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導語

嵇康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既有著儒家的內涵,也有著道家的傾向。嵇康提出“越名教任自然”的反儒言論,但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卻又堅定地維護著儒家的理想。這種對儒學的態度,看似矛盾,實際上卻彰顯出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嵇康崇尚神仙的清靜高遠,卻難捨儒家的現實關懷

嵇康曾在詩中多次描繪著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場景。這可見嵇康對於拋開世俗,迴歸自然的嚮往。嵇康脫離世俗的目的,是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神仙生活,以達到長生不老。並且嵇康也一直關注和鑽研著道家的神仙之事,他堅信神仙是確實存在的。通過卓有成效的養生調理,普通人也是可以達到幾百歲甚至上千歲生命的。但是這樣一個汲汲於神仙生活的人,卻根本無法絕塵於世俗人情。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儒家傳統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忠、孝、仁、義,它們之間一脈相承,其價值和意義都要遠遠高於生命。當忠孝仁義與生命發生衝突時,要能做到捨生取義。嵇康的思想就很好地體現了忠孝仁義的儒家理念。

嵇康在《管蔡論》中認為管叔、蔡叔服膺禮教,是忠誠於周王朝的忠義之士。他們對文王做出承諾,要效忠於武王和成王,誓死捍衛周朝疆土。而當時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二人擔心周公謀逆,因此想要舉兵謀反,拱衛周朝王室。而周公明知二人忠義但是為了“一化齊俗,義以斷恩”,不得不誅殺管、蔡。這裡可見嵇康對管蔡忠誠護主的讚譽,對周公不失仁義的肯定。也體現出了嵇康內心對儒家思想中忠誠觀念的擁護

嵇康曾在《答難養生論》多次流露出對父母身患疾病的憂傷,可見他對儒家孝道的恪守。並且嵇康還對他不受待見的兄長嵇喜敬愛有加,嵇喜從軍入官時,嵇康多次寫詩相贈。表達思念之餘,也憧憬了和兄長攜手暢遊的美好。這些行為可以看出嵇康對儒學中孝悌觀念的恪守。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嵇康對於友人,也體現了儒家傳統道德中的義。嵇康因呂安之案獲罪入獄,便是一事。呂安的弟弟呂巽,侮辱了呂安的妻子,但是呂巽卻誣告呂安不孝,呂安因為此事被下入獄,嵇康因此替朋友呂安挺身而出,與呂巽絕交。嵇康既然一心向往神仙自由,厭倦了凡塵俗世。那麼他就應該追求清虛寧靜,對俗人俗事不聞不問。可是他卻插手呂氏兄弟的恩怨,並最終導致其深陷其中,引來殺身之禍。可見嵇康對於儒家仁義的堅守可謂極之盡之了。

嵇康對神仙生活的嚮往是真,但對儒家所倡道義的堅守也是真。最終,他拋卻了道家長壽貴生的觀念,實踐了儒家捨生取義的精神。

嵇康曾經為了不做官而歸隱,但歸隱之時卻又經常關懷於政治

嵇康在隱居時寫下《答二郭詩》表明了他對官場的看法,詩中嵇康認為由於統治者不實行仁義,導致官場仕途險要迭起,荊棘叢生,為官者為爭奪權力,相互傾軋。如果讓他為官就好像手執屠刀,沾上一身腥臊氣味。因此嵇康想要做鸞鳳,避官歸隱。他還曾高評司馬相如,讚揚他不受禮節約束,超脫自然的精神,以及不為功名利祿燻心,不重權勢的高貴品格。儘管嵇康對隱逸行為十分讚賞,但卻沒有放棄對政治的關懷。嵇康在歸隱時曾寫《太師箴》一文,文中就毫不避諱地談論自己對現實政治的觀點:他認為國家動亂不堪,是因為權力者利慾薰心,利用繁禮縟節,規矩刑法,互相傾軋,用盡心思機巧謀取利益,來滿足一己私慾。導致君臣生出異心。這裡嵇康雖然有抨擊和嘲諷司馬氏的意味,但恰反映了其內心對現實政治的深切關懷,否則,何必多言?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儒言論,但行為處處合乎儒家準則

嵇康的詩文作品中,充滿了對儒家禮教約束和限制思想行為的棄厭和諷刺。其對道家自然的嚮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他對儒家思想的否定。這是嵇康思想矛盾的又一表現。

嵇康在寫給山濤的絕交信中說自己性情頹放疏懶,好琴賦獵漁,不喜官場拘束,不擅書信,不重弔喪,不喜俗人,性矯情躁等。這些缺點明顯與禮教相違。都表明嵇康不願違逆自由不拘的本性以及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充滿了對儒家禮教的嘲諷抨擊。並且,嵇康還直接大膽地諷刺儒家經典為“汙穢臭腐”,經書禮法讓他感覺厭惡。他認為讀書會催害人的身體和心靈。人不需要讀書,只要順從於自然就好了。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然而,嵇康卻在《釋私論》中提出君子的行事,內心應該不在乎是非,行為卻又不違反道義。美德不應該被掛在嘴邊,道義也不應該刻意為之,而是應該由心而發,坦蕩豁達地行仁義之事。這裡能看出嵇康並不抵制和拋棄仁義禮教,而是認為應該放棄那些表面做法,注重內心的道德修為。並且嵇康以身作則,從不滿嘴仁義道德,不故作高尚,行事卻處處合乎儒家的道義。也正如孔子認為的那樣:真正的仁義禮教,不是那些繁文縟節,而是要做到由心而發,不受禮教束縛,自然而然的仁義。並且嵇康還在在《家誡》還諄諄教誨兒子為人處事應謹言慎行等種種符合儒家禮教的行為規範。列舉了伍子胥、夷齊、柳下惠、蘇武等忠貞守節的事蹟,以告誡兒子行忠孝之事。可見嵇康對儒學禮教的認可和推崇。

嵇康追求長生不老,但是最終卻為了內心的理想,捨生取義

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的生命無法得到保障。因此人們更加關注個體生命以及其存在的意義。對嵇康來說,既服膺道家“貴生”之說,卻又以生命實踐了儒家“取義”之訓,這是嵇康思想矛盾的又一表現。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首先,對於嵇康的生命觀而言。嵇康在認為天地長久,但是人生相對於天地而言,太過短促。想要位列仙班,以濟不朽。因此他非常重視養生,珍視生命。儘管嵇康一直追求道家的養生,希望得道昇仙。但是最終卻走上了政治的刑場。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嵇康因為替呂安出頭而獲罪。嵇康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從容地面對了死亡。他在臨刑之際,神態氣節依然沒有改變。嵇康泰然自若地面對死亡,可見他早已明白捨生取義的價值。最終,他以高絕的姿態從容地走上刑場。以慷慨赴死,實踐了儒家殺身成仁的精神。他雖然熱愛生命,追求養生。但是他更加明白,比生命長度更重要的是生命的尊嚴。因此他決不苟且偷生。一曲《廣陵散》彈奏出他從容就義的坦然和高貴不屈的尊嚴。

“越名教任自然”嵇康的矛盾思想與人格美

嵇康大膽地批判儒家思想又深愛著它,這就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西方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觀念較為強盛。這種觀念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心理學的發展。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過:時代以及文化的因素決定了內心的衝突,當時代的引領者出現衝突時,他會影響著他人的思想以及時代的進程。嵇康赴刑場之時,三千太學生請命,可見嵇康在當時思想領域的影響力。作為魏晉風度、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他不屈高潔,崇尚自由的人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由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中國人本崇尚道家的逍遙自由,並且也一直追求著外道內儒的和諧統一。但是,過分的自由就會導致肆意放縱,所以必然要有強有力的儒學內核作為約束。於是就逐漸形成了一種中國特有的外表放蕩不羈,內心卻恪守原則的外道內儒的中國式人格。這種外儒內道的思想,影響著中國幾千年來的人格塑造。比如金庸老先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就是以嵇康為原型塑造的,他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同時卻無法割捨掉對十惡不赦的師傅的敬重。這種表裡不一,不但不會拉低一個人的形象,反而會抬高他的人格魅力。嵇康的形象就是一種獨特的,中國人特有的人格美的體現。

參考文獻

《論語》

《孟子》

《三國志》

《莊子》

《晉書》

《世說新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