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者通吃,美國學者米爾海默的理論為何比現實更猛烈?

作者:Pansesus

贏者通吃,美國學者米爾海默的理論為何比現實更猛烈?

米爾海默新作、2019年中譯本:《大幻想: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現實》

現在,一般就把米爾海默提出的這種國際關係學的理論叫做進攻性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理論的現實主義有很多的分支,那麼米爾海默其實是現實主義流派之中最激進的一派。

防禦性現實主義則認為安全困境有輕重緩急之分,並不一定會導致軍備競賽、武裝衝突。此外, 防禦性現實主義者認為武器類別有防禦類武器和進攻性武器的區別。

米爾海默對此嗤之以鼻。因為很多的時候,哪怕有具體的情報也不好確定武器究竟是進攻的還是防禦的。而且,地理上的天塹、大海也不構成防禦能力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現在,大國的洲際導彈可以輻射全世界各個角落。所以,他認為這些地理因素也是無意義的。

米爾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觀點在美國的理論學界來說算是一個極端。因為按照他的觀點,美國就要不斷地擴軍,不斷地進行軍備競賽,要壓制美國以外的老二、老三、老四……這對於美國來說,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贏者通吃,美國學者米爾海默的理論為何比現實更猛烈?

“國際警察”在全世界“執勤”,幾乎是世界第一霸主的日常

而且,大部分的美國外交界人士並沒有站在米爾海默這一方,他們認為總有辦法來控制這些所謂的安全隱患或者安全困境。

但是,美國確實一直存在著非常強烈的危機意識,不能讓老二坐大。這是冷戰以來美國一直持有的觀點。首先是對付蘇聯,蘇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了。然後,想辦法遏制日本和德國的發展。德國在軍事上完全地廢掉了。日本呢,美國人給它挖了一個坑,日本人自己跳進去了,經濟也大不如前。所以,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的零零年代,在美國能夠影響的範圍之內,確實沒有任何國家對其形成直接的威脅。

中國在零年年代的時候,GDP甚至還沒有到世界前三的水平。很多西方人甚至認為我們跟巴西一個樣子,儘管後來的發展證明了中國和巴西是兩個樣子。大約2010年代之前,在歐美人看來,巴西比中國更有潛力成為發達國家,但是後來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反而是中國在外界一片不看好的情況下,甚至很多人認為中國馬上要崩潰了,崩潰了二十年、三十年,結果中國發展成了現在的面貌。所以很多美國精英有點急了,覺得對美國有威脅。

贏者通吃,美國學者米爾海默的理論為何比現實更猛烈?

2010年的中國

但是,仍要強調的一點,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接受了米爾海默的觀點。因為這種所謂的威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通過話語構建出來的威脅。

為什麼這麼說呢?究竟是哪些方面威脅到了美國呢,有間諜,偷美國東西,還是搶美國普通人的飯碗?作為一個理性的人,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跟威脅沒有關係。美國核武的數量到目前為止依然遠遠超過中國,安全問題上沒有疑問。然後,崗位流失的問題,其實也跟中國沒有直接的關係。美國的資本跟著利益走,不在中國設廠,還有東南亞、南亞、南美可選,所以總統一再喊著製造業迴流卻沒有成功。對於民眾來說,他們能夠體會到的直接威脅其實就這一點,但就是這一點也不成立。

所以,這套威脅論其實是一套政治術語,為了轉移美國國內矛盾而做出來的宣傳,稍微理性一點的經濟學家、稍微理性一些的政治家都不會認為確有其事。但是呢,不斷地講,重複地講,最後就定型了,成了“中國威脅論”。

贏者通吃,美國學者米爾海默的理論為何比現實更猛烈?

Quora,美版的知乎,這麼一說大家都懂了

它與現實主義理論強調的——軍備競賽最後導致了國家衝突,並沒有什麼關係。美國的普通人也不瞭解全世界的軍事技術發展到到什麼境界。很驚奇的一點,比如說去Quora上看一看,能看見的少量的美國人回答,基本上提到中國軍事科技方面情況的時候就暴露出了嚴重的無知。普通人如此,離開了軍隊的人們來說,他們對新的技術發展其實也是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除非職業需要並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到前沿的科技信息。所以,常見的回答就是中國的軍事技術落後,如果不是一百年至少也需要五十年,反正目前是趕不上前沿水平的,甚至落後於印度。當然,後半句話基本都是印度人自己說的。在Quora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到這麼一個很典型的現象。

所以,現在美國社會上的威脅論,表面看來與米爾海默的觀點同出一脈,而實質上,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宣傳炒作。米爾海默前不久接受中國媒體採訪,他認為現在美國的很多外交(舉措)沒有理論。他與別人的爭辯中,最喜歡說的就是,沒有邏輯、沒有理論,想到哪兒是哪兒。米爾海默不止如此評價現在這些美國外交官,之前他與八十年代著名的外交官布熱津斯基在《時代週刊》上吵過架。

贏者通吃,美國學者米爾海默的理論為何比現實更猛烈?

提到蘇聯崩潰、地緣政治,就不得不提到布熱津斯基

總之,米爾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與現在美國社會流傳的威脅論,二者並不相同,後者本質上更多的是情緒上的調動,而不是冷靜的分析。

上期回顧:《大國崛起並非一定導致軍事衝突,美國學者為何很固執?》

下期預告:《國際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