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享:上海社會科學院《911政治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

關注我!


考研分享:上海社會科學院《911政治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

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考研真題及詳解

第一部分:政治經濟學(50分)

一、(10分)怎樣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兩種含義及其相互關係?

答:(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種含義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上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包含了以下幾點內容:

①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是指一定時期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生產者普遍使用的生產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勞動工具。

②正常的生產條件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

③在現有正常生產條件下,由於勞動者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存在區別,同種商品生產所需要的時間也會不同。

④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是一個不斷擴大規模的再生產過程。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還有另一種含義,即在生產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涉及的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量被社會接受的程度。這是指社會總勞動中按一定比例用來生產社會需要的某種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不同商品的供求狀況會直接影響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生產條件,如果供給超過需要過大時,優等生產條件就會成為平均生產條件,引起商品價值下降,結果平均生產條件將向上移動;反之,如果需要超過供給過大時,劣等生產條件就會成為平均生產條件,引起商品價值上升,結果平均生產條件將向下移動。供求關係對價值的影響是通過生產條件的變化實現的,因此,決定價值的仍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3)兩種含義的相互關係

①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兩種含義具有相關性:共同決定商品的價值。如果說第一種含義是價值決定的基礎,那麼,第二種含義則是價值的實現。

②兩種含義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區別:第一種含義是從社會生產條件的角度來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則是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種含義所決定的是單位商品的價值,第二種含義所決定的則是部門總商品的價值;第一種含義涉及勞動消耗,第二種含義則涉及社會規模的使用價值。實際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便成為經濟調節的目標,由於社會總勞動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經濟調節的目標就是社會總勞動時間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配置到各個部門。

二、(15分)社會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指什麼?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考研分享:上海社會科學院《911政治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

答:(1)社會生產過程是由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生產是起點,消費是終點。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互相制約、互相依賴,構成生產總過程的矛盾運動。

(2)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相互關係

①生產與消費

a.生產決定消費

第一,生產為消費提供對象。如果沒有生產創造出來的各種物質資料,就不會有人們的各種消費活動。物質資料的數量和種類,決定了消費的水平和結構。

第二,生產決定了消費的方式。生產出什麼樣的消費用具,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消費方式。

第三,生產的性質決定了消費的性質。資本主義生產不同於社會主義生產,因而資本主義消費也不同於社會主義消費。

b.消費反作用於生產

首先,消費使生產得到最終實現。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不進入消費,它就不是現實的產品。

其次,消費為生產提供目的和動力。如果沒有消費,生產也就失去了意義,人們就不會去從事各種生產活動。

②生產與分配

a.生產決定分配

首先,被分配的產品只是生產的成果,因而生產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可分配產品的數量。

其次,生產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分配的社會形式,如資本主義生產就決定了有利於資本家階級的分配形式。

b.分配對生產也有反作用

與生產相適應的分配製度,會推動生產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的發展。

③生產與交換

a.生產決定交換

生產過程中,社會勞動分工的程度,決定了交換的範圍和規模。分工愈細,交換範圍愈廣,交換規模愈大。

b.交換對生產也有反作用

交換的發展,又會推動社會勞動分工的發展。比如,商品交換的發展,就有利於促進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化,有利於傳統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的轉化。

三、(10分)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

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1)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原因

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分配方式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在商品生產過程中,活勞動創造價值,因此要求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發展勞動、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就需要允許各種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多層次和不夠高的狀況是分配方式呈現多樣性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利於調動社會廣大成員的積極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動員起來進行現代化建設,實現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的內容

①按勞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都必須參加社會勞動,在全社會範圍內,社會在對社會總產品做了各項必要的扣除之後,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唯一的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等量勞動領取等量報酬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進行分配。

②按生產要素分配是與按勞分配不同的一種分配方式。它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產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會財富。一般地說,投入資本得到利潤,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人勞動得到工資,投入資金得到利息。


考研真題精選

一、名詞解釋

1價值[武漢大學2011、2014研]

答: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係。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是勞動產品,都具有價值。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價值,只有量上的差別,因而它們就可以從量的方面相互比較。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商品區別於其他勞動產品的決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商品經濟最基本的範疇。商品價值是在物的掩蓋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一種社會經濟關係。

2相對剩餘價值[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研;武漢大學2014研;中央民族大學2018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研]

答:相對剩餘價值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相應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由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引起的,必須以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超額剩餘價值的生產為條件。超額剩餘價值是生產條件優越的資本主義企業由於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由於採用先進技術的個別企業的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和剩餘勞動時間相應延長而創造的。所以,超額剩餘價值是一種變相的相對剩餘價值。超額剩餘價值是個別資本家首先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而相對剩餘價值則是全社會資本主義企業普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3資本有機構成[武漢大學2011研;山西財經大學2013、2015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8研]

答: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用公式表示為c:v。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是由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的,稱為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態看,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之間的數量比例關係稱為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資本有機構成是把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價值構成結合在一起的概念。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有機構成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表現為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佔的比重增大,可變資本的比重減少。

4要素市場[中央財經大學2019研]

答:要素市場是指生產要素在交換或流通過程中形成的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必要條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生產要素市場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場。金融市場是指資金融通的市場,主要包括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金融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中處於核心的地位。

②技術和信息市場。技術和信息市場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力進行流動和交流的場所,是市場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④房地產市場是我國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⑤產權市場是能夠為企業提供產權交易等各類服務的市場。

⑥土地市場。我國的國有土地市場包括土地一級市場(即由土地所有者有償出讓土地一定期限使用權的市場)和土地二級市場(土地使用權再轉讓的市場)。

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必須進一步發展技術、信息市場。引入競爭機制,保護知識產權,實行技術成果有償轉讓,實現技術產品和信息商品化、產業化,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5勞動二重性[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研]

考研分享:上海社會科學院《911政治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

答:勞動二重性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勞動,即勞動目的、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製作方法、勞動成果各不相同的勞動;另一方面,生產商品的勞動又是抽象勞動,即抽掉了各種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勞動。在任何社會條件下,沒有人們的具體勞動,也就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便無法生存,社會也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具體勞動是一個人類社會永恆的範疇。抽象勞動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是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所特有的。在自然經濟社會和在未來的產品經濟社會中,人們的勞動產品不用交換,因此,他們的勞動就只表現為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而生產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6資本循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研;山西財經大學2017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7研]與資本週轉[中央財經大學2011研;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研]

答:(1)資本循環指產業資本從其最初的形態即貨幣資本的職能形態出發,順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等階段,並相應變換資本的職能形態,然後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過程。

(2)資本週轉指週而復始的、連續不斷的資本循環過程。

(3)資本循環和資本週轉都是產業資本運動的形式,但是它們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考察資本循環,側重於對資本運動的連續性的考察,主要是分析資本在運動中要經過的階段和要採取的職能形式,揭示單個資本連續循環必須具備的條件;而考察資本週轉,則側重於對資本運動的快慢、速度的考查,分析制約資本週轉速度的因素,揭示資本週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和實現的影響。

7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武漢大學2010、2012、2014研]

答:(1)不變資本是指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轉移自己的價值,並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剩餘價值不是不變資本產生的,不變資本只是剩餘價值生產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或者說是工人剩餘勞動的“吸收器”。

(2)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因為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支付給工人的勞動力價格,工人拿去購買生活資料消費掉了。但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會創造新價值,其中一部分補償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餘價值。因此,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殖,所以稱之為可變資本。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

(3)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露了剩餘價值的源泉是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並且為正確地考察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表明這種剝削程度大小的是剩餘價值率。

8生產方式[中央財經大學2017研]

答: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社會為了存在和發展而獲得物質資料的方式。生產方式包括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則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其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對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起決定作用。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的政治制度、社會思想和社會文化等方面。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變革,社會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會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從而推動著人類社會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


麻煩大家關注+點贊,謝謝!!

來源:才聰學習網

點擊:瞭解更多,下載更多考試資料!

#考研##政治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