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曾經無數次經過它的門前,就象他們那樣的經過。

卻因為心存敬畏,只從門外張望那隻展翅的白鴿。

也曾無數次撫摸過這長而厚重的條石,還有這斑駁的青磚,彷彿能夠觸碰到五四青年的脈搏。

而今,我卻翻過斷牆進來。

昔日的青青校園,已然是這番模樣,一棵幾抱粗的法桐和幾棵松孤獨地挺立著。

那殘存的牆基,顯示著曾經的堅固。

不知是誰,在這裡種下了春韭。

千佛寺還在,這段牆,卻不知會存多久了。

放學的孩子們,爬上了殘牆,做著遊戲,好奇地問:叔叔,你為什麼給這裡拍照啊?

如同一位老人,他將走向哪裡?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百十年的文化積澱被糟蹋如斯,平度一中舊址是一段歷史,一段驕傲,曾無數次幻想著修繕保留下來,或者作為教育的某個基地使用,那些老青磚,是再也無法複製得了!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忘,那是我曾經的家,兒時的天堂....如今,那隻展翅的白鴿在飛往何處……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曾經的一切,無不鐫刻著歲月的痕跡。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一張張的照片,牽動了多少懷舊的情愫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而這一刻,有多少曾經的平度一中學子傷感中。。。

以下用轉載【分明的博客】中的這篇文章的標題作為結束語

不該忘卻的記憶

隨著推土機的轟鳴,原平度一中西大院變得塵土飛揚、一片狼藉。這個院子尤其是那座值得平度人驕傲的西式小樓,本來可以作為文物保留下來,但個人利益的驅動,就這樣瞬間化為烏有。遺憾的是,我們卻沒有能力去制止這種令人憤怒的行為。推倒了,沒有了,不可能再現了,人們只能看到照片了。

2002年2月,平度一中搬到了城東北部的新校,告別了與之朝夕相伴了近70年的老校。

平度一中老校包括兩部分:西大院和東大院。東大院始建於1958年,相對於西大院要晚許多年。

西大院是民國時期為成立平度縣立中學而建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小辦公樓。以小樓為中心,左右和後面的建築群呈中軸對稱式,小樓和北面的大禮堂在中軸線上;樓兩翼共有8個教室,樓前為建校紀念塔。此建築群為1932年籌建,1935年建成使用。小辦公樓頗具特色,西式風格,改變了以前平度的老房子為青磚和青色魚鱗小瓦的習慣,開創了平度建築紅洋大瓦(即現在用的大紅瓦)的先河。而今這座小樓已成為平度一中校史的象徵,1992年和2002年平度一中的90週年和百年校慶時,都曾將小樓的圖像印在校友錄的封面上。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難捨的情結——消失的平度一中老校址!

西大院所在的位置,原為崇靈寺。民國《續平度縣誌·卷五·政治志·廢舉》中記載:“崇靈寺舊在老集街東,道光間,知州許槤令邑紳張渥重修。(有碑,見《金石》)清季改學制,收其產,創為蠶桑學堂,繼改為實業學校,今更就其隙地擴建為縣立中學。”按圖索驥,查民國《續平度縣誌·卷三·疆域志·金石》,其碑文全文抄錄如下:

城東隅有老集,地窪甚澤,下尺則沒踝陷車,行者苦之。崇靈寺在道東,康熙間邑人王某舍地建。歲久圮,有恆產也漸賣於民。比年僧尤無賴,斧敗屋為薪。餘以紳士訴,逐之。暇遂往觀,寺旁有十畝灣,故亦寺產也。夏盈而冬涸。餘計,以涸時取土培道,潦則以灣為壑,而道可無壅。時方勸紳士集資建節孝祠,因勸並撤茲寺新之。仍令贖諸賣產,令僧官福興住持。除資養贍外,餘地二畝,歲以租入為培道費,而取土於十裡灣。以紳士之在老集者司其事。

是舉也,贖地於紳士,則僧不得更賣;以地歸寺,則僧有衣食資。因寺以存僧,因僧以存地,而行道永賴焉。視福田利益之說何如哉!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知州事杭州許槤記並書。李冠儒刻字。

碑文中所說的“集資”的“紳士”,可能就是《廢舉》中所說的張渥,而所謂的“十里灣”,就是人們後來重新命名的“崇靈灣”(民間變音為“叢林灣”)。

至於崇靈寺當年被選中為縣立中學校址的過程,張俊亭先生《平度縣立中學始末》一文(《平度文史》第一卷145頁)有詳盡介紹:1932年秋天,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與駐煙臺的陸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劉珍年發生鬩牆之爭,設立在掖縣城的省立第九中學校舍遭戰亂破壞。1933年春,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決定:省立九中遷平度開學。平度正在緊張籌備中,忽又接省政府關於撤銷九中遷平的決定。平度黨政各界人士藉機赴省城提出意見,“九中既不遷平,要求平度成立縣立中學,遂得到了省教育廳的准許。……新校址勘定在老集街東頭叢林灣(崇靈灣)以北地方,隨即進行籌備建築,於一九三五年建築告竣,即現在平度一中西大院。”1938年初,日軍第一次侵佔平度城,同年10月再次佔領,在東關外平度中學校址(今平度一中西院)設據點,常駐日軍一箇中隊。

1949年4月,西海中學之大部分(在掖縣北杜家留下一部分師生,稱“西海中學掖縣分校”)遷至平度城原縣立中學舊址。1950年膠東行署和西海專署行政區撤銷,省教育廳明令將西海中學平度部分改名為“山東省平度中學”,1952年再改稱為“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之後,直至2002年平度一中遷出,平度一中老校舍為平度學子服務了長達60多個春秋。

原平度一中小辦公樓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了平度最高學府的象徵。而今,尋覓舊蹤,倒讓人頗覺傷感,可惜啊,一中的小辦公樓,不僅僅是人去樓空,而是隨時光流去,全無了蹤影……

2009年7月12日

本組圖文節選自《平度論壇》網友”跑路的魚“,2010年6月23日發表的貼文《難捨的情節——老平度一中遺址》,並引用了”仲攝“、”38度漣漪“等網友的圖片回帖,與大家一起走進已消失的老平度一中遺址,那曾經平度最高學府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