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溜鬚拍馬這個成語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指的是阿諛奉承別人。

其實這個成語是一個組合而成的成語,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經過了明見長時間的流傳,慢慢的形成了現在這個溜鬚拍馬的成語。

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首先說溜鬚這個詞,在北宋宋真宗在位時期,那時候有個大臣叫丁謂。這個丁謂雖然是個奸臣,但是他卻是個天才式的人物,機敏聰穎,多才多藝,琴棋書畫可謂無不通曉,而且還特別善於察言觀色,情商智商都非常的高。但是丁謂這個人卻沒有把才華用在征途上,在當時與王欽若等人並稱為五鬼,可謂是作惡多端。

當時的宰相就是著名的“草根宰相”寇準,而丁謂時任寇準的副手參知政事,也就是副相。這個丁謂很聰明,他認為想要做高官,不僅要政績突出,更要懂得阿諛奉承上級。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就會去拍宋真宗和宰相寇準的馬屁。

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有一次宴會上,寇準和丁謂這寇準就坐在一起吃飯。而寇準因為鬍子比較長,就不小心有個飯粒兒粘在鬍子上了。而丁謂看到了,就覺得巴結上司的機會來了。可是直接上去幫寇準把飯粒拿下來,就顯得很沒有檔次,畢竟自己也是一個副相,拍馬屁巴結上司的痕跡太明顯了。而在古代,評判美男子的一個標準有一個漂亮的鬍鬚。這個丁謂計上心來,湊到寇準的身邊,假裝伸手輕輕的給寇準的鬍子溜順,把飯粒兒順道就給留下來了,嘴裡卻說,寇大人這鬍子可太漂亮了,保養得這麼好真讓人羨慕。

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而寇準的是非常通透的一個人,並且早就看穿了丁謂是個什麼貨色的人,丁謂的這個做法明顯討好我呢,他能吃這一套。於是寇準哈哈大笑,你丁謂任參知政事,大小也是一個宰相,這世間還有專門替人溜鬚的宰相嗎?

所以,丁謂這個原本非常高明的討好上司的行為,就被寇準當眾戳穿了,反而成為了笑柄,留下了一個溜鬚宰相的綽號,被嘲笑了千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阿諛奉承不是正途,即使你的手段再高明,方法再隱蔽,被討好的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完全接受你的巴結,反而容易偷雞不成蝕把米。

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在中國古代,南方很少養馬,而北方多為遊牧民族,拍馬這個詞最初就是從北方流傳過來的。拍馬本來是古代北方人一種打招呼的禮節,就跟現在西方人一見面要擁抱啊,親吻一下女士手背一樣差不多。因為那個時候北方人騎馬,見面習慣了,從馬上下來互相拍對方馬的腰和肚子,說一句,哎呀,你的馬真的是一匹好馬。因為馬對於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稱讚別人的馬好,就是誇讚這個人好,這樣奉承別人不會顯得太明顯,又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對於馬而言,膘肥體壯就是形容馬好的,拍一拍馬然後稱讚就顯得很真誠。畢竟如果你馬都沒有拍過,你直接誇讚馬好,不是太虛偽了嗎?

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但問題是一匹好馬是非常昂貴的,不是每個人都負擔的起的。所以有的人馬好,那沒有問題,可有的人的馬不怎麼好,品種不行,賣相又是瘦骨嶙峋,但是出於討好奉承的需要,有些人也就違心的誇讚是匹好馬。後來這個習慣從這個北方遊牧民族傳到中原,慢慢地拍馬就從一個正常的禮貌用語,演變了討好奉承的詞語。

溜鬚是溜鬚,拍馬是拍馬,你一定要知道的成語典故!

所以,溜鬚和拍馬,雖然出自的典故不一樣,但是詞義的都一回事的,說的都是拍馬屁,阿諛奉承別人的意思。在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流傳後,意思相近的兩個詞語自然而然的就合起來變成了成語”溜鬚拍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