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01

看到一個新聞唏噓不已。

日本一個29歲的青年離奇死亡了,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警方調出來了他生前的錄像。

在錄像中,大家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這個年輕人從來不會笑,一直都是面無表情。

他無論是在工作當中,還是在吃飯的時候,他都好像在想事情,臉上沒有任何情緒的變化,甚至是在參加孩子生日Party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高高興興地笑吧?

可是他依然還是面無表情,看不出高興的樣子。

為什麼呢?

因為他腦子裡每天都在想很多的事情,包括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壓力、內心的擔憂、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

所以他對周圍所有好玩的、好吃的、值得慶幸的事情完全沒有感覺,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於是大家找到了他死亡真相原因:

導致他死亡不是別的,而是想太多,憂慮太多,心臟出了問題,心理負擔過大心理勞累而死。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聽到這個小故事時,我很震撼。

我們常常覺得,身體上的勞累是導致疲憊的元兇,殊不知,心靈不堪重負,會引發更大的災難。

而“想太多”的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常見。

我們辦公室有個同事就是屬於那種容易想太多的人。

發消息給老闆沒有得到及時回覆,她開始想:老闆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意見?我是不是工作上哪裡沒有做好?我會不會被老闆辭退?

內心一場大戲馬上開始上演……

孩子離開她上幼兒園她也開始想:孩子去到陌生環境會不會哭?能不能吃飽飯?衣服會不會汗溼?會不會生病?

甚至腦補出了孩子大哭不止而沒有老師管他的場景……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而實際上,很多事情根本不是她想的那樣,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出現。

曾國藩有一句座右銘: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很多事情我都沒有必要為了它而過分擔憂,只有把握每一個當下,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02

2018年,杭州市的一家機構對5萬人進行了一份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因為“想太多”而焦慮和困擾的人群,男性佔比為79%,女性為78%,男性重度焦慮人群佔比為3%,女性為2%。

而20歲到40歲的區間是一個因為“想太多”而焦慮的重災區。

他們都在想什麼呢?

這個月的工資還完房貸所剩不多,要是出現意外房貸還不上怎麼辦?繼而想到房子被銀行收走,繼而想到自己流落街頭,繼而想到……

老公最近對我越來越冷淡了,他是不是外面有人了?繼而想到離婚的官司怎麼打,繼續想到兩個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繼而想到……

孩子沒能進一個好小學,他以後怎麼辦?繼而想到他以後都考不上好的大學,繼而想到找不到工作,繼而想到……

他們不能活在當下,小到一天之內的行程規劃,大到未來十餘年的人生路途,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能成為他們想太多而憂心忡忡的理由。

可最後的結果是,現實的軌跡並未因我們的焦慮而改變分毫,但那些寶貴的“現在”,卻在長吁短嘆中悄然逝去,成為永不可追的曾經。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讓受試者把自己對未來的憂慮寫下來,投入煩惱箱裡,三週後再打開,發現超過90%的煩惱都沒有發生。

據統計,一般人的憂慮40%屬於過去,50%屬於未來,只有10%屬於現在,而92%的憂慮從未發生過,剩下的8%則是能夠輕鬆應付的。

正應了我們中國的那句老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為本就不會發生的事情,提前透支自己的心力,擾亂平靜的現在,這是我們犯過最愚蠢的錯誤。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桌子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

因為我對這個話題太感同身受了。

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和朋友出去品嚐美食,他們都吃的大快朵頤,我卻腦海裡都在想別的事情,開心不起來;

和家人一起外出旅行,他們都玩得很盡興,可是我卻因為一些事情難以釋懷,無法放下心來,無法去感知當下的美好。

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也會受到它的影響,久久不能放下。

思想負擔很重,人也很疲憊。

記得創業的那段時間,我常常陷入對未知的焦灼當中,經常失眠,夜越深,腦子裡的負面情緒越多:

賬面上的錢越來越少了,能支撐到我把項目做起來嗎?每天有那麼多人創業失敗、破產,我會是幸運的那一個嗎?

盤算來盤算去,越想越悲觀,最後好不容易睡著了,清早鬧鐘一響,我剛睜開眼,那些沉寂了些許的思維又紛紛甦醒過來,重新在我的腦子裡活躍。

我無法控制地去想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一遍一遍地在心裡預演,將自己拖進深淵之中。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每天上班的時候,我耷拉著頭,拖著沉重的步伐,有時候看著鏡子裡面憔悴的自己,會感覺很陌生。

後來,我看了大量的心理學書籍,也有刻意練習過,直到事業慢慢走上正軌,我的焦慮才緩解了許多。

每次我都會告訴自己,失敗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回到農村,重新過上種地插秧的農民生活,而我就是從那樣的環境裡面出來的,這有什麼好怕的?

既然最壞的結果我都可以接受,那我還有什麼好憂慮的呢?

還有,我漸漸會培養自己養成一種“放逐”的心態。

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我先不管,愛咋咋地,我先去逃避,暫時“自私”一下,等到了真正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再全力以赴。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03

關於如何不讓自己“想太多”,我還有幾個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1、學會享受不確定性

豆瓣網2018年的10萬份網絡問卷顯示,18到35歲之間,96%的人長期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

導致焦慮的最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去享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電影《阿甘正傳》裡面有一句話很好,生活像巧克力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得到什麼,而這種不正確定性,才是生活真正精彩的地方啊。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我再想想自己最焦慮的時候,總是在想著追求確定性。

那個時候我想著,誰要是能夠一萬塊錢一個月把我簽了,我一輩子都給他打工,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這種思想多麼恐怖啊?

人生如果什麼都確定了,那就真的沒有任何意義了。

2、永遠活在當下

先說一個充滿禪意的小故事:

小和尚問得道的高僧:“您得道前後有沒有什麼變化?”

老和尚說:“得道之前,我每天上山、砍柴、挑水、做飯。得道之後,我每天上山,砍柴、挑水、做飯。”

小和尚不解其意,這有什麼區別?

老和尚解釋說:“不同,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又想著砍柴。

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只想著挑水,做飯只想著做飯。活在當下之後,又是人生的另外一個境界”

專注於當下的事情,感知當下的美,這就是得道。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我一直覺得大人可以向小孩子去學習,

比如我6歲多的小侄子,有一次,他和鄰居家的孩子吵架了,當時哭得很兇。

我還以為他整個下午都會悶悶不樂,沒想到才過了一會兒,他倆又開心地玩了起來,彷彿那些不愉快從來就沒發生過。

而且晚上睡覺的時候,小孩子也總是睡得特別快,因為他們不會想太多,不像大人一樣把煩惱都拿來反芻一遍。

小孩子真的就是活在當下最好的榜樣。

3、堅信“做好眼前的事,未來一定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

這不是什麼油膩的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道理。

因為過多憂慮過去和未來是沒有用的,只有把手頭的事情做好,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己,未來就一定會有好的事情發生。

我很喜歡一句話:不是看到希望了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會有希望。

生命走到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在那一個階段去努力,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憂心未來。

不必急著要生活馬上給予你答案,只要你一直堅持做好眼前的事情,生活的美好,總在你不經意的時候,盛裝蒞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就是最好的生活觀。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最後用《修煉當下的力量》的一段話結尾吧:

為什麼當下是最寶貴的事物?

因為它是你唯一能擁有的。

你的整個生命就是在這個永恆的當下之中展開的,而這個永恆的當下也是唯一不變的常數。生命就是當下,我們的生命沒有一刻不是在當下。

我們要的就是此時,此地,此生。

29歲年輕人離奇死亡:不是生活太苦,是你容易想得太多

本文章和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將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