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陈天祖


坚持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经济“双循环”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新趋势,本人结合钦州发展实际,在此发表一下个人的思考。

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一、“一条通道”,畅通经济内循环成为关键

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钦州处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陆联通的关键节点,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条通道”极大提升了钦州的战略地位,让钦州从西南边陲一跃为改革开放前沿,为钦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钦州要抓住通道发展经济,畅通经济内循环就成为关键。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内循环,无法有效抓住通道的流量,形成通道经济发展。

一是要突出向海发展主轴。突出灵山沿进港大道向海发展主轴,形成首尾呼应向海发展局面,汇聚形成向海经济的大流。

二是要形成向海发展副轴。突出浦北至钦州港、钦北至钦州港两条副轴发展,畅通钦北、浦北向海发展渠道。

三是要打通三纵一横路网。畅通滨海公路一横,打通北部湾大道、进港大道、扬帆大道三纵,力拓延长线,推动国道、省道与高速公路共进,直抵内陆深处,形成更有效的畅通经济牵引。

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二、“双管齐下”,市县统筹唱响发展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县域经济发展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多要从市域经济层面来考虑。钦州发展必须坚持向海经济和县域经济“双管齐下”,实行“两条腿”走路。钦州自撤地建市那一刻起,就围绕向海经济发展努力,向海经济打开了钦州发展的新空间。同时,钦州历经多年发展,我们也看到了那么一种趋势,两区GDP从落后两县到领先两县,明显市域统筹下的经济发展会更好。下一步,要加强市县经济统筹,推动向海经济和县域经济形成互动、融合。

一是唱响“双城记”,形成首尾呼应局面。主要是突出钦州市主城区与灵山县副中心城市两城市发展。钦州南北区150万人口,灵山168万人口,浦北93万人口。宜把灵山作为钦州副中心城市进行建设,形成“双头呼应、首尾兼顾”。 仅靠钦州主城区辐射带动存在困难,灵山县和浦北县均离钦州主城区100多公里,具备相当的距离,需要在两县形成一个副中心城市来引领带动。浦北呈长方形状,县城处于中点,对浦北全域的引领带动并不强。灵山县城地势平坦,辐射带动周边人口将近5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完全可以作为副中心城市。灵山的房价不比钦州低,这证明灵山作为钦州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当得起。

二是打通“中梗阻”,形成通道畅通状态。向海经济与县域经济强化互动、融合,畅通交通内循环很关键,交通不畅、滞后成为了影响向海经济与县域经济互动、融合的主要因素,形成了“中梗阻”,必须想办法畅通与灵山、浦北的联系。一方面,着眼通道,围绕通道经济,加强向海经济与县域经济融合研究,从港口物流、产业链条,力促向海经济与县域经济协同,一体化推进,在产业、商业、服务业等形成紧密联系,结成发展联盟,不断汇聚形成流量。另一方面,着手交通,突出补短板,破除“中梗阻”,把向海通道的短板给补上,畅通灵山、浦北向钦。说一千道一万,没有交通的畅通,难以有效形成向海的流,没有畅通向海的流,说通道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三、“三化互动”, 好招式撬动钦州经济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有效撬动钦州发展的好方法。

一是聚焦“两个反哺”,利用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当前,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发展新阶段。钦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有优良的农副产品、海产品和优质水果,是“荔枝之乡”、“大蚝之乡”、“奶水牛之乡”、“长寿之乡”、“香蕉之乡”、“黑叶荔之乡”等,灵山每个镇几乎都有其特色农业,如文利水牛奶、太平九冬杨梅、武利瓜皮和牛巴、新圩冬菜等,钦南那丽镇有“农业三宝”,浦北新塘是“黑叶荔之乡”。 在更多的人洗脚上田、进城务工创业的前提下,要利用好“两个反哺”趋势,在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铺子等方面下住功夫,继续在灵山荔枝、浦北红椎菌、钦南海产品等优质农副产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推行品牌化策略,实施原产地认证,开发更多的优质农副产品、海产品、优质水果,推动农业集聚,形成规模,在农业产业化上谋实谋深,让“农”字招牌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二是发挥“强镇辐射”,突出中心集镇城镇化建设。钦州有很多人口超过10万人的大镇,大镇在周边乡镇中具有“中心集镇”地位,对周边地方形成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善于利用“强镇辐射”的趋势变量,加强中心集镇的城镇化建设。在灵山,除了县城外,突出抓好武利、陆屋两个中心集镇的建设,形成城镇发展“铁三角”。在浦北,考虑其长方形的地形,突出抓好县城和张黄、寨圩两个中心镇建设,形成“一线三点”城镇发展局面。在钦南,抓好那丽、犀牛脚、黄屋屯的建设,突出沿海重点与高速两点城镇发展。在钦北,突出抓好钦北城区和小董、大寺两个中心集镇的建设,大寺坐守钦北区大门,小董辐射周边乡镇。

三是形成“集聚效应”,注重园区发展实施工业化。钦州是丘陵地貌的沿海城市,境内有十万大山和六万大山穿过,这样的地貌决定了后发展地区钦州发展工业不宜四面开花,也不宜“星罗棋布”,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中发展”,以园区发展工业,形成“集聚效应”。灵山人口多,农业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园区突出劳动密集型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浦北是长寿之乡,红椎菌靓,适宜发展大健康产业和旅游康养,园区突出发展健康产业和文旅康养。钦南沿海,适宜发展海产品、贸易加工和滨海旅游,园区突出发展加工贸易与海产品加工。钦北毗邻南宁,适宜定位为“菜篮子”、“肉铺子”以及各种通道经济发展模式,园区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飞地经济和向海经济产业。

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四、“四轮驱动”,加快形成向海发展新趋势

钦州实施向海发展战略,只有形成灵山、浦北、钦南、钦北“四轮驱动”, 向海发展才能达成最佳速度,形成最佳效果。

一是突出灵山“西天取经”。

灵山要围绕西部出海,县城与陆屋、武利两镇形成“铁三角”,通过钦州主城区与灵山县城正副中心城市牵引,陆屋和武利工业园区双轮驱动,形成向海发展之势。一方面,县城与陆屋构建经济带,可以牵引向海主轴上的浦北寨圩一同向海,武利与浦北县城、张黄连线,可以形成发展副轴,串联向海发展。

二是突出浦北“三线汇流”。寨圩携乐民牵手灵山沿主轴线汇流向海,浦北县城以大健康产业开路,沿钦浦公路携龙门、三合、北通经灵山武利汇流向海,张黄携白石水牵手康养旅游经灵山武利汇流向海。

三是突出钦南“向海看齐”。突出抓好犀牛脚、大番坡、尖山、龙门港、康熙岭、那丽、东场等沿海乡镇发展,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统筹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是突出钦北“坐守要道”。突出发挥钦北的“北大厅”“北大门”作用,注重抓好北向南宁大门之迎,在大寺打造迎接强首府辐射的战术安排;突出小董在北区的统筹调度,统筹抓好“菜篮子”“肉铺子”工作;注重抓好钦北城区飞地经济、向海经济产业配套发展等工作,以工业扼守要道、坐守经济发展之利。

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五、“五箭同发”,早日实现市域经济同心圆

市域经济层面的主战场是钦州临港区域,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是灵山、浦北、钦南、钦北,要以园区作为主阵地,突出箭头攻坚,实现五箭齐发,靶向同心圆,推动市域经济大发展。

一是钦州临港区域要形成龙头经济引领。突出临港区域项目建设主战场和经济发展主阵地,发挥港口物流和龙头产业对全市经济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

二是灵山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突出钦州与灵山的发展主轴,钦州主城区作为中心以及灵山县城作为副中心要强化城市的虹吸效应,形成名副其实的主轴经济发展带,首尾呼应向海发展。

三是浦北要突出康养宜居打造后海花园。发挥好浦北长寿之乡以及良好的生态效应,聚焦大健康和康养旅游,全力打造沿海城市的后海花园。

四是钦南要全力以赴做好向海发展服务。钦南区沿海,向海经济主战场在钦南区辖区范围内,在举全市之力推动向海发展这个大环境大趋势下,钦南区首要任务就是心无旁骛一以贯之抓好向海经济服务,履职尽责力促向海经济发展。

五是钦北要抓好向海发展产业链接服务。

钦北区是钦州的“北大门”“北大厅”,在“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下,钦北区要积极主动对接向海经济发展,抓好向海产业发展的链条延长以及产业配套服务,推动向海经济上规模,加快形成向海经济的产业集聚。(作者:陈天祖)


畅通钦州经济发展内循环之思考


二叔钦州说事,只管努力写文,其他交给天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