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说得更为透彻一点,即是一切发生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区别在于:有的是重演历史,有的是创造历史。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朝代有很多,其中秦、汉、唐、宋、明、清的历史最有研究价值,我们深读的同时又会有疑问:为何他们能将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他们从衰到强,又从强逐渐转衰中间经历了什么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关联?是偶然还是必然?对现代有什么借鉴意义?读历史,读的是过去,看到的是现在,警喻的是未来,因此,读历史一定要与现实有呼应、有共鸣,否则这历史就是白读了。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鲍坚所著的《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天地出版社出版)一书便如是读法。书如其名,《庙堂之忧》写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的朝野事件,仁宋时期,大宋王朝进入巅峰时代,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弊端也逐渐暴露,契丹和西夏又迅速崛起,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族大夫主动发起改革,想将国家带向更加富强安定,然而改革在受到阻挠并最终失败。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因此,虽说此书的目光是聚焦于宋仁宗朝,但其实是谈到的是整个北宋历史,让大家看到了范仲淹的同时,也看到了北宋的历史。以点至面,从历史到现实,一步一步印证了克罗齐阐明的道理。

《庙堂之忧》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传记不同:首先,它有散文的笔法,书中多次描绘山水景观、抒发人生感悟、探寻人文思想的篇幅;其次,它既有历史史实以又有文学成分,作者充分利用相关的史料,通过文学手法将历史事件描述得更为精彩;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此书的目的是引导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人物和事件去思考和反思——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精神究竟还会存在吗?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自古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里,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宋朝,台湾学者柏杨先生称之为“士大夫的乐园”,皆因宋朝与唐朝不同,此时门第世家消灭,国家的统治阶层几乎全部由寒门学士充当,而宋朝廷对士大夫尤为宽容,他们对自己的言论所负的责任太轻,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就是: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历经十八代皇帝,却没有杀过一个台谏官员。宋朝因此成为了士大夫的理想乐园。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他们不求进步、不求效率,久而久之,思想僵化、行动缓慢、不敢创新、害怕改革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然而,宋朝的立国精神跟儒家学派的思想水乳交融,合二为一,那种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以民族、国家利益为理念,舍己为人的人物仍然存在,他们为追求正义、战胜邪恶而奋斗终生,虽然很多人都失败,但却为继承者们带来了信心和力量。而范仲淹就是这群人中的杰出代表。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成年后,范仲淹苦读诗书高中进士,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但因其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贬谪而停止谏言,亦没有因贬谪而灰心失意,他到一处任职,便全心全意为百姓办事,重修捍海堰、建书院,亦不嫌“江湖之远”多次上疏议政。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身处西北战场的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受枢密副使,后为参知政事。宋仁宗有心破旧陈腐改变朝廷积弊,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范仲淹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第二年,范仲淹又上疏宋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 ,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但由于大臣中毁谤新政以及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愈演愈烈,范仲淹迫于压力请求出知邠州,富弼等主要人员亦被贬出京,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展开不到两年时间便被废止。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历观中国历史,改革几十次,但真正成功的没有几次,商鞅变法是其中最成功的一次,但商鞅本人却也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一场由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欧阳修、蔡襄等一批德才兼备的政治家主导的改革,除了对官员人事制度的改革相对严厉之外,涉及民生的改革一点也不激烈,但仍然遭到激烈的反对并最终以失败告终,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士大夫反对改革,固然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更主要的是,改革伤害到他们本身”,这样的结局使得《庙堂之忧》的作者鲍坚发出一声长叹:“如果范仲淹遇上宋神宗,结果会怎么样?”

是啊!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只能单打独斗,如果将仁宗换成神宗,范仲淹有一班有能力的人才帮助他,或许一切就不一样了。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但鲍坚也不得不自问自答:

“历史没有假设,历史都是事实。如果要有假设,那么就趁历史还未成为历史的时候,以真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痛下决心、义无反顾,迈出改革的那一步吧。时不待我。”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因此停止,如后来的王安石变法,亦多是源于“庆历新政”,只是力度更大。

当然,影响更大的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使得他的人格得以升华。他不同于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惆怅,亦不是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凉,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至今日这两句话仍然振聋发聩,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国家安宁忧心,这样的品格是何等的高尚?

范仲淹庆历新政之精神: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抬头看未来

一个国家的兴盛不能寄希望于一两个圣贤的存在,然而,我们需要这样的圣贤指路,“圣贤不可能永存,永存的是他们的精神。而让他们的精神记存,需要每一代人去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士,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英才俊杰,他们带来的盛世太平或是乱世炼狱,都值得我们或深思或警醒或规避或吸收。活在当下,我们不仅要回头看历史,低头看现在,更要抬头往前看未来,正如东晋王羲之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生存在当代,不要成为那样的往昔!


“中国还会有范仲淹吗?

会的,因为范仲淹的精神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