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南唐雖然在軍事上完全不是後周和宋朝的對手,被打得狼狽不堪,但在文化上卻是鼎盛繁榮,創造了很多流傳數百年的文化作品。李煜、徐鉉、韓熙載都是南唐文化的代表人物,其詩文收錄到了很多著名的典籍之中。尤其是韓熙載,高才博學,又精音律,善書畫,是與徐鉉並稱為"韓徐"的文人典範。他是當時江南文壇的魁首,被稱為"韓夫子",也被認為是"神仙中人"。然而韓熙載的理想卻不是成為一個文學家,而是成為治國理政的宰相。可終其一生,他的理想都未能實現,南唐三位皇帝都沒有重用他。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關於韓熙載不被南唐重用的問題,歷史學者們有多種解讀。其中最為主流的一種說法認為韓熙載恃才傲物,性格上過於清高,所以不受皇帝喜歡。因此韓熙載在朝中一直沒有成為掌握實權的宰相,而是多處於清貴,卻沒有決策權的官職之上。這種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韓熙載的性格的確是有些恃才傲物,但這都不是事情的主因。從當時南唐政壇來看,恃才傲物的不只韓熙載一人,這幾乎是文人官員的通病。中國自古以來有文無第一的說法,文人相輕是官場常態。若以恃才傲物就否定一個人,那能當官的文人就沒幾個了。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實際上以恃才傲物來否定韓熙載,這根本就是非常籠統的說法,根本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實質問題。這種說法的來源,是陸游在《南唐書·韓熙載傳》中的說法,他說韓熙載"年少放蕩,不守名檢"。由於陸游是南宋文壇名宿,他的影響力遠超一般的學者,於是給很多人留下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而與韓熙載同時代的南唐名臣徐鉉的評價卻更加貼切,他在撰寫《韓熙載墓誌銘》時寫道"以俊邁之氣,高視名流,既絳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間不處。"這句話比陸游那句更加高明,也更準確的描述了韓熙載不被重用的原因。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徐鉉的話有兩重含義,而一般人只理解到第一重。第一重含義就是說韓熙載恃才傲物,有文人的清高的風骨,不受當時南唐名流的歡迎。這些名流既有文壇名人,也包括南唐皇室和各家貴族。這個說法與陸游基本一致,也是現代主流歷史學對韓熙載的評價。

徐鉉評價韓熙載的第二重含義更加深刻,也指明韓熙載不受重用的原因。他原文提到了"絳灌之徒",這是西漢名將周勃和灌嬰,他們都是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開國元勳。他又提到了"季孟之間",這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兩家權臣,季孫氏和孟孫氏。徐鉉通過這兩個詞,影射了南唐當時政壇的亂象。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徐鉉用"絳灌之徒"來指代南唐當時的武將集團,用"季孟之間"來指代江南本土的貴族集團。而韓熙載之所以不能被南唐朝廷重用,並非能力問題,也不是性格清高,而是不容於這兩個集團。實際上從南唐的歷史來看,在南唐亡國原因上,這兩個集團要負上大部分的責任。正是這兩個集團勾結,與韓熙載所代表的外來者發生激烈的黨爭,才使得南唐國力日衰弱,最終被宋朝所滅。而南唐的三個皇帝都站在本土集團的立場上,既利用韓熙載等人治國,又猜忌外來者,搞得政治亂象頻出,最終危急到了國家的根基。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南唐三代皇帝李昪、李璟和李煜都是不太信任外來者的,尤其是韓熙載這個外來者中頂尖的存在,他們對其的態度是既打又拉。這一點韓熙載本人也非常清清楚,他自己就對人抱怨過南唐烈祖李昪,"先帝知我而不重用,只是因我是幕客之後。"這一方面是說韓熙載的出身並非高門大閥,他的父親韓光嗣當過北方節度使的觀察支使,屬於幕職官系列。很多人將其解讀為韓熙載的無理抱怨,他們認為李昪實際上還是用了很多出身門第不高的庶族人才。實際上韓熙載抱怨的並非門第,而是來歷,因為韓熙載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南唐朝廷的外來者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南方閩國被滅後併入南唐的,一部分是逃避北方戰爭南下的。而韓熙載正好是來自於北方的文人,他的家族在北方戰亂中北被害,父親也死於兵禍。他在好友李谷的資助下南逃,希望在南方有所作為,甚至跟李谷吹噓要當宰相。他先投靠了南吳皇帝楊溥,可還沒來得及做什麼,南吳就被南唐取而代之。於是韓熙載又投靠了南唐皇帝李昪,成為秘書郎,掌太子東宮文翰。實際上這種官職看似清貴,其實沒什麼權力,算是預備諮詢的人才。這說明李昪認可其能力,但猜忌其出身。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後來的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這樣對待韓熙載的,一方面給予其高低位和高待遇,另一方面卻猜忌和限制其權力。他們用韓熙載的才,卻又不相信他,這種矛盾的情況,是源於南唐朝廷的內部格局。南唐從建國開始就是本土派掌權,一直打壓和猜忌外來者。

其中武將集團和本土文臣互相勾結,成為壟斷朝政的朋黨。而外來者為了在朝中生存,不得不結黨與之抗爭,最終在南唐朝廷中形成黨爭的局面。這個黨爭最為嚴重的時候便是在李璟當皇帝的後期,當時形成了以宋齊丘、馮延巳、陳覺為首的本土派,和以韓熙載、孫晟、常夢錫等人為首的外來派。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兩個政治派系的黨爭非常激烈,各持立場針鋒相對,使得朝中亂象頻出。就連後周世宗柴榮兵臨城下時,黨爭都還沒有停止,南唐軍隊中互相拖後腿。最終李璟不聽韓熙載的勸告,以本土派的樞密使陳覺出任軍隊的監軍使。而陳覺本身又是個軍盲,結果搞得南唐軍隊進退維谷,名將劉仁瞻被氣死,使得戰爭大敗,丟了淮南的十四個州。南唐就此開始走下坡路,直到被宋朝曹彬大軍所滅。可即便後果如此嚴重,李璟仍舊包庇本土派,無法平息黨爭。這使得南唐的黨爭持續下去,直到國家滅亡。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南唐後主李煜即位後,延續了李璟的做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猜忌外來派,甚至毫無理由的貶斥韓熙載,使得本土派壯大,而國家則被這些本土派挖斷了根基。他任用的大多為本土派大臣,包括嚴續、張洎等人,而且偏聽偏信,最終把國家也葬送在他們手裡。(嚴續雖是外來者,卻娶了李昪的女兒,李煜的姑爹)

而韓熙載為了自保,不得不沉迷於酒色之中,天天在家辦宴會,以表示自己沒有更大的野心。李煜曾多次提出要拜韓熙載為相,而韓熙載則縱情聲色,躲避拜相。這並非韓熙載不想當宰相,而是看穿了李煜的本質。李煜只想利用韓熙載來召集外來派,幫本土派背鍋,而並非真正的託付國家政務。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著名的文物畫卷《韓熙載夜宴圖》就是描繪了韓熙載在家辦宴會的場景,據說還是李煜專門找人繪畫的。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象力。當時韓熙載的政治抱負和理想完全破滅,而且亡國當俘虜的命運迫在眉睫,個人內心和客觀現實的錯綜複雜的矛盾與痛苦在折磨著他,使他除了以聲色自娛來安慰和消磨自己外,已別無出路。因此我們看到畫作上,韓熙載非但不是心情歡暢,反而表現出悒悒不樂、心情沉重的表情。

南唐三代皇帝不重要韓熙載,不在與他恃才傲物,而是朝中黨爭所致

從這些歷史來看,韓熙載在南唐不受重用,與其性格上恃才傲物關係不大,更多的是黨爭的失勢。由於他是北方南下的外來者,在朝中又是外來派系的領袖,所以被本土派打壓,又受到皇帝猜忌。因此他的才學和能力的不大發揮,而政治抱負也無法施展。他的朋友李谷卻因為沒有南下,反而受到後周世宗柴榮的重視,最終成為後周宰相。從這一點上也看出,柴榮有著容人之量,敢於啟用有能力的新人。與柴榮相比,李璟和李煜父子就差得太多了。他們有人才而不能用,沉迷於詩詞歌賦,盲目信任本土派,最終斷送的自家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