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喜劇演員很難拿影帝,喜劇電影總是不如文藝片容易拿獎?

影視前沿站


大家好,我是[小魔呂說],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說到拿獎的問題,我們可以先看看2016年終於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小李子。在此之前,他陪跑了22年。

1994年《不一樣的天空》,他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當然此時他只有19歲,演技不夠純熟也正常。

《飛行家》是一部傳記片,講述了主人公的生平經歷和傳奇人生。雖然這部劇,小李子也很生猛,全裸出鏡,但依舊只是奧斯卡提名。

《華爾街之狼》都說這部劇的“恥”度非常高,有,髒話,裸體和吸毒。題材很豐富吧,但還是奧斯卡提名。

最後《荒野獵人》終於隆重登場。小李子飾演的是一位真實的民間拓荒者,堅持不懈的意志讓人感動。這也小李子最終抱得小金人。

這應該就很明顯了,能否拿獎與題材,演技,同屆的競爭對手等方面都有關係。

回到正軌為什麼喜劇演員很難拿獎。

喜劇電影,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把“喜”字凸現出來,把包袱抖響。雖然喜劇沒那麼容易,但他只要把握好神態,語氣,並能符合相應的語境,觀眾看了也很難不笑。

而且喜劇電影一般看完就完了,很少有人看完後還去思考現實問題。像沈騰,馬麗主演的《一念天堂》,沈騰在裡面是一個多重身份的人,電影很有反諷意味,但就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演的是啥,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主要是似乎沒那麼好笑。

所以說一旦喜劇電影要加上另一種更為深刻的價值觀,如果氣氛和價值觀二者的其中一方沒達到觀眾的預想,結果只是吃力不討好。

所以不是每個人都稱得上喜劇大師,不是每部電影都是《大話西遊》,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大話西遊》。

而文藝電影則不一樣。他更多考驗地是細節,是演員演技的張力,情感的層層遞進,劇本更不用說,而且看完之後你還有點想說什麼卻說不出來的意蘊,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特別大。







小魔呂說


獎項大多都是內定!!!娛樂圈大佬想捧紅誰就給誰! 這個我覺得沒有可比性。

舉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

金鷹節頒獎晚會,可謂是爭議不斷,輿論最大的聲音在於迪麗熱巴,而憑藉《漂亮的李慧珍》奪獎的迪麗熱巴則是直接被罵慘~

  而但宣佈迪麗熱巴獲獎後,何炅更是安排了一個驚喜給迪麗熱巴,暖心的將熱巴的爺爺奶奶從新疆接到了頒獎晚會的現場,從直播視頻中也可以看出場面一度十分的尷尬,熱巴挽著家人笑的十分的開心,而臺下坐著的楊紫則是面無表情~

  然而主辦方的這一做法卻引發了網友的爭議:投票截止到晚會前一個半小時,如果沒有內定迪麗熱巴,又怎麼能提前把迪麗熱巴在新疆體驗生活的“爺爺奶奶”接到長沙呢?新疆到長沙坐飛機也得半天吧?這是金鷹獎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第二個例子:

來看看“乾貨”都有哪些吧:“在頒獎典禮的上午,大家分組討論,我只想說最後得獎的男配女配是我們首輪就淘汰不做考慮的,也幾乎是所有評委達成的共識……但領導反覆強調獎項均攤,暗示我們誰來給誰……最可笑的是晚會開始,沒幾個人投李易峰,屏幕上卻大比分獲得男配角,投女配的時候我看到周圍人很多投了4號姚晨,還有1號王智……結果大屏幕上王智只有3票,而大部分人投的姚晨,只有區區十幾票……到後面獎項,有人小聲提議不要按投票器,看看結果,我們幾乎一整排沒人點投票器,大屏幕上依舊是總數101,請問這票是哪來的,這獎跟我大眾評審到底有什麼關係?


影音元素


因為人的情緒中,喜怒憂思悲恐驚中,喜的持續感是最弱的。幾天前,你因為一件事歡喜,幾天後,再回想時,你肯定不會像當時一樣開心。但幾天前,你因為一件事而生氣、發愁、悲傷、恐懼,幾天之後,你再回想時,情緒還會再度回來的。同樣的喜劇作品,你幾天前看能笑死,幾天後再看,可能就不會笑的那麼激烈了。但若是悲劇作品的話,你幾天前看和幾天後看,情緒很可能會是一樣的激動。電影獎項評選也是一樣的,評委們看過那些悲劇之後,印象就比較深刻,就更傾向於投票給他們。相反,看完喜劇之後,當時是很開心,但轉眼間這情緒就沒了,自然不會投票給他了。

為什麼國內外的電影大獎裡很少見到喜劇電影獲獎?寫回答有獎勵

為什麼國內外的電影大獎裡很少見到喜劇電影獲獎?

寫回答有獎勵 共8個回答

WXY123456穎

LV.4

關注

因為人的情緒中,喜怒憂思悲恐驚中,喜的持續感是最弱的。幾天前,你因為一件事歡喜,幾天後,再回想時,你肯定不會像當時一樣開心。但幾天前,你因為一件事而生氣、發愁、悲傷、恐懼,幾天之後,你再回想時,情緒還會再度回來的。同樣的喜劇作品,你幾天前看能笑死,幾天後再看,可能就不會笑的那麼激烈了。但若是悲劇作品的話,你幾天前看和幾天後看,情緒很可能會是一樣的激動。電影獎項評選也是一樣的,評委們看過那些悲劇之後,印象就比較深刻,就更傾向於投票給他們。相反,看完喜劇之後,當時是很開心,但轉眼間這情緒就沒了,自然不會投票給他了。

其實不僅僅是喜劇電影,絕大部分純粹的類型電影都比較難以獲得大獎。類型電影拍出藝術性是有難度的。但是戰爭片是個特例。大部分電影節的評獎標準都是偏向學院派的。要求影片建立深刻的、反映歷史和現實的立意,同時符合一定的政治正確。以奧斯卡獎為例。該獎是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5800多名具有投票資格的會員票選出來的。他們大都是富裕的白人,中老年為主,思想傾向和審美趣味比較保守,深信美國夢和美國價值觀

喜劇片大概是除恐怖片以外,觀眾的類型片預期最強烈的電影——你不在該耍寶逗笑的地方耍寶逗笑,觀眾就會很難受,你不先把觀眾逗樂了,觀眾什麼都聽不進去。喜劇電影要是不好笑,那就太好笑了。可是光顧著好笑了,也有可能顧不上立意。因此,喜劇電影要想往藝術性上靠,要麼和別的類型結合;要麼走黑色喜劇、荒誕喜劇的路子,從一開始就讓你想笑又笑不出來。

人的記憶對悲傷的事情卻會時刻想起,喜劇電影極少數會讓人多角度觀看,解析裡面哲理的一面,大多一笑而過。

對於電影導演來說,要殺出重圍,就必須有“非常好的立意、題材,並且能夠精心構建一個非常完整的世界,要在裡面放很多很多(東西),不是簡單地拼一兩個包袱,否則你拼不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