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每個孩子出生後,父母就開始了為寶寶操一輩子心的苦逼生涯。

首先會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面對寶寶的哭鬧,該不該去抱?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話題,有些家長認為理應去抱,看到寶寶哭得撕心裂肺,不去抱就太殘酷了;而有些家長受西方育兒思想影響(哭聲免疫法),則認為不應去抱或延時去抱,這樣才能讓孩子更獨立、更勇敢,父母日後帶起來也會更加輕鬆。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哭聲免疫法”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出的一種育兒理論,他主張用行為去控制、剝奪人的情緒,做法比較極端,甚至殘忍,“哭聲免疫法”就是在這種極端的做法中產生的。按照“哭聲免疫法”來帶孩子確實能讓寶寶更加安靜、聽話,父母會輕鬆很多,但這只是表面,實際上寶寶的內心已經受到創傷。從約翰.華生子女的悲慘人生中就可以看出“哭聲免疫法”其實有著很大的缺陷。(約翰.華生的三個子女不是自殺就是流浪)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嬰兒期的寶寶還不會說話,哭就是其唯一的強表達。寶寶哭肯定有其原因,要麼是生理原因,餓了,便了或其他身體上的不舒服;要麼是心理原因,缺乏安全感,想要媽媽抱抱。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如果長期漠視寶寶的需求,那寶寶就會對這個世界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兩歲之前正是培養寶寶良好依戀關係的時候,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照顧寶寶太累而對寶寶的需求滿足偷工減料,從而導致寶寶建立起逃避型或矛盾型依戀關係,在寶寶長大後性格與行為變得彆扭、怪異 。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我們當父母的,既然讓寶寶來到了這個世界,那就有義務、有責任給予關懷、照顧、教育與引導。

十月懷胎,寶寶一直在媽媽的子宮裡,溫暖而有安全感。但某一天,他/她突然便被擠出了那個溫暖的家,來到了這個陌生、嘈雜、可怕的世界。他/她會不安,會害怕,但卻又無法表達,只能以哭聲來訴求,渴望媽媽溫暖的懷抱來消除那負面情緒。這時候如果媽媽對寶寶的哭聲不加回應,那寶寶豈不是太可憐,剛出生就得承受最親密之人的“冷暴力”。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因此,個人認為在寶寶一歲之前應該儘量滿足其需求,因為這時候寶寶他們還沒有自我意識,還無法去思考太多,他們的需求大多是本能需求,是必要的需求,只有儘量滿足了,他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一歲之後,寶寶漸漸開始懂得大人說話意思,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小九九”,哭聲中所蘊含的需求就不那麼純粹了。這時候就可以嘗試與其溝通,瞭解其需求的合理性,再看情況給予滿足或引導。每個階段的寶寶都不一樣,要根據寶寶的生理、心理發育的進程,適時調整方法。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事實證明,在媽媽的擁抱中長大的孩子並不會不獨立、不勇敢、對父母太過依賴。相反,這些孩子長大後,因為

在兩歲之前建立起了良好的安全型依戀關係,對家人、對世界充滿信任感與安全感,因此會更加的敢於去嘗試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從而表現得更加獨立,心裡更加健康。

寶寶哭的時候抱還是不抱?性格彆扭,行為怪異,可能因為你的選擇

任何理論都是高度總結出來的東西,或許適合大部分人,但卻不代表適合所有人,根據自家寶寶的實際情況去參考,才是正確的使用理論的方法。

用愛去澆灌的樹苗才能長得更加健康、茁壯、陽光、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