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擡頭看未來

意大利哲學家貝奈戴託·克羅齊說過:“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說得更為透徹一點,即是一切發生過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區別在於:有的是重演歷史,有的是創造歷史。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朝代有很多,其中秦、漢、唐、宋、明、清的歷史最有研究價值,我們深讀的同時又會有疑問:為何他們能將四分五裂的中國統一起來?他們從衰到強,又從強逐漸轉衰中間經歷了什麼事件?這些事件有什麼關聯?是偶然還是必然?對現代有什麼借鑑意義?讀歷史,讀的是過去,看到的是現在,警喻的是未來,因此,讀歷史一定要與現實有呼應、有共鳴,否則這歷史就是白讀了。

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抬頭看未來


鮑堅所著的《廟堂之憂:范仲淹與慶曆新政及北宋政局》(天地出版社出版)一書便如是讀法。書如其名,《廟堂之憂》寫的是北宋仁宗年間的朝野事件,仁宋時期,大宋王朝進入巔峰時代,但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弊端也逐漸暴露,契丹和西夏又迅速崛起,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族大夫主動發起改革,想將國家帶向更加富強安定,然而改革在受到阻撓並最終失敗。書中穿插了大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介紹,因此,雖說此書的目光是聚焦於宋仁宗朝,但其實是談到的是整個北宋歷史,讓大家看到了范仲淹的同時,也看到了北宋的歷史。以點至面,從歷史到現實,一步一步印證了克羅齊闡明的道理。

《廟堂之憂》與一般傳統意義上的傳記不同:首先,它有散文的筆法,書中多次描繪山水景觀、抒發人生感悟、探尋人文思想的篇幅;其次,它既有歷史史實以又有文學成分,作者充分利用相關的史料,通過文學手法將歷史事件描述得更為精彩;最後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此書的目的是引導讀者對這段歷史的人物和事件去思考和反思——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樂精神究竟還會存在嗎?

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抬頭看未來


“自古以來,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血液裡,流淌著一種責任意識,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意識。”

宋朝,臺灣學者柏楊先生稱之為“士大夫的樂園”,皆因宋朝與唐朝不同,此時門第世家消滅,國家的統治階層幾乎全部由寒門學士充當,而宋朝廷對士大夫尤為寬容,他們對自己的言論所負的責任太輕,一個非常有力的佐證就是:在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歷經十八代皇帝,卻沒有殺過一個臺諫官員。宋朝因此成為了士大夫的理想樂園。寬鬆的政治環境使得他們不求進步、不求效率,久而久之,思想僵化、行動緩慢、不敢創新、害怕改革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

然而,宋朝的立國精神跟儒家學派的思想水乳交融,合二為一,那種以天下蒼生為已任,以民族、國家利益為理念,捨己為人的人物仍然存在,他們為追求正義、戰勝邪惡而奮鬥終生,雖然很多人都失敗,但卻為繼承者們帶來了信心和力量。而范仲淹就是這群人中的傑出代表。

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抬頭看未來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成年後,范仲淹苦讀詩書高中進士,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但因其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但他從來沒有因為貶謫而停止諫言,亦沒有因貶謫而灰心失意,他到一處任職,便全心全意為百姓辦事,重修捍海堰、建書院,亦不嫌“江湖之遠”多次上疏議政。

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身處西北戰場的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受樞密副使,後為參知政事。宋仁宗有心破舊陳腐改變朝廷積弊,多次召見富弼、范仲淹等人,范仲淹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倖"等十件事。第二年,范仲淹又上疏宋仁宗"再議兵屯、修京師外城、密定討伐之謀"等七事 ,並奏請擴大相權,由輔臣兼管軍事、官吏升遷等事宜 ,改革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加。但由於大臣中毀謗新政以及指責范仲淹等是"朋黨"的議論愈演愈烈,范仲淹迫於壓力請求出知邠州,富弼等主要人員亦被貶出京,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展開不到兩年時間便被廢止。

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抬頭看未來

歷觀中國歷史,改革幾十次,但真正成功的沒有幾次,商鞅變法是其中最成功的一次,但商鞅本人卻也付出了血的代價。這一場由范仲淹、韓琦、富弼、杜衍、歐陽修、蔡襄等一批德才兼備的政治家主導的改革,除了對官員人事制度的改革相對嚴厲之外,涉及民生的改革一點也不激烈,但仍然遭到激烈的反對並最終以失敗告終,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士大夫反對改革,固然是一種本能反應,但更主要的是,改革傷害到他們本身”,這樣的結局使得《廟堂之憂》的作者鮑堅發出一聲長嘆:“如果范仲淹遇上宋神宗,結果會怎麼樣?”

是啊!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但王安石只能單打獨鬥,如果將仁宗換成神宗,范仲淹有一班有能力的人才幫助他,或許一切就不一樣了。

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抬頭看未來

但鮑堅也不得不自問自答:

“歷史沒有假設,歷史都是事實。如果要有假設,那麼就趁歷史還未成為歷史的時候,以真正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態度,痛下決心、義無反顧,邁出改革的那一步吧。時不待我。”

慶曆新政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影響並沒有因此停止,如後來的王安石變法,亦多是源於“慶曆新政”,只是力度更大。

當然,影響更大的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使得他的人格得以昇華。他不同於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惆悵,亦不是李煜“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涼,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時至今日這兩句話仍然振聾發聵,不計較個人得失,只為國家安寧憂心,這樣的品格是何等的高尚?

范仲淹慶曆新政之精神: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抬頭看未來

一個國家的興盛不能寄希望於一兩個聖賢的存在,然而,我們需要這樣的聖賢指路,“聖賢不可能永存,永存的是他們的精神。而讓他們的精神記存,需要每一代人去傳承”。

在中國歷史上,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人士,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英才俊傑,他們帶來的盛世太平或是亂世煉獄,都值得我們或深思或警醒或規避或吸收。活在當下,我們不僅要回頭看歷史,低頭看現在,更要抬頭往前看未來,正如東晉王羲之所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生存在當代,不要成為那樣的往昔!


“中國還會有范仲淹嗎?

會的,因為范仲淹的精神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