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為毛主席所佩服的朱元璋,治國上卻擺脫不了小農的侷限性

毛主席曾說過:"自古能軍者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在其最為佩服的古代軍事家中,朱元璋高居第二的位置,可見對他的推崇有多高。

這位出身貧農的布衣皇帝,其傳奇的一生堪稱奇蹟,但這奇蹟不光靠運氣,更多還是依靠他過人的勇氣、魄力和獨到眼光所造就的。

在朱元璋的軍事生涯中,曾製造過多個經典戰例,通過他傑出的駕馭全局的能力和善於識人用人的才能,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有條不紊的部署戰局,從而造就了一個軍事傳奇。

軍事上為毛主席所佩服的朱元璋,治國上卻擺脫不了小農的侷限性

不過,戰爭可以依靠不擇手段來取勝,可以憑藉在三年流浪乞討生活中所練就的兇狠果斷來應敵,但治國卻沒有這麼簡單直接,總的來講,朱元璋的治國理念從始至終無法擺脫農民的保守本性。

首先便是農民般的閉守院牆。

元朝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繁榮的,在成吉思汗的無敵鐵蹄開拓下,大元帝國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萬國來朝的盛況又再度出現。雖然等級嚴明,貧富差距極大,但自宋以來的商業體系還是一定程度上得到傳承,特別是海外貿易給帝國帶來巨大的財富和無盡的發展前景,讓大元帝國成為世界的中心。

但這一切在朱元璋上位後戛然而止,他不僅禁止海外貿易,甚至連漁民下海捕魚都禁絕,並把在海島上的海民都悉數遷回來;對周邊的十幾個小國的態度是保持距離,不徵也不擾,因為在其眼裡,這些鄰國"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給別人的感覺更像是他怕這些小國會偷走大明些什麼東西一樣,所以他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重修了長城,明明當時的大明窮得就只剩了強悍的軍事力量了。

這就像張宏傑先生在《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所比擬的,雖然沒有多少財產需要保護,但套院牆在農民生活中還是一項重要的事務。長城的重修和海禁的實行就是朱元璋所套的院牆,他精明,處處都在算計,少年時窮怕了的經歷,讓他下意識的要守護自己的所有財產,但根植於他腦海深處的農民侷限性,不可避免的把這些精明變成了短視的愚昧。

軍事上為毛主席所佩服的朱元璋,治國上卻擺脫不了小農的侷限性

其次,過度輕視商業。

朱元璋是歷史上最為輕商的皇帝,因為在他小農的眼光來看,商人就是一群不勞而獲的機會主義者,不事生產,卻能以交換農民辛苦生產的糧食而獲得巨大的收益。這是對農民勞作的否定。

經歷連年征戰的他深知糧食的重要性,所以多次說道:"農桑為衣食之本。"在他看來,實實在在的生產出糧食和棉花的勞動才是真正的勞動,而商業活動不僅絲毫不能增加一點貨物的產量,還可能影響百姓生活穩定。

所以朱元璋嚴厲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轉而實行效率極低的實物徵收制和勞役制,這種過度維護原始農業經濟而不發展商業及金融的手段,讓本已經在宋朝就有現代社會雛形的中國,在明清開始又再度漸漸落後於世界了。

軍事上為毛主席所佩服的朱元璋,治國上卻擺脫不了小農的侷限性

另外一點,便是親族觀念過於鮮明。

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在漢初幾任皇帝費盡心機的削藩,乃至漢武帝時大力推廣的"推恩令"的原因是什麼。但朱元璋卻對這些歷史前車視而不見,固執的把自己眾多的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甚至分派重兵給他們,用來駐守帝國邊關。

難道他真的不怕藩王之亂嗎?其實也怕的,但比起自己的孩子們,他更加不信任手下的文武百官們。他可以為了打勝仗而假意的收買人心,但在關乎自己真正利益時,對所有外人都幾乎抱著強烈的猜忌心。

耿直的大臣為他指出這樣分封藩屬地會帶來嚴重弊端的,但朱元璋卻固執的認為這些人都是來離間他們親人關係的,反而下令處死了事。

甚至那些擁戴他登上皇位的功臣們,一個個都是血雨腥風中拼殺出來的。但在他登基後,卻覺得這些功臣們的能力和能量過大了,威脅到了自己和孫子的皇位穩定,於是藉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大肆誅殺,把開國功臣們幾乎屠戮殆盡。才感覺安全了。

但造成的巨大隱患便是靖難之亂,以及他的寶貝孫子空有無數的兵力卻無可用之將,最終慘敗於皇叔朱棣,因為那些能戰的將領差不多都被朱元璋斬殺殆盡了。

軍事上為毛主席所佩服的朱元璋,治國上卻擺脫不了小農的侷限性

這些來自小農經濟的侷限思維,一直影響著整個明初期,特別是在農商上的差別對待,導致商業在明初的發展極為緩慢;而海禁的原因,讓中國的海上貿易以及與世界的交流一度受到影響。

就算在朱棣時期開啟了下西洋的壯舉,但也要明白,鄭和龐大的船隊後面再無任何船隻,下西洋也並非真正的為商,更多是政治目的,為了彰顯大明天朝上國的雄風而已。

孤帆遠影而已。

軍事上為毛主席所佩服的朱元璋,治國上卻擺脫不了小農的侷限性


參考書目:

張宏傑:《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金性堯:《爐邊話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