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

伝儱


勃列日涅夫是歷史上的蘇聯第5任領導人,他在1964年年底參與了推翻赫魯曉夫的活動,隨後被推選為蘇共的總書記。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成為了能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軍事強國,並一度凌駕於美國之上(美國深陷越戰泥潭時)。



不過,勃列日涅夫時代也是蘇聯由盛轉衰的一個折點。在他統治後期,國內出現了諸多危機,例如經濟改革失敗、大搞個人獨裁、放任貪腐問題。此外,勃列日涅夫還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並與美國人在全球展開軍事競賽,最終耗盡了蘇聯的國力。

作為一個曾經的超級軍事強國,蘇聯從興起到滅亡,前後才只有70多年時間,而勃列日涅夫無疑是導致蘇聯衰落甚至解體的重要元兇。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勃列日涅夫後期的腐朽統治影響十分深遠,不僅斷送了蘇聯的前程,更導致後面幾任領導人的改革都積重難返。

美蘇冷戰的產物,蘇聯基輔級載機巡洋艦

蘇聯衰落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其國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不再增長甚至負增長。我們知道,前蘇聯即使是在全盛時期,自身經濟總量也只有同時期的美國的五分之三左右,然而勃列日涅夫無限期的軍事競賽卻拖垮了蘇聯的經濟,讓蘇聯國內一片怨聲載道。


蘇聯從斯大林時代開始,就一直是重工業壓過輕工業的狀態,也就是經濟結構失衡。而在美蘇冷戰後期,蘇聯國內的民生已經十分艱難了,但勃列日涅夫還沉迷於自己締造的霸業中,沒有絲毫的醒悟。同時,他那有限的改革也只走赫魯曉夫老路子,換湯不換藥,根本就沒有改變蘇聯重視軍工、輕視民用的經濟模式,使蘇聯經濟形勢雪上加霜。更大的危害是,經濟改革失敗和貪腐問題使得蘇共的公信力下降到冰點,這才埋下了後來蘇聯解體的隱患。

(勃列日涅夫的葬禮)


歷史的荒野


勃列日涅夫時代通常被認為是蘇聯戰略擴張,美國戰略收縮時期,蘇聯憑藉赫魯曉夫改革時期積累的國力,與美國在全球爭霸,咄咄逼人,但在蘇聯內部,蘇共的政治經濟改革實際上已經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各種矛盾開始積累,最終在勃列日涅夫下臺沒幾年,蘇共上演滅亡戲碼。

赫魯曉夫的改革,觸動了蘇聯既得利益集團,最終,在內部政治鬥爭中,這位改革派被政敵趕下臺,勃列日涅夫本人成為蘇共總書記有著諸多巧合,一般認為,勃列日涅夫本人能力遠遠比不上赫魯曉夫,其之所以上臺,完全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勃列日涅夫本人才智平庸,不足以對各方利益構成威脅,缺乏進取心,反而最符合各方利益,蘇共內部當時不允許有任何勢力能夠一家獨大,更不要說繼續赫魯曉夫的改革了。

從外表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是擴展階段的,但在內部,蘇聯政治經濟的體制僵化開始進一步顯現出來,各級領導幹部沉湎於權力帶來的滿足感,在蘇聯老百姓依靠配給制購買國產收音機和電視的時候,蘇共各級領導幹部按照級別享受外國進口的各類生活用品,缺乏群眾和輿論監督的蘇共,不僅進一步腐化墮落,而且各級領導幹部為了繼續享受權力而出現了明顯的高齡化,失去進取心,安於現狀,對身邊正在慢慢積累的各類矛盾視而不見。

勃列日涅夫之後,多任蘇共總書記都是高齡老人,幾乎上臺沒幾個月就要舉行一次國喪,最高領導人頻繁去世不僅讓老百姓感覺不妙,也進一步瓦解了蘇共內部權力構成,當革新派的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大刀闊斧改革,可惜,晚了!紅色帝國在平安夜倒塌,但其對俄羅斯社會造成的影響延續至今,現在的俄羅斯政治體系,很大程度上還帶有蘇聯時代的影子,畢竟,普京及其周邊小集團,不少就是蘇共老黨員和克格勃出身,權力的味道太過美妙,為了把握權力,哪兒有什麼不敢幹的事兒?


鷹眼防務觀察


相信很多中國人,尤其是老一輩,對於前蘇共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多少有所耳聞,不過這位烏克蘭老爺子的上位之路並不像大家想象那般順理成章,而是通過政變推翻赫魯曉夫後才手握大權。

不過,勃列日涅夫從1964年獲權開始,再到1982年的這18年間,真值美蘇冷戰,軍備競賽也搞得如火如荼,蘇聯也迎來了軍事實力井噴的年代,尤其是核武器數量更是一度超越美國,憑藉這一點蘇聯一舉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但是這一切的繁榮也僅僅針對蘇聯自己,此時的勃列日涅夫視除蘇聯以外的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為自己的附庸,大搞"有限主權論",主張用“聯合主權代替單一的國家主權”,說直白就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國家主權,必須聽蘇聯的!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這一理論的踐行。

更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通過"有限主權論"衍生出自己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即軍事上以美國為主要對手,戰略重點在歐洲,將過去追求的蘇美合作主宰世界改為力求取代美國,稱霸世界!老傢伙活脫脫一個超級大鷹派啊!

別看勃列日涅夫在軍事戰略和擴張上雄心萬丈,但在經濟改革上卻是躡手躡腳,他執政後期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都比較保守,對於蘇聯的經濟提升並無太大幫助,更要命的是還學斯大林那一套,大搞個人崇拜,但即便如此,勃列日涅夫仍舊在81年再度連任蘇共總書記,可能是蘇聯人還未嘗夠踩著美國人登上世界之顛的感覺吧……可惜的是老爺子在連任第二年就駕鶴西去了……

不過,任何事和人都有著自己兩面性,勃列日涅夫也是如此,有功必有過,自有後人評說!

我是軍武最前哨!

喜歡軍事的朋友可以加關注,每天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


軍武最前哨


“勃列日涅夫才是蘇共真正的掘墓人。”“他毀掉3個最重要的蘇聯改革家。”不少俄羅斯學者這樣評價勃列日涅夫。

從表現上看,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蒸蒸日上,核武器數量一度超越美國,大有世界霸主之氣。實際上,蘇聯已經走向暮路,慣性拖著它繼續前行。蘇聯可能的新增長路徑,3個力主改革的領袖,全部被他毀掉或者遺禍。

第1個改革家赫魯曉夫,特點是想幹敢幹,被勃列日涅夫的政變廢黜;第2個改革家柯西金,主張計劃要結合市場,被勃列日涅夫打壓下臺;第3個改革家戈爾巴喬夫,接下勃列日涅夫留下的爛攤子,弄出章法大亂的失敗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政績差,世界人民只有籠統的印象,而他讓人深刻的標籤是“舌吻控”“勳章迷”。

讓西方領導人膽戰心驚的擁吻,猶如鎧甲般掛滿全身的勳章,勃列日涅夫身上散發著強烈的自戀氣味。在礦產資源驅動的強大國勢下,他已然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大國領導,也可以被視為蘇聯集權統治的化身,或者說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

對於掌權的蘇聯既得利益者來說,任何改革都毫無意義,因為現有體制已經滿足他們的利益最大化。而改革反而是有風險,會對他們的利益造成衝擊,所以任何與改革有關的主張都被封殺。

在勃列日涅夫長達18年的統治(1964-1982年)裡,蘇聯政治生活日益缺乏活力,從上到下到處都是保守的跡象。

勃列日涅夫的最大敗筆,是與新的科技革命擦肩而過,你懂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計算機行業興起……

而勃列日涅夫的不思進取,跟蘇聯人有錢是很有關係的,那時候石油、天然氣的出口帶來滾滾財源,掩飾掉經濟、政治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暴跌,蘇聯人的收入大為減少,於是各種掩飾的問題就紛紛浮出水面,社會矛盾陷入激化。

加上勃列日涅夫取消“幹部輪換制度”,讓年老者長期佔據領導崗位,不能工作也不讓位;而年富力強的幹部則因缺少崗位,而失去用武之地。蘇聯進入誇張的老年政治,開會的時候很少見到年輕人,只有一幫垂垂老矣之人在應付。甚至4個月內,蘇聯死掉3個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帶病運行,逐漸走向停滯……


子屠龍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以宮廷政變的形式強迫赫魯曉夫“退休”,由此開啟了18年屬於自己的大時代 。在這18年中,蘇聯的國力到達巔峰,經濟、政治、軍事都對美國形成攻勢,對外更是四處出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侵略阿富汗等等。但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國力開始逐步下降,社會問題開始凸出,為蘇聯解體埋下隱患。勃列日涅夫也被認為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

那麼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為什麼會走向停滯,進而消亡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改革停滯

赫魯曉夫上臺後,對斯大林體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涉及農業工業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但總體來說改革並不徹底,雖然從政治上否定了斯大林,但並沒有在制度上反思斯大林體制的缺點,甚至為了穩固統治,重拾斯大林個人崇拜那一套。而赫魯曉夫冒進衝動、缺乏策略的缺點也逐漸暴露,這些都成為他被趕下臺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64年到70年代初進行了第一輪經濟改革,也被稱為“新經濟體制出臺”階段,改革涉及範圍很廣,政治領域勃列日涅夫取消赫魯曉夫時期分為農業黨工業黨的做法,加強統一領導,農業方面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多餘的糧食農莊可自行支配,工業方面擴大地方自主權利,把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重新分配,提高企業在生產管理和利潤分配方面的自主性。總體來說,這一階段改革是比較成功的,俄羅斯學者菲利波夫對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0年)的評價是,它是“

作為斯大林時代以來最成功的一個五年計劃載入蘇聯歷史的”。

如果蘇聯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走出一條新路也說不定,但隨著時間的推進,蘇聯的改革卻逐漸停滯。停滯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既得利益過於強大,不捨得放棄到手的權力。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說到底就是用市場的力量取代行政力量,進而釋放社會的活力,但後期的勃列日涅夫為了穩固權力,大量安插親信,這些人為了一己私利,不願意過多改革,因為改革就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分配。1971年開始在官方文件中“改革”兩個字都看不見了,只能說“改善”,不徹底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工業農業發展緩慢的局面,所以在經歷初期短暫的增長以後,蘇聯經濟完全停滯。

(2)腐敗

勃列日涅夫自身就是最大的腐敗分子,他是高檔轎車和獵槍的狂熱愛好者,擁有豪車過百輛,別墅遍佈全國各地。即便如此他還不滿足,每次出訪回來都從專機卸下幾十箱高檔禮品,把外國領導人送的國禮據為己有,而他在全國電視直播面前擺弄自己碩大鑽戒的畫面更是震驚世界。

他的家人一個也不例外,弟弟、老婆、兒子、女兒都腐敗透頂,尤其是他的最後一任女婿丘爾巴諾夫,從一個上尉幾年時間爬到內務部第一副部長崗位,其貪贓枉法、索賄受賄的種種惡行全蘇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有這樣的老大,下屬可想而知,為了拉攏人心,勃剛一上臺就恢復了被赫魯曉夫廢除的高幹特供製度,上層官員可以不受限制的從國庫中支取錢財,領取物品,以至於蘇聯高層人人有別墅,家家是富豪,各種特供奢侈品、高價物品更是不計其數。發展到後來不僅各級領導人自己有別墅,兒子孫子都有別墅,國有資產被大量瓜分,反腐根本就是一句空話,珠寶鑽石走私案、黑魚子醬走私案,糧食走私案都發生在這段時間,甚至克格勃軍官都參與進來,用情報換取錢財,整個蘇聯社會已經完全腐敗。

(3)上層固化

赫魯曉夫時期推行幹部技術化、年輕化,大量技術人員被充實到幹部隊伍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的政治體制改革。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為了穩固權力,廢除了幹部改革制度,重拾領導幹部終身制,在赫魯曉夫執政年代,中央委員連選連任者佔49.6%,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二十六大已高達90%以上,蘇共二十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馬,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為70歲,書記處成員為68歲,核心成員的平均年齡高達75歲。整個上層社會鐵板一塊,毫無改革進取之心,而在位時間過長,又導致裙帶關係盤庚錯節,底層社會上升空間完全被堵住。

而勃列日涅夫自己大權在握後,大搞個人崇拜,他用三年時間把自己的軍銜從中將提升到元帥,擁有的勳章與獎章共達200多枚,他寫的《小地》、《復興》、《墾荒地》等小冊子不僅發行量巨大,還獲得列寧文學獎,簡直就是個天才。

如此這般,蘇聯社會發展停滯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不是當時國際油價高企,加之地區衝突不斷給了蘇聯出口武器換取外匯的機會,問題可能會更早爆發出來。後世許多人把勃列日涅夫說成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並不冤枉,正是他的胡作非為給蘇聯人民帶來災難,作為有相似經歷的中國,當引以為戒。



日慕鄉關


錯失改革機會,整個社會在死氣沉沉的“穩定”中走進了死衚衕。


蘇聯其實從創立開始,其經濟模式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但是由於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其國內條件,尤其是29/33大蕭條的降臨,一方面使得蘇聯的安全壓力大減,資本主義大量資本為了尋求利潤轉入蘇聯(哈默的例子最典型的,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其體制正面作用的發揮(諸如第一代革命者的革命熱情仍未消退,蘇共官僚化尚且不嚴重,計劃經濟便於國家集中資源發展工業等等),蘇聯幸運的實現了工業化。


當斯大林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開始將蘇共官僚化迅速固定的時候,二戰又爆發了,在這種高度對抗的環境中,蘇聯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弱點被壓制,而優勢反而得到了發揚。因此,制度性矛盾被再次壓制。


當蘇聯走過戰後重建的階段,其問題已經快速浮出了水面。不論是赫魯曉夫還是貝利亞都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但是經過殘酷的黨內鬥爭,最後勝出的是赫魯曉夫。他正式掌權之後,開始了蘇聯的第一次改革,試圖通過放權的方式克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嚴重缺欠。很可惜,作為斯大林政治遺產的一部分,赫魯曉夫自己身上同樣帶有官僚的一切弱點,並且他的改革嚴重觸犯了蘇共高層官僚的利益,最後被“宮廷政變”式的推翻下臺。


勃列日涅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因為其前階段表現較為平庸而被黨內高層官僚作為一個過渡性人物選定出任蘇共總書記的。因此,他的政治基礎在最開始是很薄弱的,不僅客觀上沒有赫魯曉夫發動改革的能力,主觀上更是絲毫沒有改革的願望。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勃列日涅夫把自己的缺點“平庸”發揮成了優點,借勢大搞“平衡政治”,除了協調官僚之間的利益以外,絲毫不考慮進取;當然了這種“平衡”最大的特點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更不會為了改革去觸動任何官僚利益,反而把赫魯曉夫改革中積極的一面都統統取消了。


在對外關係上,美蘇冷戰如火如荼的走向了高潮,這個壓力卻是勃列日涅夫無論如何不能逃避的,於是他還不得不調集各種資源去拼命強化蘇聯的軍備,這就讓蘇聯的經濟好像一個吃了興奮劑的人,一時間看著似乎是實力不斷增長,實際上屬於“寅吃卯糧”的行為,當老本啃光了的時候,蘇聯的經濟就不可避免地在一群更加固化的官僚控制之下從實際停滯面上還有光鮮,最後成了慢慢朽爛的破船。



千里巖


1964年,赫魯曉夫被政變趕下臺,同時,勃列日涅夫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執政。一直到1982年逝世為止,他統治蘇聯長達18年,而這一時期蘇聯開始由勝至衰,直到1991年解體。


執政初期:客觀的說,勃列日涅夫統治期並不是一開始就陷入停滯的,相反,在執政初期,他積極改革,通過提高農畜產品的收購價格、擴大農業投資,向農莊發放貸款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業的發展;同時國營企業實行新經濟體制,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積極性。這一時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據蘇聯當時的官方數字顯示,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7%,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引自《1980年蘇聯國民經濟年鑑》 1981年)。此外,蘇聯已經有二十餘種重要產品雄踞世界之首。正是在這段時期裡,蘇聯的經濟實力翻了一番,蘇美之間在經濟實力上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除了經濟,蘇聯在軍事上得到了較大發展,並取得了對美國的戰略均勢地位。在這一時期,蘇聯將85%以上的工業投資用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並強調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是蘇聯軍事工業發展的重點,軍費逐年增加,從1965年的326億盧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億盧布,增加了3.75倍。軍事實力的迅速膨脹,使得美蘇在軍事上勢均力敵,進一步加劇了雙方在全球範圍內的爭霸。但是這種近乎瘋狂的軍事發展使得蘇聯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當時有個笑話,開著飛機去搶麵包就是諷刺蘇聯的),國民經濟的平衡被破壞,為蘇聯經濟停滯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執政後期:隨著勃列日涅夫領導地位的 趨穩固,他的親信逐步進入各級領導崗位,並且大搞領導幹部職務終生制,使得體制越來越僵化,腐敗叢生,既得利益的官僚權勢階層反對改革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勃列日涅夫對於改革的態度,以至於後來直接取消了改革,這一改變是蘇聯向“停滯”過渡的標誌。


改革的停滯直接導致了社會經濟的停滯,產生了嚴重的經濟後果。按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估計,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1966年—1970年為5.1%,1971年—1975年為3%,1976年—1980年為2.3%,而按蘇聯學者估計以上三個相應時期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1%、3.2%、與1.0%。(吳敬璉:《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頁)。在1971—1985年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下降了一半以上,其他一些綜合經濟指標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綜上所述,勃列日涅夫時期停滯的原因如下:

1、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幹部終身製造成了老人政治、病夫治國的局面,使得蘇聯的政治環境進入停滯。

2、政治體制僵化導致腐敗叢生、形成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團,他們的強力阻撓使得經濟改革陷入停滯,從而導致了社會經濟的停滯。

3、計劃經濟本身的缺陷,長期執行之後造成的個人生產力興趣下降和安於現狀,不求發展。勃列日涅夫批判市場社會主義,以行政指令來進行資源配置,排除了市場的調節作用,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停滯。

4、被美國拖入軍備競賽,過分發展軍事重工業破壞了國民經濟平衡,成為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歡迎評論指正


執著不屈


勃列日涅夫1964年至1982年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執政時期蘇聯的國力達到鼎盛。他採取對外擴張政策,消耗了蘇聯大量的國力,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1.勃列日涅夫1906年出生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1921年至1923年隨父親在卡門斯科冶金廠工作。1923年至1927年在技校上學,並加入共青團,1930年在莫斯科農業大學學習。1939年33歲的勃列日涅夫,擔任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黨委書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伍,1944年擔任少將軍銜。1953年任海軍部政治部主任,領中將軍銜。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並深得斯大林賞識。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1960年被任命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1年12月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後,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



2.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把目光投在石油上,國家經濟以石油和天然氣為重點發展對象。建設了蘇聯對西歐、東歐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把大量石油出口到國際市場,給蘇聯帶來了大筆財富。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相當於美國的62%,1975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67%。正是在這段蘇聯經濟的發展黃金期,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經濟實力進一步縮小,這段時間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當高。他認為發展重工業是完成一切國民經濟任務的前提,因此他把85%以上的工業投資都用於發展重工業,並強調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是蘇聯軍事工業發展的重點。



3.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軍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4%;約佔財政支出的1/3。蘇聯國力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美、蘇軍事力量的對比。他執政時期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197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時,美國和蘇聯軍事力量基本達到平衡點,此後日漸朝著有利於蘇聯方向發展。蘇聯只花了不足十年時間,就取得了對美國戰略軍事地位,使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美、蘇在軍事力量上的勢均力敵,進一步加劇了雙方在全球範圍內的爭霸。



4.隨著蘇聯軍事力量的增加,勃列日涅夫的內心開始膨脹。他開始將目光投入到中東地區。1979年他指揮十萬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希望以阿富汗為跳板,繼續佔領伊朗和巴基斯坦地區,得到波斯灣的出海口。而歐美國家卻看到可以利用阿富汗戰爭,來消耗蘇聯的國力。因此歐美國家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各種先進的武器和經濟援助,消耗了蘇聯大量的國力。導致蘇聯經濟陷入衰退,給蘇聯解體埋下了重要隱患。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他去世9後蘇聯解體。


杜達特洛夫斯基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最大原因是實行幹部終身制,使得領導階層固化,整個國家完全沒有了活力。

1964年10月蘇聯總書記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時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依靠政變推翻,之後勃列日涅夫接任蘇聯總書記。在當時勃列日涅夫是一個弱勢總書記,在中央要面對掌控克格勃以及蘇聯公檢法系統的謝列平、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等人的壓力。

為了獲得更多蘇聯實權官員支持,勃列日涅夫實行了一項貽害無窮的政策“幹部終身制”,廢除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和黨委會每次改選必須更換1/3成員的做法,從蘇共23大到26大,蘇共中央委員會實際連任率達到90%。在當時作為一個蘇聯官員做事和不做事一樣,有才能和沒才能一樣,整個蘇聯政壇一片死水,這種情況下還會有人關心經濟發展麼?

同時勃列日涅夫給了官員更大的特權,豪宅、名車、遊艇、各種特供商品、無視法律的權力等等,浮誇奢侈之風盛行。勃列日涅夫更是帶頭搞裙帶關係,以權謀私,其兒子尤里·勃列日涅夫、女婿丘爾巴諾夫都是大貪汙腐敗分子。

在蘇聯全國上下充斥著各種特權階層利益集團,貪汙受賄侵吞國有資產,甚至於可以公開向勃列日涅夫行賄換取官職。部分官僚為了經濟利益更是組建黑勢力公開走私、販毒,曾經在蘇聯絕跡的黑手黨組織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達到了2400多個。

整個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蘇共的許多書記、州委書記、邊疆區委書記、中央委員都捲入了骯髒勾當。高級領導人彼此勾結、濫用權力、貪汙受賄的案件層出不窮。可以說導致後來蘇聯解體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形成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帶領下,走向停滯和解體是必然的。

表面來看,他帶領下的蘇聯,是“蘇聯人民生活水平於美國人民差距最小的時段”。但只是表面的繁榮,背後隱藏著社會危機和經濟方面的危機。


他的上一任赫魯曉夫,盡全力改變斯大林模式,推翻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關心民生,實施農業改革,與西方關係緩和。雖並未對蘇聯起到決定性的改革作用,但一定程度上把蘇聯拉回正軌,為勃列日涅夫的敗家打下了堅實的家底。

根據赫魯曉夫打下的基礎,勃列日涅夫只需要進行部分的修正並堅持他的一些政策,處理好與盟國和西方的關係,蘇聯真有可能超越美國,勃列日涅夫也可成為守成之君。

但他並沒有那麼做。

他與美國開啟了新一輪更加緊張的軍備競賽,以石油紅利與赫魯曉夫的改革紅利大肆發展軍工、重工業,恢復了個人崇拜,還與盟國大打出手,干涉他國內政,直接影響蘇聯的國際地位與命運。比如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珍寶島衝突,把中國推向了美國。1979年入侵阿富汗,一打就是十年,拖垮了蘇聯。1981年又搞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西方—81”軍演,勞民傷財,出動兵力35萬,至今也未有國家打破記錄。

且他任內,政治體制僵化,思想僵化,高層老年化,針對權貴及軍工科學家的特殊超市出現,激起人民的不滿。起先還可維持,待老本吃光後,蘇聯的GDP增長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社會陷入危機。執政末期,老人政治又使得蘇聯高層無法接觸世界潮流,始終保持冷戰思維,大筆錢財投入到軍工業中,加劇了社會不平等與危機。



終於,在他的一番折騰後,勃列日涅夫成了中衰之君,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把蘇聯帶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