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原創文|著陸的兔子

"差不多得了!"

《大贏家》講述了一個名叫嚴謹的銀行小職員,在一次銀行搶劫演習中,為了扮演好行長交代的劫匪角色,進行了一系列的事前準備——拖著行李箱鍛鍊、觀察銀行周圍環境、摸清運鈔車押運時間等等。

他並沒有把這場演習當作走過場,而是認真對待,在搶劫過程中與同事產生了嚴重分歧——一方玩世不恭,一方嚴陣以待。他不僅被參與者抱怨"戲過頭了",更是被同事打出鼻血。

儘管周圍人對嚴謹的行為表示不理解,但他依舊"我行我素"。影片上映後,網友對嚴謹"較真"的行為,展開了激烈地討論。

一部分網友留言:"不管怎樣,幹什麼都應該認認真真,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值得提倡,支持嚴謹。"

另外一些則表示反對:"在社會上隨大流就行了,別人都不認真,就你認真,你怎麼那麼特別呢。"

在社會的洪流中,當你的價值觀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你會怎麼選擇?是"激流勇進"呢,還是"同流合汙"?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01 實驗證明,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有很高的概率會受他人影響。

人們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催眠",自我控制力會明顯下降,有時甚至會無意識地按照他人的想法做事。

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有個著名的實驗,能對此進行證明。

實驗室中有一排座位,能容納七個人。其中六個人是本次實驗的助手,只有坐在第六個座位上的人才是真正的被測試者。

實驗開始後,這七個人被要求按照座位順序依次回答問題。實驗人員將兩張紙交給被測試者,一張紙上畫著一條標準線段,而另一張紙上畫著三條長短不一的線段,被測試者要從這三個線段中選出與標準線段長度相同的那一條。

當真正的測試者單獨回答時,他一定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可是當他被放在第六位時,結果就不一樣了。

如果前五個人選擇的是正確的,毫無疑問他也會選出正確答案,但情況反過來後,又會怎麼樣呢?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當第一個人選出錯誤答案時,他也許會嘲笑對方智商有問題。當第二個人也選擇了那個錯誤答案,他可能會認為這是巧合。但當第三、第四個人也不約而同選擇那個答案時,他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質疑自己的判斷。最後當第五個人也選擇了與前四位相同的答案後,被測試者的心理防線徹底潰敗,不管他之前內心選擇的答案是什麼,此時他都不會說出來,而是選擇與別人相同的錯誤答案,因為他已經無法相信自己。

實驗結果顯示,一個人單獨回答問題時,正確率高達99%;當大家都選擇錯誤時,75%的人都會選擇錯誤答案。

面對大概率事件,難道我們只能聽之任之嗎?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02 選擇向周圍人妥協,有時也就意味著斷送了自己的人生路。

嚴謹的故事讓我想到了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的創建者——齊瓦勃。

齊瓦勃出生在美國鄉村,由於家境貧寒,無法繼續接受教育,很早就步入社會打工賺錢。在15歲那年,他在一個小山村做了馬伕,但是他卻一直在尋找機遇。

三年後,齊瓦勃來到鋼鐵大王卡內基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齊瓦勃對於這份工作,一直抱著勤勤懇懇的態度,因為他一早就下定決心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那一個。

當其他人都在為薪水低、工作苦抱怨時,齊瓦勃卻在默默積累經驗,並自學了建築知識。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沒多久就升任為技師。有的同事開始諷刺並挖苦他,但齊瓦勃仍舊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他是這樣想的:

"我不光是為老闆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前途打工。我要使自己工作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薪水,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機遇。"

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25歲那年,齊瓦勃當上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沒過幾年,他又被卡內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

受益於多年來的認真工作,以及經驗的積累,齊瓦勃終於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大型伯利恆鋼鐵公司,並創下了非凡的業績,真正完成了從打工者到創業者的質的飛躍。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齊瓦勃與其他同事一樣沉浸在抱怨之中,結局又會是怎樣?

看似一個簡單的妥協,也許就會將你拖入泥沼之中,越陷越深,甚至對自己的信念產生質疑。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03 "特立獨行",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曾國藩是個"倔老頭",他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則,從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

大敗太平軍讓曾國藩一戰成名,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卒,一躍成為晚清重臣。

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太平軍是清末對清廷威脅最大的起義軍,在與清軍的戰役中,勝多敗寡,甚至差點顛覆了清王朝的統治。

在偌大的清廷中,太平軍一直未能棋逢敵手,這個"笨人"曾國藩又憑什麼扭轉了兩軍戰場,殲滅了清朝大患呢?

曾國藩組建湘軍時,有個特殊的癖好——"選士人,領山農"。

湘軍中士兵的升源均來自讀書人和山民。這樣的選拔制度,在當時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一般來說,上戰場的士兵首選行伍世家,畢竟是行兵打仗,當然應該以孔武有力為基本條件,可是曾國藩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居然以"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作為考核的敲門磚。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他是被官場政治虐殺了智商嗎?

不!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他認為與體力和武藝相比,精神的力量更為重要。只要有堅定的信仰就會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他要建立一支有靈魂、有君子信念的軍隊。

他認為,先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才能將它付諸於行動。

曾國藩"精神力量高於一切"觀點的正確性,不僅在與太平天國的激戰中得到了證實,而且戰爭時的日本也延續了這種思想。

在《菊與刀》一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

日本人說,精神是一切,是萬古長青的。他們對精神高度依賴,始終認為信念能戰勝物質。

戰爭中,日本的飛行員駕駛小型飛機以自殺的方式撞擊美國的軍艦,因為他們遵循"以我軍的訓練對抗敵人的數量,以我們的血肉之軀對抗敵人鋼鐵"的軍事口號;工人們不間斷地工作12小時,又經歷了整夜的轟炸後,依然沒有精疲力竭,因為他們堅信"身體越累,意志越堅,我們的精神比敵人高昂"的信念。

日本這個彈丸之地的小國家,能在二戰中成為全世界不可小覷的侵略國,少不了這種"精神是一切"的信念支撐。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而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這是曾國藩招聘湘軍的另一標準。

我們不禁會想,"么蛾子"如此多的曾國藩,為什麼要招一批與社會"脫節"的士兵?

曾國藩曾當過綠林軍的"副教頭",他深知這群"地痞流氓"難以管束,相較於腐化的綠林軍,憨厚朴實的山農不僅毫無衙門氣,而且思想淳樸,便於教化。

這樣的人組成的湘軍,穿著樸素,吃苦耐勞,往往不會在乎軍中等級差別,只是認真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因此不管是紮營,還是運送米糧,湘軍都比其他軍隊快很多。

曾國藩就是憑藉自己這套生存法則,在他人的嘲笑中"逆流而上",殲滅了大清勁敵,既"挽狂瀾之既倒",又"扶危廈之將傾",成為了晚清一大重臣。

如果他沒有嚴格奉行自己的價值定律,一有風吹草就動,一有"高壓"就妥協,結局又會怎樣呢?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04 我們是否也成為了溫斯頓?

寫到這裡,我想到了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1984》這本小說。

《1984》是一部反烏托邦的政治諷喻小說,對獨裁統治和集權主義以及人類的未來,展開了大膽又精彩的剖析,用以警醒世人不要讓這種預言中的黑暗變成現實。

這部小說講述了在政治高壓下,每個人都必須信奉"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是唯一的真理;在這種生活中,每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整齊劃一,每天過著"複製品"一樣週而復始的日子。

每天上午十一點,大家都要拖著凳子,前往大廳,正對著電子屏幕,準備舉行兩分鐘的仇恨會。當屏幕中央顯現出戈斯坦因的臉後,大廳中的觀眾就會發出陣陣噓聲,隨後便是不可遏制的憤怒叫喊。

在當局眼中,戈斯坦因是反革命者、人民的公敵、異端學說的發起者。因此當局認為群眾都應該站在自己這邊,辱罵戈斯坦因。實際上,這一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植已深。

但是,溫斯頓不僅開始厭倦這種生活,而且有了自己的思考,對當局的思想不再盲目信奉,甚至開始質疑。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直到一次機緣巧合下,他拿到了戈斯坦因的著作,讀過後,他發現戈斯坦因的思想非但不是異端,而且是幫助人們認知社會的真理。

溫斯頓自從有了屬於自己的思想自由後,便覺得壓抑的空氣變得沁人心脾。

可是,沒多久溫斯頓就被抓起來了,理由是"思想變質"!

看守們對他嚴刑逼供,起初他憑藉自己的意志力拒絕招供,隨著虐待逐漸升級,溫斯頓招供了。

思想警察開始幫他清空大腦,重新灌輸多年來信奉的"唯一真理"思想。

為了進一步對溫斯頓的大腦進行控制,思想警察舉起自己的左手,把大拇指收起來,問道:

"我舉的是幾根手指,溫斯頓?"

溫斯頓回答說:"四個!"

思想警察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一開始就告訴溫斯頓是五個,於是繼續嚴刑拷打。在反覆問答後,溫斯頓痛苦地說道:

"四個!五個!四個!你愛說幾個就是幾個,只求你馬上就停下來,別再叫我痛了!"

思想警察驕傲地笑著。

出獄之後的溫斯頓,總是無意識地寫下2+2=5!

大贏家嚴謹:面對大概率事件,卻未讓《1984》預言成真,憑什麼?

每次看完《1984》,我都會覺得後背發涼,倒吸一口冷氣。

從清空思想到篡改思想,最終鉗制並控制你的思想,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當然,在現今社會生活的我們,不會像溫斯頓一樣被嚴刑逼供。但是,我們所遭受的"酷刑"已經演變為一系列的"冷暴力"——言語暴力、異樣眼光、行為糾錯等等。

當我們的價值觀與他人相悖時,究竟應該做一個"激流勇進"的堅守者,還是做一個"同流合汙"的妥協者,相信在我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最後用《1984》中思想警察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你不在可能有正常人的感情。你心裡什麼都成了死灰。你不再可能有愛情、友誼、生活的樂趣、歡笑、好奇、勇氣、正直,你一無所有,我們要把你擠空,然後再用我們填充你。"

上坡路固然難行,可是,"2+2=5"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共勉之。

——THE END——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