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年新營銷

2018年結束,2019已經開啟,營銷卻是始終不變。

過往的流量紅利之下,傳統營銷似乎無往不利,但傳統營銷的邏輯仍然是基於流量的,本質上是在向媒體購買用戶。把錢花給央視、分眾、百度、阿里、騰訊……然後等待用戶上門。

可是當流量紅利見頂,媒體價格和獲客成本越來越高之時,傳統營銷就顯得黔驢技窮了。

2019,新年新營銷

同樣是世界盃營銷,據說蒙牛整個世界盃期間一共花了20個億——拿下世界盃贊助席位花了3.3億,梅西代言費4000萬,又花了5億購買央視世界盃頂級媒體套餐。

但蒙牛的營銷效果,卻被只花了幾千萬的華帝全方面吊打。

2019,新年新營銷


“法國隊奪冠,華帝退全款”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雖然有運氣成分,但就算法國隊沒奪冠,整個營銷也是巨大的成功。

從蒙牛與華帝的對比可以看到,蒙牛還是以傳統硬廣投放為核心,基於流量;而華帝則將整個世界盃營銷封裝成一個事件,基於內容。

華帝以內容為根本,製造話題,承接用戶關注與討論,從而衍生出了更多的內容(包括文章、媒體報道、段子)和流量,所以高下立見。

一、內容

內容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只有好的內容才能驅動流量價值的最大化。

但是傳統營銷更多依賴流量去推廣品牌,內容淪為流量的附庸。但為什麼很多客戶願意拿出幾個億去投放電視廣告,卻不願意花幾十萬好好拍一條電視廣告片?

其實這就是流量思維的極致表現。內容是無關緊要的,只要品牌能在消費者接觸點上頻繁曝光,那麼就能形成購買、達成效果。

在今天,鋪天蓋地砸廣告鋪渠道,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一方面是流量成本的日趨高昂,另一方面是新世代消費者對硬銷已經免疫,他們已經懂得對洗腦式廣告、過載信息Say NO。

今天做營銷需要潤物無聲,通過內容與口碑植入消費者的內心和社交圈,激發消費者的興趣和購買慾。

從品牌資產的角度來看,流量只能給品牌帶來知名度,而內容才能給品牌賦予人格、情感與價值觀。好的內容才是品牌呈現和用戶口碑的最佳載體。

流量紅利消失以後,營銷只能迴歸到做好品牌。而要做好品牌,只強調知名度是遠遠不夠的,企業營銷必須透過內容創造為品牌賦能更多價值與內涵。

從銷售的角度來看,流量只能帶來訪客和低水平的轉化率,而內容才能帶來複購率和高水平的轉化率。

當獲客成本越來越高之後,企業必須重視每一個新客戶的留存和復購,內容的價值也就越來越重要。

內容,這是新營銷的第一個關鍵詞。

內容驅動流量,那麼誰來驅動內容呢?

答案是:社交

二、社交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流量紅利消失,企業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當流量便宜的時候,你可以無視用戶留存和流失,反正有源源不斷的新用戶。

但是,當每一個新用戶獲取都必須花上一大筆錢時,那麼你就必須重視如何把每一個獲取的新用戶留下來?如何促成新用戶形成復購、變成忠誠顧客?以及如何讓這個新用戶幫你拉來更多用戶?

這,就是AARRR模型。

Acquisition獲客、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變現、Referral轉介。

傳統營銷更多隻關注到Acquisition獲客的環節,告知用戶品牌為何、拉來用戶到店,營銷就完成了,反正流量足夠多。

但新營銷必須注重對顧客的精細化運營,顧客關係、留存率、復購率、口碑和向他人推薦的意願都是關注的重點。這是合乎經濟效益的選擇,因為獲客成本變高,因此企業必須盡力將每一位新獲客戶的收益最大化。

傳統營銷的邏輯是流量,通過媒體曝光實現獲客,向媒體購買用戶。

新營銷的邏輯是連接(社交),通過內容連接用戶,通過用戶連接更多用戶。

2019,新年新營銷


創作好的內容,目的是為了連接用戶,內容需要通過社交來驅動。社交驅動內容,那麼誰來驅動社交呢?

答案是人格。

三、人格

只有內容具備鮮明的人格與風格,才能具備強大的粉絲連接力,才有走紅的可能。不管時代怎麼更迭,只有人格突出,才能在任何一個平臺,聚攏人氣,吸引粉絲。

近幾年來屢屢被大家提起的杜蕾斯文案、江小白文案,包括近年流行的態度文案、走心文案,以其溫度感、人情味打動廣大消費者,被大家所關注、所討論。

2019,新年新營銷


其實這就是一種人格化流量。

什麼叫新營銷?那就是——人格驅動社交,社交驅動內容,內容驅動流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