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2015!如何才能不浪費這輪行情


夢迴2015!如何才能不浪費這輪行情

溫故而知新。


君臨認為,從這輪牛市的孕育背景和風格特徵來看,跟2015年的牛市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那麼,在上一次,


牛市為何而來,又為何走出這般風格,為何會是那幾個板塊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十倍股的集中營呢?


今天的文章,君臨幫你庖丁解牛。

1

2010年代,是中國經濟暴風驟雨般的轉型年代。


最可怕的,讓人不知所措的,是2010-2012年那三年,由於四萬億刺激政策的退出,GDP增速從10.64%跳水至7.86%,史稱“斷崖式”。


幸好,新一屆政府上臺了。


決策層鐵腕整頓吏治、佈局謀篇大開大合,頗有一番萬象更新之氣。


即使GDP依然處於下滑中,但畢竟頹勢止住了,2013-2014年,增速從7.86%-7.42%,跌幅只有0.35。


這很可能是“L型探底”的那一橫了。


市場對未來的預期是謹慎樂觀的,再加上當時美國經濟處於上行週期,廟堂之上,經濟學家們都表示,通脹很快就會到來。


常識告訴我們,在經濟復甦的通脹預期下,A股應該會走上如美股一般的慢牛之路。


但,市場就是這麼不可預測,石油價格忽然崩盤。


源於中東、美國、俄羅斯的油氣價格戰,讓布倫特原油價格從 2014 年年中的 115.3 美元/桶開始快速下跌,到 2015 年時價格已跌至 26 美元/桶,跌幅超過了 77%。


尤其是2014年的下半年,跌勢如瀑布飛流直下。


油價的下行,通過傳導機制一路傳到消費端,形成了令人窒息的通縮風險。


CPI跟著向下,從年初的 2.38%一路下行至年底的 1.51%,各種數據的惡化接踵而至……


通縮與經濟蕭條,通常是如影隨形的雙生關係,這種歷史認知讓決策層有點慌了。


水龍頭立即擰開!


2014年11月22日,人民銀行發佈降息通知,金融機構 1 年期定存基準利率調降 0.25%至 2.75%,6 個月到 1 年期短貸基準利率下調0.4%至 5.6%。


這,成為了牛市衝鋒的集結號。


廟堂之下,敏銳的機構資金很快就嗅到了獵物氣息,馬上發起對大金融板塊的搶灘登陸戰。


歷史經驗證明,超預期的降息,通常會成為一輪牛市的引爆點,尤其是對金融板塊的刺激最明顯。


類似情況在過去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這一次同樣,2014年三季度的時候,公募板塊對金融股的持倉還只有16.13%,到年底的時候,比例大幅提升到了43.07%。


這是一個驚人的集中搶購數據。


反映到漲幅上,2014年11月下旬牛市開啟到年底的1個半月時間裡,金融股平均大漲 62.36%,遠遠跑贏了成長股的 2.33%,風頭一時無兩。


更細分來看,


這個階段,非銀金融以85.9%漲幅排名第一,銀行股以54.51%排名第二,地產股儘管差一些,整體漲幅也高達 29.96%。


成長股中,表現最出色的竟是平時不受待見的軍工股,漲幅15.21%;


其它行業都靠邊站了,消費股5.78%,依然跑輸上證綜指的 31.88%,電子股甚至以-6.49%的漲幅排名倒數第一。


而在券商股裡,漲幅最大的是這兩隻:中信證券、招商證券。


前者以規模大,綜合實力強著稱,號稱中國版高盛;


後者也是業內前五的券商,以創新意識強、成長性好著稱。


顯然,機構資金買券商股,都是奔著龍頭去買的。

2

一根大陽線,千軍萬馬來相見。


眼見股市天天漲,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湧入股市,從樓市、債市、銀行賬戶裡紛紛轉戰A股。


但就在韭菜們都以為,這輪牛市將是金融股週期股的牛市時,風格忽然逆轉。


2015年開年過後,上證指數轉入震盪盤整階段,金融股升勢乏力。


創業板則從1458點開始,一路快跑至6月5日最高4037點,中途幾乎沒有大的調整(僅在5月底有過一次單日大跌),漲幅達到176%。


金融牛、降息牛,忽然變成了成長牛、大國創新牛。


在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我們將創業板的K線拉長,就會發現,這一輪創業板的成長牛,並非僅僅發生在2015年的上半年。


其實早在2012年12月份就開始啟動了。


從585點的低位,到4037點的巔峰,在長達兩年半的週期裡,創業板指漲幅高達6.9倍,誕生的十倍股更是接近五十隻。


如此波瀾壯闊的行情,甚至超過了上證綜指十年前998-6124的大牛市。


也就是說,2015年上半年的上證牛市,放到創業板牛市的框架裡,已經是下半場的加速趕頂了。


時間回溯至2012年的12月份,正好是新一屆決策層上任伊始。


這個時間點,發生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經濟斷崖式的結束,宏觀預期改善。


如前面所述,2010-2012年是中國經濟快速下跌的三年,到2012年底,斷崖式接近尾聲了。


恐慌逐漸結束,預期也就開始改變了。


第二件事,新決策層上臺,展現新的治理風格。


今天的我們都知道,這屆決策層對“革故鼎新”四個字有著強烈的使命感。


一方面,肅貪、打虎、限三公、除汙染,不遺餘力;


另一方面,調結構、促改革、扶持創新,力度空前。


決策層對我國經濟當時的困難是有切膚之痛的,所謂斷崖式,根由正是過去黃金年代靠人口紅利-城市化-房地產化驅動的鋼筋水泥增長模式走到盡頭了。


但新的增長動力在哪裡呢?


舉目所見,只有星星點點的小火苗,太飄渺了。


時不我待啊,必須加快新興產業的成長,用盡一切可能的手段。


隨後的2013年,兩會工作報告中,提及“創新”16 次、“改革”57 次;


2014年,兩會工作報告中提及“創 新”27 次、“改革”77 次;


2015年,兩會工作報告中提及“創新”38 次、“改革”86 次。


一年比一年頻密,決策層對改革與創新的重視可見一斑,而這一切的起點,都從2012年12月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始。


第三件事,智能手機普及潮越過了臨界點。


根據2012年12月24日工信部發布數據,到11月底,中國手機用戶數達到11.04億戶。艾瑞諮詢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保有量達到3.6億。


按此計算,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為32.6%,剛好越過了三分之一的普及潮臨界點。


此後,建立在智能手機之上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拉開了大幕,今日頭條、滴滴、美團等APP應用蓬勃興起。


反映到業績上,2013-2016 年是創業板 2010 年成立以來,盈利水平最好的四年。


創業板盈利增速不斷改善,一年上一個臺階,從2012年的負增長,到2013年的10.5%,2014 年的 25.1%,再到 2015 年的 20.6%,2016年的 38.5%,不斷成長加速。


毫無疑問,當創業板的成長性開始凸顯的時候,機構資金就開始了對它們的抱團與加倉。


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兩年半的時間裡,十個季度,機構不斷對成長股進行加倉;


越加倉股價上漲越快,季報年報不斷印證,強化信仰,更多資金湧入,正反饋不斷加快。


公募基金自2013年至2015年的十大重倉股數據,2013年一季度對創業板的持倉比例僅5%,一直至2014年Q2提升至20.2%。


要知道,2012-2014年之間,上證指數一直在2000-2500點之間震盪,那情形跟2016-2020年上半年之間3000點上下的走勢如出一轍。


整體的沉悶局勢下,資金的乾坤大挪移最終催生了A股歷史上的第一次成長股牛市。

3

在宏觀的歷史視野下,2014年底降息引爆的水牛,不過是持續兩年半的成長牛的一次停車加油而已。


當金融股漲累了,而又缺乏進一步的政策預期的情況下,機構資金再次被業績不斷加速的成長股吸引了目光。


成長牛中最激情澎湃的一個階段開始了。


這段中後期牛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中間那部分,還依然在機構資金的掌控之內。


機構買股票,有三大特徵。


第一看基本面,業績好的板塊一起抱團,爭破頭;


第二看政策面,政策邏輯指引著個股預期;


第三,不亂撒麵粉,只買行業龍頭。


成長股業績好,行業龍頭確定性強,大家都達成共識了。


那麼,買哪些細分領域的龍頭呢?


這就得聚精會神的研究政策文件了,文件裡埋著黃金屋呢。


——最關鍵的,提綱攜領的文件,是2015年的兩會工作報告。


裡面有三個關鍵詞: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先說第一個關鍵詞。


當年的兩會報告中,首次出現了“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隨後3 月 25 日的國常會上,綱領性文件審議通過。


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製造 2025》,標誌著製造業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規劃啟動。


規劃中包含了十大重點突破的領域,不過從市場的反應來看,最受歡迎的是機器人和高鐵兩大領域。


中國傳統制造業要升級,靠什麼?


靠機器換人,靠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滲透來實現精確化和高效率,這無疑是最大趨勢。


而在這個趨勢下,理論上作為賣鏟子的上游設備行業,也將擁有巨大的規模+利潤率的提升空間。


故事很完美,於是行業龍頭機器人(300024)、埃斯頓(002747),都成了超級大牛股。


中國製造業如果要彎道超車,標誌性的名片是什麼?


是中國中車(601766),南北車的合併,打造一個具有世界龍頭地位的中國神車,邏輯跟波音在航空領域的地位差不多。


故事很perfect,股價自然也是雞凍不已~~


第二個關鍵詞:互聯網+


2015 年兩會,互聯網+首次寫入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 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從此“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


“+”這個符號,代表的是連接,所以帶火了兩個板塊。


一個是負責硬件和基礎設施的光纖、CDN加速等領域,比如亨通光電、網宿科技等;


另一個是純互聯網的流量型領域,比如東方財富、同花順、上海鋼聯、樂視網等。


第三個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雙創是個一級市場概念,本來跟二級市場的大A股沒啥關係,但我大A正處於高潮中,概念是必須要蹭的。


2015年的兩會,提出要將“雙創”打造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引擎。


各路資金馬上開始按圖索驥,找了一圈,發現創業市場上搞手遊的、拍電影的最火。


於是商業模式素來丫鬟相的遊戲股、傳媒股,立即臉泛桃花,分外醉人。


機構們餓虎撲食,硬是把姿色一般的暴風科技、愷英網絡等搞成了大牛股。


今天市場上流行網紅帶貨,試問大A股最強帶貨能力的網紅是誰?


讀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是老司機了。

4

時間進入到行情的最後兩個月。


雖然政策面的寬鬆依然在持續,比如2015年3月至年底,M2增速從10.1%上行至 14%左右,持續上升。


全年降息6次,每次下調1.25%。


信貸投放不斷加速,各項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從 2014年底的 13.6%,一路上行至 2015 年時的最高增速15.5%,到年底仍維持 14.3%的速度。


但,到4月底的時候,上證整體估值已高達40倍,創業板更是高達百倍以上。


高處不勝寒,機構們也害怕了。


這個時候,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朝堂之上,再融資政策的再寬鬆。


再融資政策監管的放鬆,對於上市公司融資是好事情,有錢了自然就能通過再投資、併購重組等各種手段來實現業績的衝刺加速。


這無疑是促成2016年創業板業績增速高達38.5%巔峰的引擎。


但事要分兩面看,如果監管不到位,雷也是大大的。


長線的雷是高商譽,短線的雷是造假編故事。


2015年4月,再融資政策允許配套融資比例由 25%提升至 100%,則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這時候,樓開始歪了。


第二件事,廟堂之下,氾濫的場外配資。


當年的場外配資有多瘋狂,如今已不可考,市場傳言在1-2萬億左右,跟場內的兩融資金差不多。


兩融數據顯示,牛市前大概是4000億的水平,到牛市後期大約是2.2萬億的規模。


膨脹了5倍左右。


無論是場內兩融,還是場外配資,主導需求的都是遊資和散戶。


其實看上證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差異就能看到,在最後的兩個月,上證的漲速已經變得平緩,機構們猶豫了。


創業板指卻是直插雲霄的瘋狂姿勢。


韭菜們才不管市夢率是多少,只要曲線優美動人,便一股腦兒的殺進去了。


他們接管了牛市的指揮棒。


這個時候,最受歡迎的,便是各種花式概念股了。


越不靠譜越好,越邪乎越有話題性,才能在泛濫的題材中脫穎而出。


最後兩個月,充滿新鮮感的次新股誕生了無數n倍股,基本是妖股,例如中文在線,12天翻倍。


最精彩的一場大戲,是安碩信息和全通教育兩隻400元以上的“第一高價股”追逐戰。


事後的證監會處罰公告顯示,


某證券公司的一些分析師勾兌了安碩信息的董事長,幾個人聯手將一家傳統的銀行軟件外包公司,包裝成夢幻的互聯網金融公司。


4月份的一份研報寫著:


“公司昨日發佈公告,宣佈安碩易民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取得營業執照。註冊地為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該公司於 4 月 10 日正式成立。


新公司的經營範圍不僅包括金融軟件開發銷售,也包括電子商務和金融產品的研發設計、金融經濟諮詢服務等,這是我們前期報告中所提到的互聯網金融業務落地的催化劑部分實現。


從時間節點上來看,公司新業務推進速度遠超市場預期,體現出互聯網公司的執行力,因此我們預期公司此後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的落地也將不會太遙遠,新的催化劑將接踵而至。


近期不少客戶關心安碩最終會演變成什麼形態,我們認為安碩的終局可以簡單理解為路徑不一樣的“陸金所”。


切入銀行資產端業務,打造銀行貸款分銷平臺,建立基於非標金融資產的資產端和客戶端的交易撮合平臺,這就是安碩的發展終局。


安碩將憑藉對銀行資產端的深刻理解,將互聯網和傳統銀行的優勢結合起來,為銀行優化資產組合,賣掉風險、收益、期限等要素不合意的產品,幫助銀行跳出高資本消耗的週期律,做到低資本金需求、高週轉率、高 ROE 的理想銀行業態。”


事實上,這個西昌安碩互聯網金融公司,最終不過是個無人員、無業務、無場所的“三無”空殼公司。


但如此的空殼公司,如此拍腦袋的研報,偏偏能吸引萬千股民的追捧,將其捧成第一高價股。


全通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


嗚呼~


瘋狂的行情,由此進入到了最後階段。


當韭菜們還在夢中陶醉著的時候,機構們悄悄撤退了,腳步越來越快。


6月9日,指標股中國中車開盤漲停,收盤放量跌停。


這是兩股力量激烈交鋒的一天,天平倒向了空軍,樓塌了。


6月10日,破位走勢,低開低走。


一切煙消雲散。


夢迴2015!如何才能不浪費這輪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