原有的生態承載能力,影響土地自然修復能力,農作物病蟲害越來越嚴重,不加大農藥劑量就很難保證增產,形成一個土地板結,土壤成分惡化的“循環”。
而生態農業傳統的耕種技術,符合健康安全的“綠色食品”產能卻又比較低,成本導價格高昂,並不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需求,而且更為嚴重的是並一定賣的出去,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市場”問題。
現在“部分棄城”回鄉的農戶
也很難再適應得了農村新的種植環境,因為原有的耕種方式基本不掙錢,想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又缺乏資金投入。
農產品品牌的建設,綠色食品的推廣,市場在哪裡?到底是先生產農產品?還是先做市場?都是面臨的問題。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所以說付出不一定意味著有回報,只有看清自己,才能有未來。
@夢中翔之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