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文|宋詩婷

點擊上圖,一鍵下單

「女排的價值」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專訪導演陳可辛

三聯生活週刊:先是《李娜》,再是《奪冠》,為什麼連拍兩部體育題材電影?是你個人喜好,還是出於對市場的判斷?

陳可辛:首先是,在這個大環境裡,你要考慮什麼能拍、什麼不能拍。之前我沒拍過體育題材,導演剛開始工作的幾年,拍的東西都有自傳的成分,很個人化,慢慢才會向外去找些新的東西來做。其實不管拍什麼,歸根結底是拍情感,拍人的故事。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一開始我不是想拍體育題材,只是想拍李娜,覺得她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裡很特別的存在。從《李娜》開始,才對體育題材感興趣。後來想拍女排,本以為影響力這麼大的一個團體肯定有很多人想拍,一問才知道,竟然沒有,所以就決定去拍了。

三聯生活週刊:在做這部電影之前,你對中國女排、“五連冠”、“女排精神”這些內地人很熟悉的人和事瞭解多嗎?

陳可辛:知道,但沒有後來了解得那麼深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女排在香港也非常受歡迎,或者說在全世界華人華僑社會里都有很大影響力。我個人的經驗是,1978年亞運會在泰國舉辦,當時我16歲,在泰國讀高中。那是郎平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在現場看排球比賽,中國隊一出場大家都很瘋狂。我從來都不是一個體育迷,但不可能不知道中國女排,不僅國內對她們瘋狂,整個華人圈子都對她們很瘋狂。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但你要真問我對“女排精神”瞭解多少,那就是後來做劇本時慢慢去挖掘、慢慢去分析這個現象了。每個人可能理解都不同,但在我看來,1978年改革開放,百廢待興,在我們落後、缺乏自信的時候,中國女排是最先走出國門,重新走進世界大環境的,是衝在最前面的一群人。那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很大的突破和嘗試,已經遠不只體育那麼簡單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好像就是對時代的東西感興趣,《甜蜜蜜》是在拍時代變遷,《中國合夥人》也是。拍李娜還是在講一個運動員的成長,但拍女排不一樣,它背後有整個國家改革開放之後的歷史。我覺得,中國女排的主角是時代,通過女排,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不同時代的面貌,而我可以對這種“面貌”做一些個人化的解讀,這可能就是很多人說我喜歡“夾帶私貨”的地方。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三聯生活週刊:拍《中國合夥人》的時候你說,有些經驗可以轉化,內地上世紀90年代的經驗,和香港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很相似,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拍。做《奪冠》時,有這種經驗上的轉化嗎?

陳可辛:女排也一樣,《合夥人》拍到了80年代末期,《奪冠》走得更遠。那個年代的內地我沒有經歷,“文革”也沒有經歷,但40多年後,大家也都是通過看書,通過看資料、影像去了解和思考,所以把這些東西做得能有共情感並不難。

在內地拍電影這麼多年,很多人都問我怎麼做到“接地氣”,其實我沒有刻意要求自己接地氣,因為我在哪兒都必須接地氣。11歲離開香港,18歲去美國,21歲回來,不管在內地、香港,還是在美國,我都不是個當地人。人性內部是相通的。你首先要忠於自己的感受,其次是不要過分主觀,要多和大家聊。在內地拍電影,我需要有非常信任的編劇,價值觀上我們要很像但他比我更瞭解內地的生活和文化。我和編劇張冀之間已經建立了這種信任。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三聯生活週刊:對於女排的認知,你們有分歧嗎?

陳可辛:這次合作是他說最多次“你是香港人,你不懂”的一次,之前他很少說這樣的話。女排的故事很多,需要做取捨。三個階段,很大體量。張冀一直堅持,女排的故事要順著講,按時間來,不能像《中國合夥人》一樣在時空上跳來跳去,要老老實實講故事,因為中國人對女排有極深的感情,這個感情是時間累積的。但我覺得,每個故事都有一百種講得好看的方法,沒必要拘泥於那一種。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一直爭論,爭到後來我都放棄了,打算按劇本拍完,回來再想辦法剪。

三聯生活週刊:《奪冠》拍的是有原型人物的故事,選角上怎麼考慮的?現在看,個別角色的選擇還是有爭議的。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陳可辛:當時《中國合夥人》爭議也很大,我們都經歷過。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郎平、一百個陳忠和,我們只能用自己的角度和角色需求去判斷。鞏俐是郎平的唯一人選,確定要拍《奪冠》時我就決定要讓鞏俐來演郎平。你仔細想想,這幾乎是唯一的選擇,不是她,還會有誰?除非我們不用明星,那電影就不是一個商業片,會更像個紀錄片。

但如果找明星,在現有的女演員裡,誰的資歷、年齡、氣場、外形條件會比鞏俐合適?鞏俐和郎平在各個方面都是匹配的。一開始,鞏俐還有些猶豫,我就告訴她,其實你不用演,你那個倔強的樣子,站在那兒就很像郎平了。至於去模仿郎平的動作和神態,那是鞏俐對自己的要求。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陳忠和我也一直希望黃渤來演,編劇張冀和我都很喜歡陳忠和這個人物。他和郎平一樣,是英雄人物,但更接地氣。做採訪時,我們除了郎平之外,聊得最多的就是陳忠和。他不是那種很囂張的英雄,是比較內斂的,也更像一個普通人的感覺,但內在很強大,最難找的就是這種演員。黃渤親和力很強,而且常常喜歡笑,喜歡用幽默的方式把一些氣氛緩和,這方面我覺得他們是匹配的。五官像不像?其實不一定像。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三聯生活週刊:電影2013年到2016年這段的戲還請來了現役的國家隊隊員來拍,包括之前看資料,你能從這些運動員身上感受到你感興趣的時代議題嗎?

陳可辛:電影80年代的大氛圍和人的狀態,我找了很多書和紀錄片來看,也看了很多攝影冊。肖全的攝影集《我們這一代》給我們提供了重要參考。很多演員的形象都是按他照片上的感覺去找的。

我們找了郎平的女兒白浪來演郎平,她當然是觀眾能買單的人選,更重要的是她從小在美國長大,身上那股特別陽光的感覺很符合80年代運動員的氣質。現在這批運動員明顯在自信心上是特別強的,雖然是第一次演戲,算是素人演員,但其實每個人都是明星。“這句話我不會這麼講。”她們自己演自己,還會自己改動臺詞。你能在她們身上看到鮮明的個性,這是時代在她們身上的體現。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三聯生活週刊:接受採訪時,你提起過,李娜的叛逆並不是所有年輕觀眾都能找到共鳴。《奪冠》以80年代為起點講故事,還有那種集體主義的情懷,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嗎?

陳可辛:體育題材天然有一場關鍵的比賽,是可以推動情緒的。我喜歡拍有清楚敘事的電影,有些人喜歡拍和看那種被理性思考打動的東西,而不是情緒,但我偏偏是喜歡情緒的。大家總說女排是集體主義,但這裡也有個人英雄,有具體的人的故事。再集體、再個人英雄主義,最後能引起共鳴的永遠是人性的東西,在這方面我一直很有自信。

陳可辛:演郎平,鞏俐是唯一人選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女排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