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古代宫廷母纵子乱现象,养子不教,慈母何为?

文/山城小哲

“养不教,父之过”似乎已经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了思维定势。这句话有它的道理,因为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教育主体之一。但我们应该知道,《三字经》所处的时代是宋代前后,男权主义还是非常普遍的。

但我们还知道,人类有史以来,母系社会是开始的源头,母亲在古代育儿、教子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候还起着决定性作用。一直以来“母慈子孝”是人们向往的家庭教育状态,在古代,很多民间百姓家里就是这种和谐局面,没有争斗,一家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但如果把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挪到宫廷里,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今天举析历史上三个比较有名的事例来聊聊古代宫廷里“慈母败儿”现象。

析古代宫廷母纵子乱现象,养子不教,慈母何为?

事例一:“郑伯克段于鄢”。

这则历史事件,曾经是教课书里必学的一篇古文。我觉得之所以被选进课本,主要是这个历史事件留给后人的警示教育意义,准确说是家庭教育意义,所以觉得很有必要去了解、去学习。

郑伯即郑庄公,段,是共叔段,是同胞两兄弟,老大是郑伯,老二是共叔段,母亲同为武姜皇后。按理来说,皇后生了大儿子应该对他宠爱有加,关怀备至才对,但武姜皇后却不是这样的。

《左转·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庄公难产不说,还长相丑陋,以至于把母亲都惊讶到了,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孩子,而且郑庄公的名字“寤生”就含有丑陋的意思。

等到弟弟共叔段出生的时候,武姜就倍加疼爱,甚至干涉郑武公立太子事宜。武姜主张让共叔段来继承王位,但郑武公认为,一是没有老二为太子这个先例,二是朝中大臣也不好交代,所以最终还是郑庄公继承王位,但由于武姜宠爱共叔段,在封地的时候,甚至赶超哥哥,面积要多于其他诸侯很多自不必说。

在封地京地的时候,武姜皇后仍然对老大当皇帝耿耿于怀,就暗地里鼓捣、怂恿共叔段讨伐这个看着不起眼的老大。然而令武姜和共叔段意外的是,郑庄公早就不是以前不受母亲待见的丑儿,现在已然成为有勇有谋的皇帝。

《史记·郑世家》: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这场“家闹”由共叔段失败而收场。郑庄公对于母亲的做法痛心疾首,事后就曾说过:“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很明了,通过这件事,再也不想见到这个母亲了。

析古代宫廷母纵子乱现象,养子不教,慈母何为?

事例二:窦太后恣意妄为,索了儿子戚戚性命。

汉景帝是窦太后的大儿子,小儿子是梁孝王刘武,跟武姜皇后一样,窦太后也特别待见小儿子,对小儿子的宠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史记·梁孝王世家》: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梁孝王这牌面,俨然第二个汉景帝。封地、猎场、出行等等,无一不体现出皇家一把手的气派。汉景帝碍于母亲窦太后,又不想挑起纷争,所以任由小弟作为。但是不是就相安无事了呢,其实不然。要说宫廷争斗,永远都是围绕皇帝这个职位和手中的大权展开。小儿子觊觎皇位,母亲肯定要出手相助。

然而,争夺王位在遇到大臣们反对的时候,窦太后教唆梁孝王,暗地里杀了很多忠厚老臣。这件事让汉景帝非常气愤,但在母亲的央求下,汉景帝还是免了梁孝王的死罪。自此以后,汉景帝渐渐疏远了梁孝王,到最后,梁孝王郁郁寡欢而亡。这不得不说,窦太后作为一个母亲,由于自己的溺爱和心术不正,导致了小儿子命丧黄泉的后果。

析古代宫廷母纵子乱现象,养子不教,慈母何为?

事例三:假传圣旨还杀人,谁给的权利?

有道是外患可御,内忧难平。古代宫廷争斗无休止、难平息。如果说嫔妃争宠是明争暗斗,那么骨肉相残就是真刀真枪。

再说一个北齐的胡皇后,她也是步了前面两位皇后的后尘。她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太子高纬和另外一个儿子高俨。胡皇后出于自己的偏爱,对高俨呵护有加,经常溺爱、夸赞不在话下,高俨在待遇上跟太子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高纬当上皇帝,高俨被封为琅琊王,胡皇后还是觉得高俨非常屈尊,一直伺机为高俨争取更多的权益。

《颜氏家训·教子》: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尝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皇帝有的,我为什么没有。虽然此时高俨才只有十多岁,但如此出言不逊还是很少见的,在古代这是大逆不道,是要杀头的。由此可见,高俨被胡皇后宠溺的毫无宫廷礼法可讲。

更有甚者,高俨在胡皇后的暗示下,假传圣旨,将与他意见不一的当朝宰相给杀了,这是何等的恣意妄为,胆大包天。身为皇帝的高纬,再也忍受不了这目无天子的做法,虽然母亲胡皇后极力护短,但最终高俨还是被高纬秘密处死。胡皇后的胡作非为、娇宠溺爱,最终埋葬了自己的少年儿郎。

析古代宫廷母纵子乱现象,养子不教,慈母何为?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父母的至亲,都有被爱的权利。我们为人父母要不偏不倚对待每个孩子,聪明的、愚笨的,俊俏的、丑陋的,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不能带着有色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反观这些宫廷皇后们,她们理应调和子女们之间的关系,但她们不但没有理顺家庭关系,反而从中怂恿、从中作梗,最终导致同胞之间互相残杀,骨肉、亲情荡然无存,乃至皇家大院也永无宁日。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教育孩子要从小做起,从善为之。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对某个孩子一味地护短,更不可为了满足孩子一时的贪念,而纵容他们一错再错。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如吴谢宇案、药家鑫案等,不就是最好的说明么。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