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市场营销术典范——范蠡的正反两次包装

作者为范蠡文化研究会(中国联会)副秘书长、安徽省范蠡文化研究会会长


现在营销术充斥着各个行业各个角落,把自己的技术、产品乃至哲理、思想、精神等介绍给大家,使之获得认可和追从,从而获得一定的效益,都可以称为营销。

营销术在某些领域内也称为市场营销,其定义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活动、过程和体系。主要是指营销人员针对市场开展经营活动、销售行为的过程。现在MBA、EMBA等经典商管课程均将市场营销作为对管理者进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块包含在内。

营销术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词,2013年才通过审核的。我们已经无法考察谁是最早运用市场营销术的人,但在2500年前范蠡两次运用包装营销术获得巨大成功,完全可以说是市场营销术中最经典的范例。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以求证于诸位方家。

中国最早的市场营销术典范——范蠡的正反两次包装

范蠡石雕

一、反面包装自己

1、少年范蠡的生活环境和人脉资源

大家知道,范蠡出身于贫贱,《越绝书》说他的家族“未尝世禄”,说范蠡本人在少年时代就非常认可他所处的这些境况,于是他“饮食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越绝书》语》

有资料记载他少年时就父母双亡,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嫂以务农为生,那时生产力低下,任凭你再辛苦劳作,种田仍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可以说范蠡的少年时代是生活在当时楚国社会的最底层。

或许是因为机缘巧合,范蠡学成一身本领。学成了一身本领又胸怀大志的范蠡自然而然地想出来匡君治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但是他范蠡处在这样的家世、生活环境中,自然是没有人帮扶他的,因为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人脉资源基本上是等于零。

没有高亲贵朋举荐,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他——能够给他一个平台或者给他一条路,也就是说范蠡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他能靠的只有他自己,他要出仕只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包装。

现在我们都知道包装这个词了,我们也都了解了包装的内涵,社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几乎就没有是不经包装就出售的。很多内部供应商品也都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包装。

2.范蠡的包装细节

范蠡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包装那个词。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做出来这事儿了而已。那么范蠡怎么包装自己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包装其实是正面包装,即尽量使你想推销出去的东西精美,能吸人眼球,引人关注,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正面包装看成把商品往好的一方面包装的话,反面包装则相反,是把要推销出去的商品往不好的方面包装。

但是范蠡对自己的包装却是彻底的反面包装,但他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从而一展雄才抱负,实现人生梦想。

范蠡为什么要对自己进行反面包装呢?原因很简单,正面包装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范蠡当时即没有钱也没有人,是无法对自己进行正面包装的。

那么范蠡是如何对自己进行反面包装的呢?我们从几部史书典籍的字里行间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史记-正义》说范蠡“佯狂、倜傥、负俗”,《越绝书》说他:一时一醒,时人以为愚。《吴越春秋》干脆就给他起了个“范疯子”的绰号,说他是“楚国狂人,生有此病。”

我们由此可以想像到当时的范蠡为了能够找到的知遇之人所采取的一系列办法:说话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说人摸不着头脑,做事与世俗常人总是格格不入,一会儿让他感觉他很有智慧一会儿又让他感觉他很二百五,他又是那样的率真无忌任情使性,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

泯泯然和众人一样时,自然不会有人关注处在那个阶层的范蠡,但范蠡这样标新立异很快就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于是范蠡成了“名人”。

3.“三顾茅庐“原来是跟范蠡学的

名人”范蠡成功地引起了他当时的地方官、同样是胸怀大志的青年宛城令文种大人的注意,文种别有慧眼,能够识英雄于未时,一见范蠡就感觉这个青年与众不同是个人才是个贤士,他忙上前给范蠡施礼,并让随从呈上自己的名帖给范蠡。

范蠡身在宛城早知宛城令文种的贤名,知道自己的伯乐来了,但他仍然小心谨慎地再次试探这个文种是否是否真是自己的伯乐,是否真是那个能够给自己提供一展大才的人,他是否真是自己的菜......

父母官给自己施礼,那范疯子竟然洋洋不采,扬长而去。

文种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自己亲自出马,四马高车前呼后拥地到范蠡家去拜访范蠡,范蠡这次更是把他的所谓的“疯子”劲发挥得淋漓尽致,“立狗窦而吠之”,范蠡竟然蹲在狗洞旁边对着文种学狗叫。


中国最早的市场营销术典范——范蠡的正反两次包装

范蠡犬吠戏文种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文种两次求见范蠡,范蠡不见他。这依然是范蠡包装自己的一部分。我个人这样理解: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范蠡对文种的考验,说是范蠡对自身的郑重和耐心的检验仿佛更为确切一些,是他自己不肯轻身事人的表现。

如果文种只是个沽名钓誉的人,这两次求见已经对外界展示了他的“求贤若渴”,那么他就不必再来了。尤其是第二次,文种那样的张扬显摆,却是的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作派,范蠡无法确定文种是自己摆谱还是真为了表示对自己的重视。如果文种是那样好张扬的肤浅的人,范蠡接受他的邀请恐怕也难成大事,那样还不如再待时机的好,如果时运不济就终老林泉吧。如果文种真是他范蠡的伯乐,那么他肯定还会来第三次的。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之待贾者也。”

学成的文武技艺,并不是任谁我们都可以为他效力的。待价而贾的那种郑重和耐心是日后成大事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种也是一个大贤,吃了两次闭门羹,这才就明白了范蠡的用意,第三次这才以私访的形式便装去敲范蠡家的门。

这时候,范蠡才以真面目相见,用《越绝书》上的原话是“蠡修衣冠,有顷而出。进退揖让,君子之容。”

到这个时候,范蠡对自己的包装才算是全部结束大功告成,两位知己“终日而语,疾陈霸王之道。”于是成为莫逆之交,决定“胡越相从”。中国春秋末期从知难而上到愈挫愈强最终无坚不摧的“种蠡组合”初步形成。

中国最早的市场营销术典范——范蠡的正反两次包装

文种范蠡在宛城府衙

范蠡通过他对自我的反面包装取得了非常的成效,开始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到后汉诸葛亮高卧南阳,必须得刘先主请三次才出山,三顾茅庐正是师从范蠡而来。

二、正面包装西施

二十余年以后,越吴交战,越国失败,越王勾践接受范蠡无条件投降再图复仇的建议,对吴国称臣纳贡,范蠡还陪着越王勾践夫妇一起去吴国做了三年的奴隶。回国后已经是越国的相国兼上将军范蠡,为了麻痹吴国以达到越国生聚、养兵、复仇的目的,带领越国君臣一起逐一实施文种所献的“灭吴九术”。其中一术就是美人计,越国要献美人给吴王。

美人要美,怎么是美?怎么个美法?送过去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个大问题,包装就显得必不可少。相国范蠡主持这个“局”,他怎么对从越国挑选出来的美女进行包装呢?

现在的范蠡和二十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时的范蠡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可说是身上没兜兜里没钱,口袋里比脸上都干净。现在的范蠡掌握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大权,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他将会怎么包装呢?

与包装他自己相反,范蠡使用的是正面包装术。具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1、西施不是凡人也不是神仙

美女西施要与众不同,美女西施不能只是美女。大家试想,如果只是美女你能把她夸到哪儿去?由于视角观点等不同,你说是美女别人看了也许会不以为然。怎么让大家都认知西施是美女,很重要的第一条就是西施不是凡人,那么不是凡人是神仙吗?如果范蠡直接把西施包装成神仙仙女一类那就落了俗套了,西施不是凡人也不是神仙。是什么?

西施是一个宝珠精灵附体在荷花仙子身上下凡的,宝珠是嫦娥仙子的掌上明珠,是嫦娥爱不释手的灵珠子,荷花仙子贪恋若耶溪溪水好偷偷下凡......这些,很自然地让人想到美女西施是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

你看这故事编的?不服不行啊。一下子就让很多人信以为真实,到现在西施的家乡依然流传着这个神话传说。而且逐步添枝加叶,越来越圆满。

中国最早的市场营销术典范——范蠡的正反两次包装

西施浣纱图


2、西施能沉鱼,因为沉鱼是浣纱最好的情节延续

西施家住若耶溪旁施家村的西头,他父亲只是一个樵夫,属于贫民阶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西施自然要帮父母大人做工,十来岁的她所能做的自然是洗衣服。

可是洗衣服这事儿,到西施那儿怎么就成了浣纱了呢?这自然也是范蠡对西施包装的内容之一。

大家要理解这一点:洗衣服是贫民家的事,因为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哪有什么绫罗绸纱呢?西施家是贫民家庭,父亲砍柴母亲种地,自然也是粗布衣服居多,哪有什么纱可用来替换浣洗呢?

因为西施是美女啊。美女怎么去浣洗打满补丁的粗布破烂衣服,这不是岂有此理吗?简直是对美女的亵渎嘛。所以西施必须得浣纱。

单单地浣纱仿佛还不能诠释西施的美,范蠡或者是范蠡团队脑洞大开,创造性地设计出“沉鱼”的概念。说西施在溪边浣纱,河中的鱼儿一瞥见她的惊艳于她的绝世容颜竟然忘记了游泳,沉到水下去了。

现代人具备的科学常识已经让我们知道,沉鱼是一件非常离谱的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现在人依然信服着沉鱼之美,这就要归功于范蠡的包装术了。

浣纱的西施怎么才最美呢?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说”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显得不够客观,浣纱之美最好的体现只能是沉鱼、浣纱之美的最好的延续也只能是沉鱼。

沉鱼,这个针对西施的发明是多么地伟大!二千五百年后的我们依然是深受其教益。

3、雾里看花似的美人经济

美女西施和郑旦被选中了,她要在越王宫接受三年的宫廷礼仪和歌舞培训,培训成功后将被送往吴国,肩负着国家和人民安危的重任。由于先前包装出色、广告做得好,在从诸暨苎萝村到越王宫的路上,每到一村镇,总是聚焦着大批想一赌美人风姿的人,这位后来的商圣、当时的市场营销天才范蠡又开始了他雾里看花似的包装.

范蠡令人筑起三层楼高的高台,台下划好界圈,又让军士各处宣传,说西施郑旦如何如何漂亮,有愿意看美女的来这儿,投一个钱币在界圈外面排好队,马上就可以看到。一时间人山人海都想一睹为快。

范蠡令西施郑旦在台上走几圈猫步,做几个模特动作,就算结束了。

常言道:“远看一朵花。”又云,“距离产生美。”正是模糊效应的原因,大家越是看不清楚越是感觉西施郑旦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美丽,纷纷感觉不过瘾,于是争相宣传,这样,西施郑旦的艳名就更响了。

范蠡的这一次包装,开辟了美人经济的先河,不仅为西施郑旦拉了很多粉丝,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这了应该是他第一次做生意,这是做为商人的范蠡所捞取的人生第一桶金,虽然范蠡把这些钱全部上缴国库用作了兴越灭吴的事业,这件事对他灭吴功成后坚决舍弃一切去做生意关联很大,因为这个使他积累做生意的宝贵经验和坚定信心。

中国最早的市场营销术典范——范蠡的正反两次包装

范蠡和西施剧照

4、并非监守自盗,其实恋爱也是一种包装

这段故事还有这么一个传说,说在范蠡访得西施请她出山时,西施就对范蠡产生了爱情,西施郑旦在越王宫学习歌舞的三年时间里,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胶似漆的恋人关系。什么有人说范蠡监守自盗,早就和西施偷尝了禁果,在范蠡送西施入吴经过浙江嘉兴北的时候,西施生下了一个女孩,范蠡西施二人对这个女婴难舍难分,对孩子说了一天的话才慧剑斩情丝,说这就是后来嘉兴著名的景点“语儿亭”了。

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啊!当然这也是范蠡广告包装的后期效应,西施是大美人,范蠡是大英雄,英雄美女嘛,有事没事大家都希望他们发生一点事,毕竟成人之美是人生德事。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一,范蠡初次见到西施时,西施最多十三岁,而范蠡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头了,这种一见钟情是不太现实的。

其二,说范蠡监守自盗,我们仔细审察范蠡的志向和作为,也是绝无可能的。范蠡有在楚国被迫装疯卖傻的痛苦经历;有进入越国后十二年不被任用不得不“退游楚越之间”的冷板凳待遇;有在吴国三年作奴仆的苦难魔练,身负越国和自身生死大仇的范蠡竟然如世间寻常儿女那样戡不破情关、控制不了情欲,我是无论如何不相信的。

其三,范蠡当时应该是四十五岁左右,那时人均寿命短,四十五岁的范蠡已经是个老人,越国美女众多,以范蠡当时的身份可以说是要谁就是谁,即使西施之美远超其他人,以范蠡之智怎么也不会做出这样混帐的事情来,那会有亡国灭种之祸的,会使他们前期的付出和屈辱一次性付诸东流水。

类似的例证还能找出很多,可以肯定地说范西二人三年多的相处产生感情是有可能的,但若说在西施入吴前二人就暗渡陈仓则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些传说是怎么形成的呢?

个人认为,这或许也是范蠡的一种包装。范蠡当时已经是越国公认的美男子大英雄,几乎是集中了一切男人应有优点。连他都爱上了西施,这不更加说明了西施之美是不必言喻的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