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文子,乃是先秦諸聖中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的高徒,大約是與孔子同時期的人物。他姓辛氏,又號計然,為晉國流亡在外的貴族。根據《太平御覽》記載,文子本人博學多才,他不僅學習了百家之言,而且還將這些學說融會貫通,最後誕生了自己的學說。在他遊歷天下之際,還授予了范蠡七計,范蠡輔助越王用其五而滅吳。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0.0 文子——道家祖師

而且他的思想還對墨子、田駢以及慎到等等其它諸子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更是成為後世唐朝的官學與道舉必學內容之一。由此可見文子的思想是多麼的傑出,但是這麼卓越的一個人物卻是少有人知道,今天我們便來從文子闡述的思想入手,來一步一步介紹這位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

一、“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

文子曰:“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萬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文字這句話要表述的意思則是重點闡述道與萬物之間的關係,因為我們知道老子曾經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事兒,老子想要表述是大道生養了萬物,但是對於道究竟是如何“生養”萬物的,老子卻沒有說清楚。而文子闡述道與萬物的關係,就是要解釋道生養萬物的過程。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1.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首先文子認為,道與萬物之間有一個連接點——氣,道就是通過氣來生養萬物的。文子曰:“天地未形,竊竊冥冥,渾而為一……精氣為人,粗氣為蟲”,這就是說在天地還沒有成形的時候,那時整個宇宙還是一個大混沌,充滿了各種氣,其中隨著時間推移,笨重的濁氣沉了下去形成了地,而輕盈的清微之氣升了上去形成了天,這樣最初的四時氣候便誕生了。而氣又是分陰陽的,當精氣中的陰氣陽氣相互交融之時,便生出了人,含有雜質的粗氣中的陰氣陽氣相互交融時,便生出了其它萬物。由此可見文子系統性的運用道家知識闡述了“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這彌補了老子思想中沒有的部分,不得不說是一個道家的重大進步。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1.2 氣分陰陽,交融而生萬物

二、“道為源,德為體”

提出道德相依,又是文子思想的一個閃光點,文子曰:“夫道之與德,若韋之與革”。這句話的含義是將道與德之間的關係比喻成原材料與成品之間的關係,文子認為道為本源,而德則是道的最終體現,於是他提出了道之五形,即“清靜”、“純粹樸素”、“虛無”、“平易”、“柔弱”這五種形象,他認為道之五形是最終體現在人身上的五德。判斷一個人是否瞭解道,遵循道就是看這個人的思想以及行為是否達到了這五德。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2.1 道之五行亦對於人之五臟

我們都知道老子心中的道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存在,其時“玄之又玄”,這就給世人尋覓以及順應大道造成了困難,因為這樣的道是沒有標準的,不同人會得到不同的感悟,這樣道家也就沒有統一的行徑了。而文子在這點上對於道家思想的貢獻是極大的,他不僅將道形象化,而且還提出了悟道、知道、循道的判定標準,這樣道家對於世人來說才更具有實際操作性,其必然推動了道家的發展。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2.2 道為源,德為形

三、“以仁為本”

文子曰:“民知書則德衰,知數而仁衰”,文子在這句話中想要表述的意思則是人類雖然通過學習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得到飛速發展(包括智力以及認知上面的擴展),但是也正是人類這種快速發展,而使得人類缺少了一些做人最根本的品質,比如說以利益至上的觀念,缺少了一些純真,多了一些奸詐,喪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多了一種利己思想。所以說對於這種情況,文子倡導要給予人們仁義、道德教化。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3.1 當看透世間本質之時,人便會丟掉一些東西

文子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就是在強調,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一樣,懵懂無知,對人影響最大的是後天的教育環境。如果一個人後天接受的是狡詐、陰險、利己的教育,那麼這個人就會是一個狡詐之徒,相反如果一個人接受的是仁義道德的正確教育,那麼這個人就會明辨是非,處處向善,這樣下去社會才會長久的穩定。所以說文子十分重視國家以仁義道德來對人民實施教育,當然這裡的仁義和儒家的仁義不可同日而語,文子的仁義不是倫理綱常,它是一種順應大道的體現。何謂仁義之大道?對於統治者來說,愛民,能體察民之艱辛,能解決民之艱辛就是仁義大道,而對於民眾來講,向善,不損人利己,知道德之真諦就是仁義之大道。不得不說,文子提出的仁義給道家注入了一股鮮活的血液,這種仁義是從大道出發,同時又具體到個人與統治者的細節做法上來,有種深入淺出之感。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3.2 文子的仁義更多的是強調順應大道

四、人與人才鑑別

文子曰:“聞而知之,聖也;見而知之,智也”,意思是文子將世間之人分成了三類,即依次為聖人、智人、愚人。他主張為這三類人實行不同的教導要求內容,比如對於聖人,文子則要求其達到明道的高度,即深刻了解道的本質與內在含義,以大道的要求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文子認為只有聖人才會主動去追尋與恪守世間大道,但是世間畢竟聖人極少,更多的則是智人。而智人在文子看來則不會去追尋世間大道,他們有的會遵循大道,是為守德的表現;而有的則是明知道義,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這是無德無道的表現。所以說考慮到這一點,文子便又提出了評判一個人的標準。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4.1 文子主張人是不同的

文子曰:“貴即觀其所舉,富即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則觀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這就是說,要評判一個人則要在特定的環境下去看其處理事件的方式,同時在人才的選拔上,文子也是主張這樣去選拔,即要任用人才做什麼職位,則將人置於這種特定環境下,來考驗其反應能力。這樣就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有才之人流失,同時也避免了不合適的人任不合適的位置。而文子雖然把人分為幾類,但是在對於任用人才這一方面,強調的是“人有大譽,無疵其小故”,即文子並沒有將有才能之人理想到完美之人,相反文子充分發揚了道家的心胸寬廣之優秀精神,他認為在認識一個人或者任用一個人時,要多方面瞭解,不要因為一點過失而將其“一棍子打死”,相反要充分的考慮他的其它因素。這不得不說是道家虛懷若谷的一種表現。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4.2 文子認為選拔人才要多方面實地考察

五、文子著作《文子》

由上面的介紹分析可以知道,文子的思想主要是在老子思想上的一種深化延續,他將老子中的一些模糊的概念形象化,這對於道家思想傳世來說,是極有幫助的。最後文子也將其畢生的學識著於《文子》一書中,然而此書的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首先因為其被列為秦始皇焚書清單之一,致使在秦末漢初之際,天下無人敢言、敢註文子之說。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期,武帝廣開言路,《文子》一書才在官方以及民間的努力下再次現世,得以流傳。但因為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一直是官學,所以《文子》那時受眾極小。而等到《文子》一書大放光彩之時,卻是我們的盛唐時期,眾所周知,李唐一直以老子為先祖,故唐朝十分注重道教,那時的科舉還衍生出了道舉一說,而《文子》也正是那時候道舉的主要考試內容,故《文子》一書也是在那時候成為和儒學一樣的官學。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5.1 《文子》在唐朝又被稱為《通玄真經》

但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到了宋朝,柳宗元提出了《文子》一書可能是漢唐之際的偽書,他的論點則是漢唐的《文子》一書中引用了許多百家之言,必不可信。柳宗元一呼百應,一時間竟然沒有人去反駁他。故自宋以後,大家都認為《文子》一書為偽書,便不再去研究,因此《文子》便又沉寂下來。到了清朝,清人編寫《四庫全書》,雖說將《文子》歸為子部,但是其內容已經被刪減的面目全非,幾乎都是用儒學思想來解釋的。而《文子》一書在歷史上的起起落落終於隨著1973年的考古宣告結束了,1973年我國考古隊在河北定縣漢墓中出土了最原始的《文子》殘簡,沉睡了兩千多年的聲音,再次迴響起來,《文子》所闡述的優秀思想也被世人再次知曉。

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聲音——文子

5.2 《文子》一書再被世人所知

綜上可以看到,文子整個的思想對於道家的發展極其重要,首先其理清了了老子所留下來的模糊之處;其次其進一步融匯了百家之言,將各家精華帶入了道家學說之中,給道家學說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最後文子本人對道家思想深入淺出的解釋,卻是為道家推向底層群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文子這個人也是及其富有傳其色彩,他學識淵博,精通百家之說,但卻不自恃其才,反而繼續潛心學習,用心鑽研;他深究世間人情事故,但卻不喜做官,經常雲遊四方,最後受范蠡七計,范蠡用其五而滅吳。佩服,這樣一個有經天緯地之能的人,他的為人處事以及學習態度,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博學而不驕,名盛而不傲,現今快節奏的社會正是缺乏這樣品質,但我想,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會有越來越有多的人會拾起這樣的品質,在萬變的社會中,堅持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