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開放銀行:服務無界與未來銀行

劉勇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該文發表在2019年10月14日《金融時報》)

自2014年以來,始於英國監管部門“自上而下”的推動,系統性的“開放銀行”理念逐步走到金融創新前臺,經歷多年探索之後,在近兩年受到各國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

開放銀行是銀行4.0階段的起點,也是銀行服務完整性的起點。

從銀行服務提供方式的角度來看,銀行發展至今經歷了4個階段:銀行1.0,網點服務階段;銀行2.0,自助銀行階段;銀行3.0,基於互聯網的銀行服務階段;銀行4.0,銀行即服務階段。從出現借貸行為開始算起,銀行服務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技術是對銀行業的最大束縛,也是最大的推動力。

人類對於自由的追尋貫穿了人類進化史,而技術進步就是人類自由征途上最有力的工具。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享有銀行服務自然是自由的一部分。不管是銀行業自身的進步還是外部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銀行本身也是在技術進步的浪潮中不斷前行。數字化革命不同於工業革命和電力革命的根本點在於,前者使得時間僅僅成為數字。全球輪動的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實時跨境匯款、永不停止的商業活動,背後都需要銀行服務的不間斷支持。

由科技武裝起來的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新興銀行都在不斷撼動傳統銀行的地位,人們信賴的不再是銀行本身,而是銀行服務。在無形的“銀行服務”面前,西裝革履的客戶經理、鬧市區的營業網點、古色古香的銀行大樓,都不再是客戶考慮的因素,也不會再吸引客戶的關注,而所謂的品牌忠誠更可能是無稽之談。誰能更快速地深入消費者的各個場景,誰就更能夠成為消費者的首選。至於微小的利差,在無所不在的銀行服務面前不會再是消費者重要的考量。

金融的創新永遠都是金融產品的創新,無論是期貨、期權還是利率掉期或外匯掉期的出現,永遠比新時代銀行大樓的創新重要得多。數字化革命的深入正在對經濟的各個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即使銀行服務本身也難以不被變革。

銀行服務的無界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自然是銀行服務的完整性。開放銀行就是完整服務的催化劑,它第一次使得人們通過單獨一個應用程序就可以對自己的所有銀行賬戶信息瞭如指掌成為可能。人們終於可以通過自己的授權讓第三方自由使用自己的金融數據,創造了能讓自己獲得更優質金融服務的可能。同時,使基於歷史形成的所謂的“百年銀行”品牌在新興銀行面前不再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新進入銀行業的新興銀行獲得了和傳統大型銀行平等競爭的機會。曾經富麗堂皇的銀行大廈,或許終將化為處理器中的一連串數字,而“銀行服務”則成為類似互聯網一樣的存在,人們每時每刻都會需要,但是“生蛋的雞”是誰將不再那麼重要。

伴隨現代銀行業的發展,新技術在商業銀行各個層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並且深刻影響著銀行的內部架構與外部環境。從技術和業務兩個層面出發,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戰略與細節層面的開放合作問題。

從長遠來看,“開放銀行”不僅僅是一項具體的技術或業務解決方案,而且是金融科技時代銀行業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開放銀行”建設離不開對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就金融科技的底層重大技術來看,需關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物聯網)、分佈式技術(雲計算、區塊鏈)、安全技術(密碼技術、量子技術、生物識別技術),還有一些尚在發展的前沿技術,如邊緣計算、數字孿生、腦機結合、增強現實等,以及有向無環圖(DAG)、哈希圖等下一代分佈式技術。當然,不同技術的成熟度和可應用程度實際上是有差異的,這也影響到銀行科技創新的技術路徑選擇。

需要提醒的是,開放銀行的推出是基於數據保護的。在數據保護立法滯後的情況下,開放消費者數據將帶來安全問題隱患。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數據可能被另做它用,成為被人覬覦的“金礦”。認清“金融創新”之後,是否如同互聯網金融、數字化代幣形成新的系統性風險之源,對於監管者而言或許比追上“潮流”重要許多。由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培機構董事長、中國互聯網金融三十人論壇(CIF30)秘書長劉勇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李達聯合撰寫的《開放銀行:服務無界與未來銀行》,緊跟開放銀行發展潮流,透徹分析了當今開放式銀行主流模式,並就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對開放銀行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及闡述,在章節內容中適當地融入開放銀行國內外最新典型案例,並結合最新的法律法規及監管政策,逐一分析了開放銀行對金融業態的影響及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影響,為銀行、金融科技相關從業人員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案例參考。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保監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周延禮認為,《開放銀行:服務無界與未來銀行》就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對開放銀行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及闡述,並結合最新法律法規及監管政策研究,分析了開放銀行對金融業態的影響,兼具研究性和普及性,對開放銀行在我國的發展和推廣研究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借鑑價值。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認為,開放銀行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背後意味著新技術、新模式對商業銀行組織架構、業務和機理的重構。究其根本,都是利用各項領先的信息科技,實現銀行效率、效益、效果的全面改進和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放銀行:服務無界與未來銀行》具有一定的專業學術價值,也會給讀者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

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董希淼認為,以數據共享為本質的“開放銀行”源於英國,興於西方,備受全社會關注。“開放銀行”是一種技術,是一個平臺,更是一種理念。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全球第一,如何學習借鑑“開放銀行”思維,更好地提升服務、加快轉型,是挑戰更是機遇。為此,《開放銀行:服務無界與未來銀行》一書值得認真研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