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面對梅里愛,所有熱愛電影的人,除了"對不起"和"謝謝你",再無需多說。

《雨果》是一部很神奇的電影,看這部電影就像聽蔡琴的《給電影人的情書》一樣,會不知不覺地淚流滿面,也會在結束的時候會心一笑。

與此同時,《雨果》既是一部"非常不馬丁"的電影,也是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作品。

不同於《窮街陋巷》、《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牛》中爆棚的男性荷爾蒙,也沒有血腥暴力和肉眼可見的二元對立,《雨果》這部電影除了最深層次的內核"遺忘和傷害"比較契合馬丁以往作品,其餘再無相似。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這部電影在2012年底84屆奧斯卡上著實風光了一把,無數提名之後終將"最佳攝影"和"最佳視效"收入囊中。但種種榮譽並沒有勸退挑剔的觀眾,有人為之拍腿叫絕,也有人說它"爛得很有水平"。

但不可否認的是,《雨果》是一封寫給電影舊時光的情書,也是馬丁斯科塞斯難得一見的溫柔


關於梅里愛


回到100多年前,也許那個留著山羊鬍的可愛老頭兒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全憑熱愛所做的事不僅開啟了"電影新紀元",而且徹底改寫了電影史。

梅里愛28歲的時候,擲重金買下一座經營慘淡的魔法劇院,如此痴迷於自己的熱愛併為之瘋狂,冥冥之中彷彿一筆命運已被註定。

1895年12月28日,一個被載入史冊的"電影大事件"發生了——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他們拍攝的作品。

梅里愛站在人群中,目睹了"比魔術更神奇"的存在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五個月後他便將自己的劇院改成了電影院,又五個月後,他將自己的花園和廠房改成了攝影棚。

就在這個攝影棚裡,誕生了偉大的《月球旅行記》和眾多"初代電影",也開啟了梅里愛傳奇而又令人唏噓的一生。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影史資料上,關於梅里愛最後的失敗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他被盧米埃爾兄弟壓制,也有人說梅里愛在商業思維上根本無法與愛迪生抗衡。

或許,刨除這些外在因素,梅里愛自身對電影的那份無人能及、無法想象的熱愛和痴迷,或許才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為電影一擲千金的是他自己,將所有膠片付之一炬的,還是他自己。

梅里愛自己曾說過:

"電影之所以有趣,就因為它是一種手工的藝術。"

事實證明,他確實只看到了電影的"藝術性",全然不顧電影的"商業性"。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梅里愛以"代言人"的身份,替全世界簽下一紙契約——將電影和魔術融匯在一起,將夢從異次元帶進這個世界,卻也為之付出了代價。


關於馬丁斯科塞斯


馬丁對電影和電影史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熱忱和迷戀,一位用攝影機當水筆寫下無數經典之作的導演,也真地寫過一本書,且在其中毫不掩飾自己的悲觀——《電影之死》

他深信並反覆強調著:

"放映機每次開啟,轉出來的都不會也不可能是同一部電影。"

這是因為膠片在磨損,而放映的環境、條件也在隨時更迭著。

同時他還說:

"你永遠不可能看到兩部一模一樣的電影。"

因為刨除膠片電影本身自帶的"黑暗時刻",觀眾每次眨眼的頻率和空檔也完全不同。更宏觀點說,每次看電影的"你",都不是同一個人——觀念和當下感受都已經發生了變化,不管是否被感知到,也不管主體是否承認。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馬丁親自客串《雨果》


從這本書中能看出馬丁對電影的極致痴戀,也能感受到他對"電影未來"的那份深入靈魂的悲觀。

馬丁拍攝《雨果》這部電影的初衷,應該和著書是一樣的:喚醒大家對電影歷史的重視,對傳統的尊重,以及避免"將電影這門藝術當作是朝生暮死、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漠然處之"。


在《電影之死》中,有一個關於"主觀影像"的概念:

"有的影像在生命裡來得太早,於是有了走神和漠視;

有的影像看了太多遍,好奇心已經耗盡;

有的影像在生命裡出現得太晚,觀看之前的俗世生活早已使人身心疲憊。"

他深信電影出現的時機,會對一部電影也會對觀眾自身產生影響。而梅里愛的歷史那麼多——多到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認真梳理;同時梅里愛的歷史又那麼少——少到有很多都是無從考證的臆測。

但馬丁是多麼希望將電影史的遺憾和自己對電影的希望表達出來,所以馬丁執導的《雨果》中,那份"小心翼翼"很明顯,也可以被感受得到——如此熱愛電影的他,選擇用最少的筆觸去描述最偉大的人,並將其放置在最重量的位置上。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關於電影《雨果》


電影從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切入——一個失去雙親、對機械有著無與倫比熱愛的孩子。因為"偷竊",小男孩和喬治梅里愛結緣,自己最心心念唸的機器人也被修好。

與此同時,馬丁也通過一場"電影夢",跨時空地“修復”了梅里愛內心的傷痛。

一個會寫字的機器人,"不合時宜"地出現在梅里愛尚在人世的年代,這個機器人除了是"修復"的載體,更是一封跨時代的"致歉信"。也許在馬丁心裡,是那個"不識貨"的時代,辜負了天選之人梅里愛。

所以電影的結局選擇了肉眼可見的"假",同時也將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內心最深切的希望表達出來——梅里愛,沒有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同時這部電影的色彩和畫面也是極盡剋制的溫柔,除了幾個比較明亮的場景,大多數地方選用的都是復古冷色。好像在觀眾耳邊輕聲低語:是不是很美?可這終究只是一場夢。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當年這部電影選擇"感恩節"當天上映,這個上映時間本身也具有意義——感謝那位、那些曾對電影作出卓絕貢獻、甚至為它奉獻一生的人和人們。

在數字毫不留情衝擊膠片的年代,有越來越多的"李安"在嘗試,近年來的馬丁也逐漸擁抱新技術,但同時也有不少導演在執著地保持傳統。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但無論哪種形式,電影人和觀眾之間的關係,或許就像《雨果》中的臺詞一樣:

"電影,是我們之間最特別的回憶。"

那些曾放置其中的情感和用心,可以被觀眾感受到,就足矣。


或許,幼年時期曾患哮喘,在電影院、劇院度過大段童年時光的馬丁,更希望自己是《雨果》中的小男孩——當年可以在轉角處,遇見偉大的梅里愛。


一場電影一場夢,華麗溫暖又殘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