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對於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經常聽單田芳評書《亂世梟雄》的朋友可以說是耳熟能詳。
此外張作霖的第四子張學思還是新中國開國少將,曾任海軍參謀長,被周總理稱為“人民海軍的好參謀長”。
儘管目前關於張氏父子的研究非常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關於張氏父子的祖籍,學術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的說祖籍河北大城(張學良本人認同),有的說是山東(張作霖在母親祭文中說張氏祖居山東),還有人進一步指出出自山東壽光獄鄰張氏。
大城、壽光的學者和張氏後人還拿出家譜作證,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是家譜畢竟不能等同於歷史,只是一家之言,歷代家譜攀附名人的事情屢見不鮮。
不僅張氏父子的祖籍有爭議,甚至連張家到底姓不姓張都存在疑問,張學良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張家祖上姓李而不姓張,是李家孩子過繼給了張家的。
但是按照古代過繼的慣例,過繼一般是在同姓同族家族中進行,一般不會在外姓人群中選擇。
以上這些疑問不僅長期困擾著學術界,也讓張氏後人心存疑惑,從張作霖到張學良、張閭娥(張學銘之女),張家三代人都對祖籍地念念不忘,都曾派人調查詢問祖籍問題。
1922年,直奉第一次交戰時,張作霖就派人到河北大城縣馮莊村認祖,據說張家當時沒有認。
1929年冬,時任大城縣長張仁蠡受張學良將軍委託,曾到大城縣堤北和馮莊確認其祖籍。
1986年夏,張學良將軍侄女張閭娥(張學銘之女)女士委託大城縣幫助尋找其祖籍。
1999年,大城縣方誌辦李玉川在香港《文匯報》(1999年3月19、20日)發表了《張學良祖籍在大城探源》一文,論證張學良祖籍在大城,並引用了張氏家譜,似乎言之鑿鑿,但是該家譜並沒有記載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所以其結論的可靠性令人懷疑。
那麼,面臨這些疑問,我們如何解決呢?通過文獻資料證明希望很小,因為相關資料太少了。
而現代科技——基因檢測給我們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前幾年,上海復旦大學課題組對曹操後裔進行了基因檢測,並確定了真正的曹操後裔,一時引起很大轟動。
近日,幾位來自張作霖家鄉——遼寧省大窪縣的張氏後人(張作霖張學良同族)聯繫到大美基因,希望通過基因檢測的方式確定張家祖籍地到底在哪?張家祖上到底姓張還是姓李。
目前大美基因已經對該家族的幾位代表進行了基因採樣,檢測結果將在近期出來,但是為了保證檢測的準確性,需要聯繫更多張作霖家族後人參與到檢測活動中。
據資料記載,目前張作霖直系後人分佈在世界各地,如中國大陸、美國、巴西、日本、香港、臺灣等地,張作霖的旁系族人主要分佈在遼寧大窪縣、北鎮市高山子鄉趙家村,青堆子鎮等地,也希望張氏後人與我們聯繫參與本次基因檢測。
據悉,張作霖家族祖籍河北大城(或者山東某地),清道光年間,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逃荒到了東北海城,從事農業開墾。到其祖父張發時,從事農耕。
張發有四子,即張有福(一說叫張有吉)、張有慶、張有財和張有旺,其第三子張有財就是張作霖的父親。張發死後,家產分給了兄弟幾人。張有財帶著他的那份財產,來到了海城,在駕掌寺村做小買賣。
作者簡介:
張景波,祖籍山東壽光,生於吉林洮南,史學碩士。對歷史、國學、姓氏、家譜都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
其中歷史研究成果有:《東北講武堂成立時間考辯》、《清末東北講武堂大事記》、《東北講武堂修復的重要意義》、《明代遼東總兵研究》、《明代遼東總兵楊文》 ;
姓氏家譜研究成果有:《康平馬蓮張氏家族史》、《揭開張姓始祖揮公的神秘面紗》、《張姓始祖揮與有穹氏后羿的關係》、《從姓氏源流學角度看張姓起源》、《歷史上的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張氏家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關於清河張氏起源的幾個問題》、《先秦張姓發展概況初探》、《論晉國張侯非張姓先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