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溫庭筠本來不叫"溫庭筠",而是叫"溫歧"。

因為他是太原人,先秦時期周代的發源地 "岐山"就在這裡。相傳,文王出獵,得到的"獵物":

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所以溫庭筠被起名為"岐",字"非卿",後來應該是訛誤,被寫作了"飛卿"

古人名與字往往相互關聯,"岐"和"非卿"才有這樣的關係。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溫庭筠少有文名,客遊江淮的時候,揚子留後姚勖作為其遠親,包吃包住,還給他錢花。

但是溫庭筠做了什麼呢?

他用這些錢結交狐朋狗友,大肆揮霍,總之就是沒幹正經事兒。姚勖大怒,"笞且逐之"!

所以,溫庭筠在江淮時期捱了頓打,被親戚所辱,大概指的就是這件事。據說從此之後,"溫歧"就改名為"溫庭筠"了。

溫庭筠的科舉表現,非常傳奇

溫庭筠是晚唐人,當時的科舉還不像後來明清時期那麼嚴格,程序因為沒有太規範,所以容易出現漏題、洩題的現象。

往往還沒開始考試,題目就已經洩露了,但主要考的是"詩賦",所以影響也不是特別的大。處理方式不像後來那麼嚴苛,黜落作弊考生,降級主考官員也就行了。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這就使得很多人可以提前準備詩文,有才學的人自己提前寫,才學不足的人就請人來寫。

溫庭筠就是那個"被請"的對象,也就是今天所謂的"槍手"。

但是,溫庭筠這個"槍手"不太一樣。他也參加考試,並且在現場幫人作答。

當時"進士科"考試的時候,要求考生在規定時間內寫出"八韻"詩賦,其實難度挺高的,很多考生在時間結束的時候都寫不完。

但這種事對溫庭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他根本都不打草稿,把手往袖子裡一籠,身體靠著桌子,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能完成。

完成之後呢?溫庭筠還很有"愛心",看到旁邊席位的考生抓耳撓腮,寫不出來,於是就把他們的試卷拿過來幫著寫。

這屬於違反了考場紀律,所以之後的考試裡,考官就把溫庭筠單獨安排在隔間中考試,並且親自監督。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但這樣就能難倒溫庭筠了嗎?顯然不能。

才華橫溢的溫庭筠趁著考官外出的一小會兒,出聲口誦,又"幫助"了周圍大概八個人考試。

溫庭筠就是這麼才思敏捷,甚至他還因此得了一個綽號,叫做"溫八叉"。

是說他能在"叉手"八次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完成一篇詩文。

看過《雪中悍刀行》的讀者應該還記得書中那個令人生畏的悍將"祿球兒"也有"褚八叉"之名,其典故就來源於此。

那麼,這樣一個人,為什麼科舉卻屢試不第呢?

溫庭筠的長相與其他好聽的姓名,有比較大的反差

長相如果不好,科舉的錄取就會受到影響,說白了,那還是一個看臉的社會。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科舉考試中,要求錄取的人士要"體貌端正",也就是說長相雖然可以不那麼好看,但五官起碼要端正,不能太過歪瓜裂棗。

進士科選拔出來的人才,那都是之後國家的棟樑,像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等都是進士科出身,這一考試相比科舉中其他諸如明經科、明算科等來說,含金量非常高。

如果長相太不堪,那麼站在朝堂之上也不美觀,雖然有點以貌取人,但終歸也是客觀事實。

而溫庭筠恰恰就屬於外貌比較"醜"的那一類。

聽到"溫庭筠"、"溫飛卿"這樣的名字,總會給人感覺一種文雅的氣息,尤其是他還是"花間派"的鼻祖,怎麼也應該是一個風流才子才對。

但很不幸,溫庭筠的外貌實在是不怎麼樣。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正史中的兩部"唐史",即《新唐書》與《舊唐書》,一般是不會對人物的面貌過多著墨,除非是長得實在是有點"特色"的。

《舊唐書》中說溫庭筠:

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

《新唐書》中說他:

薄於行,無檢幅。又多作側辭豔曲。

既然對外貌相對寬容的新舊唐史都用類似"不修邊幅"的言辭來形容溫庭筠了,可見其外貌應該是有點問題的。

尤其是他晚年還和小吏打架,兩顆門牙都被打掉了,本來就不太出色的面貌再配上缺了兩顆門牙的形象,其形態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所以,在宋人撰寫的《北夢瑣言》這一書中,溫庭筠被起了一個"溫鍾馗"的綽號。雖然是稗官野史,小說家言,但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長得不好看,還比較喜歡在公共場合張揚行事,那麼溫庭筠自然是不會被人所待見了。

但其仕途受到影響,還和其性格不好相處有關。

溫庭筠言辭刻薄起來,連自己的靠山都要嘲諷

從之前科舉考試裡擾亂現場秩序的事情就能看出,溫庭筠這個人是典型的"恃才傲物"。

溫庭筠的科舉不第,也和他自己行為的不檢點有關。

之前提到過,溫庭筠被認為是好作 "側辭豔曲",就是喜歡寫一些較為低俗的詞曲,以男歡女愛等較為俗豔的內容為主,經常出入勾欄瓦肆,這是當時讀聖賢書的文人所鄙視的。

所以,這樣的行為自然使得其名聲不佳。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但這樣的做法也有好處。

封建王朝裡,尤其是京城地區,永遠都不會缺少一些喜好追逐聲色犬馬的紈絝子弟,溫庭筠就在這樣的環境裡認識了令狐滈,他就是當時的宰相令狐綯的兒子。

這對父子其實人品都不怎麼樣,兒子紈絝,父親也是一個喜歡溜鬚拍馬的人。

唐宣宗比較喜歡一些詞曲,令狐綯投其所好,經常進獻一些作品。而這些作品就是由溫庭筠代筆的。

宰相大人千叮嚀萬囑咐,想讓溫庭筠隱瞞這些事情,但溫庭筠最終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就把它洩露出去了,那宰相大人的行為就穿幫了。

恰巧的是,溫庭筠不僅讓宰相名聲受損,還經常挖苦這一家。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當時的社會里有認同宗的習慣,同姓之人往往比較親近。"令狐"姓氏人比較少,所以一旦有同姓之人前來拜訪,令狐家都比較客氣。

然而,有一些人趨炎附勢,姓"胡"的也同樣來和姓"令狐"的宰相攀親戚。

可溫庭筠卻不挖苦那些趨炎附勢的人,偏偏寫詩挖苦令狐綯:

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皆帶"令"。

這樣一來,讓本來頗為倚重溫庭筠的令狐綯,也對他產生了反感情緒,認為其有才無行,不宜與第,這與新舊唐史裡說其“薄於行”等評語基本一樣。

由此可見,無論是正派文士,還是一些人情通達的官宦,都被溫庭筠的恃才傲物得罪了個遍。

自己科舉考不中,卻能幫人作答,溫庭筠的科舉之路為何如此多艱?

溫庭筠在晚唐時期文名遍佈天下,作品廣為流傳,但其名聲卻是譭譽參半。行為放浪,長相不佳,偏偏還盛氣凌人、恃才傲物。

那麼,這樣一個人還有可能得到重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