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侍衛制是清代的一項重要制度,史學界對其研究相對薄弱,相關研究成果較少。但它是深入瞭解“近御治國”這一清代政治特色的絕佳入口。揭密其內涵,對於近一步瞭解清史具有重要意義。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從“領侍衛府”到“侍衛處”,侍衛機構變遷幾何,從“御前大臣”到“領侍衛內大臣”,官員設置又是如何變化的呢?

侍衛處,就是“領侍衛內大臣處”的簡稱,對於其設立時間,史學界尚無統一定論,如王鏡輪認為:“清宮侍衛的總領機構最初稱為‘侍衛衙門’,清乾隆皇帝時期稱為‘領侍衛府’,後來統一稱做‘侍衛處’”。而《大清會典事例》之“侍衛處”條目等官修史料亦付之闕如。

《實錄》中關於侍衛處的最早記載是雍正五年(1727)五月,不過查閱宮中檔案可以知道,雍正二年(1724)侍衛處這一機構已經存在了。所以“侍衛處”的明確設立時間無從考究,不過從現有史料來看,這一機構可能與雍正初年選拔漢侍衛的規定同時確立。

拋開其設置時間,轉看其人員選拔要求及官員設置。首先是人員出身要求,侍衛處由上三旗人員把守,這一點從清初到清末,未曾改變,進入侍衛系統者以上三旗人員優先。如康熙帝下令清查何和裡和達爾漢二者子孫後代時,特別強調“此兩家雖籍隸五旗”,然功勳卓著,故子孫給予優待進入侍衛系統。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若是下五旗子弟,恐怕沒有這樣的大機緣。由此見侍衛人員的選拔是有著嚴格的出身要求,即需為上三旗子弟(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此三旗為清軍入關前皇太極親自統領)。其次是侍員年齡要求。關於侍衛的當差年齡,乾隆朝規定外任旗員子弟滿18歲者均須歸旗當差,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施皇恩提拔海蘭察次子安任藍翎侍衛時,諭旨中言:

“俟十八歲時再行當差,以示朕軫恤勳臣至意。”

大意就是等到他18歲時在當職。也就是說,即便是功勳子弟,若年齡未滿,即便賞侍衛銜亦也不得當差。然而查宮中檔奏摺,比較侍衛的年齡可知,清代後期,侍衛當差年齡未必嚴格是18歲。關於擔任侍衛的具體年齡,從目前來看,天聰年間的賴塔和順治年間的宋犖是年紀最小任侍衛者,此二人當職年齡均為14歲。可見,清後期侍衛當差年齡未必嚴格是18歲,也可是以此為基點上下浮動,略有參差,近18歲亦可。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侍衛機構的人員設置。清代侍衛制的核心是內廷侍衛系統是由御前大臣、御前侍衛和乾清門侍衛共同組成,其中御前侍衛與乾清門侍衛統稱“內廷侍衛”,御前侍衛作為皇帝的近身侍衛,因此待遇最高,據記載:御前侍衛“御殿則在帝左右,從扈則給事起居”,乾清門侍衛“則侍從立於簷溜,扈蹕則弧矢前驅,均出入承明,以示親近”。

這裡可以看出,御前侍衛以及乾清門侍衛分工各有不同,職責非常明確,御前侍衛專職陪伴皇帝身邊,照顧起居,乾清門侍衛則是拱衛整個皇宮內院。而統轄這些內廷侍衛的武官為御前大臣,作為內廷侍衛最高領導,御前大臣官階在正一品之上,即“領侍衛內大臣”和“掌鑾儀衛事大臣”兩種,乾隆朝的鉅貪和珅,就曾做過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官銜,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御前大臣的辦公地點稱“御前大臣處”,該機構位於勤政殿苑門外,三間房間,中間為御前大臣辦公處,左為奏事處,右為軍機大臣小憩處,從辦公佈局上來看,御前大臣辦公處居中,故此,奏事處,軍機處分列左右,凸顯御前大臣的地位可見一斑。

侍衛系統,清帝人身安全之保障,京師安全之保障,其由來、人員要求、部門組成大致如此。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清侍衛系統玄機暗藏,是皇帝尋才招將之處、是蒙滿子弟飛黃騰達之處,亦是貴胄豪族繁盛家族之處

遍覽清史,很多功勳子弟都是通過侍衛這條路飛黃騰達,尤其是滿蒙子弟以此捷徑入得天子堂。如康熙朝的明珠、索額圖,雍正朝的鄂爾泰、隆科多,乾隆朝的和珅、傅恆、福康安兄弟(福康安、福長安、福隆安),等等。又如,清代擔任過撫遠大將軍者共計9人,其中信郡王鄂扎、裕親王福全、皇十四子允禵、康親王崇安、年羹堯和圖海,均未在侍衛系統任職,其因或是前四者都為皇親國戚,而後二者都是文官。除此6人,餘下三者多在侍衛系統任職。如康熙三十四年(1695)撫遠大將軍費揚古曾任御前侍衛,康熙三年(1664)任內大臣,十八年(1679)任領侍衛內大臣。康熙六十一年(1722)撫遠大將軍延信亦是侍衛出身,其在三十七年(1698)任二等侍衛。雍正九年(1731)撫遠大將軍馬爾賽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任領侍衛內大臣,五十五年(1716)任鑾儀衛掌衛事內大臣。由此可稱“侍衛”是滿蒙子弟功勳貴族飛黃騰達的捷徑。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由此可見,這侍衛系統便是一扇旋轉門,貴胄子弟由此門進,鍍得“真金”,由此門出,便是達官顯貴。考查康熙至同治的86位滿蒙大學士和軍機大臣資料,其中侍衛出身者共24人,佔28%。若將擔任過侍衛、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侍衛系統官職考慮在內,這一比例將會大大提高,約達80%。尤其是乾隆四十八年至四十九年(1784),傅恆三子(福康安、福長安、福隆安)都是侍衛出身,並同時入值軍機處,堪稱盛況。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那麼這一“暗門”又是因何而出現的呢?筆者認為,這一“門”符合二者的需要。一,作為皇帝,他需要身邊有著能夠信任的人來護衛其安全,而上三旗子弟、貴胄子弟中能力卓越者滿足這一要需求。二來,貴胄達官也渴望權力,渴望接近皇權,渴望接近權力中心,縱使他們本身有著巨大權力,若子弟能近皇身,謀得大官高職,何樂不為呢!畢竟家族興盛繫於此。猶如曹公的《紅樓夢》中賈史王薛四大家族,家大業大,開枝散葉。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清侍衛系統之重要性顯而易見,能護皇身、衛京師,是貴胄子弟鍍金之處,承近御治國之重擔

侍衛一詞可拆為兩部分理解,並由此理解侍衛系統的職能,一是“侍從,侍服”,二是“護衛”。筆者認為其二者重要性由其排字順序便可窺見。侍從侍服之職,即侍服皇帝最簡單的吃穿住行,皇帝有需要,侍衛便滿足需要。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其還承擔了另一個“服侍”職能——協助皇帝決策,提供部分建議,當然能有此職能的侍衛多是常說的“高級侍衛”,如御前侍衛。皇帝對於親衛的信任度是無疑的,如此親近之人進入決策程序也是常理之中,幫助皇帝出謀劃策。關於“護衛”職能,侍衛的背景為上三旗,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員忠誠度,能夠在某些意外事件發生時保護皇帝的安全。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此外侍衛還承擔了保衛京師的重擔。如護軍營,值守皇宮各個門戶掌握宮門啟閉等。由於清是以少數民族之君而治馭華夏,統治漢人,由此,各地漢人起義不斷,侍衛系統護衛京師顯得尤為重要。

清侍衛系統何以稱近御治國。一是因為其是貴胄子弟鍍金之處,他們由此“鍛鍊”進而進入高層,掌握更大的權力,以便將來承治國之重任。二來,筆者認為,侍衛們的任職過程也是皇帝識別人才的過程,當然這裡的侍衛指的是高級侍衛像御前侍衛。皇帝通過親身接觸,辨別人心,瞭解其品行能力,辨其對治國是否有幫助,對維繫統治是否有幫助。在加之,這些人背後有著龐大的家族勢力,重用他們也能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經過皇帝的篩選,部分人就進入了權力高層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像上文列舉的眾人,這便是近御治國。

以“近御”治國,清代侍衛制度有著怎樣的功能與歷史意義?

隨著清的滅亡,侍衛制度也淹沒於歷史長河中,它是封建制度的產物,是皇權的衍生物。雖然它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我們還能在一些現代現象中看到它的影子。像一個企業,就如一個王朝,細想其中,能發現他的角色與古代王朝是一一對應的,總裁如帝王,各職能部門如六部。而我們在企業中常見的任人唯親不就像清侍衛系統的近御治國嗎?親戚的背景就如同上三旗,賦親以權,使親戚參與管理,就像讓高級侍衛參與國政,也就是近御治國。這事事相通,可見研究清侍衛系統還是有很大意義的,不僅對於瞭解清史有極大意義,而且對於研究現代人之間的部分關係也有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實錄》

《大清會典實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