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區塊鏈大規模落地的究竟是什麼?

隨著區塊鏈在金融場景的應用興起,目前各主體都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的落地,然而,關於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問題也一直存在著挑戰。那麼,落地難點究竟是技術仍未成熟,還是其他原因?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事實上在金融場景的應用中,區塊鏈技術上的難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落地真正的難點,是在於未能找到一個新的機構間合作模式來契合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

此外,隨著區塊鏈的應用越來越多、參與主體增加,有觀點認為行業急需制定標準,關於這點,各方面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多應用於信息防篡改

區塊鏈目前在金融場景最新的應用是怎樣的?

對此,陸金所技術架構總經理張義軍介紹道,陸金所目前區塊鏈主要應用基於其不可篡改的特性。比如區塊鏈數據庫,庫中的數據是任何一方都無法篡改的。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這一特性可以使得其很好地“自證清白”。“坦率來說,在區塊鏈之前,即使找到第三方審計來進行信息或財務的審核,依然很難獲得完全的信任。區塊鏈技術嵌入後,其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傳遞信息和信任,這是這項技術重要的存在意義之一。”

舉例陸金所的財富管理來說,在整個投前投後的過程中,區塊鏈怎麼應用?張義軍告訴記者,投前可將區塊鏈應用於用戶信息認證,簡化了流程,優化用戶體驗,也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投中可以利用區塊鏈實時記錄和更新關鍵信息。“比如說用戶簽約的時候,我們會將合同中的期限、利率等帶上時間戳一起上鍊。另外,我們利用區塊鏈來監督風控管理是否盡責,每一步風控措施怎麼做都會記錄上鍊。而投後如果有投訴、上訴等情況發生時,這些無法篡改的真實記錄也能隨時查詢。”

眾安科技首席執行官劉海姣近日在“眾安開放日”介紹道,眾安科技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產品中,形成了一種保險資產通證產品。用戶購買這類產品後會同步生成通證,包含了合約地址、保單哈希、投保時間等。這些信息通過區塊鏈網絡,經用戶授權後,同步到業務渠道和服務提供商、審計等所有相關的主體。於是,用戶在每年續保時無需再填寫投保人信息,系統可自動為其續保。

關於區塊鏈與保險結合的契合點,眾安科技CTO李雪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險本身是一個保障,業務性質本身屬於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最末端,保障永遠是很被動地接受前端業務的延伸。區塊鏈也有類似的機制,輸入的是保障,輸出的也是保障。

李雪峰進一步表示,保險只能很被動地處於社會末端的原因在於,數據無法流通,資產無法流通。所以解決了數據安全的問題,解決了可信資產流通的問題,就可以從之前的社會經濟活動的末端變成了新的經濟活動的起點,也延伸至更多的金融範圍。

場景仍待拓寬

目前已有多類場景正在應用區塊鏈技術,然而技術落地難、場景拓寬難的聲音卻仍舊沒有減少,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張義軍表示,區塊鏈技術的落地相對較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缺乏大型應用場景所需要的上下游,主要在於區塊鏈的去中心、數據共享的特性,需要機構改變原有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機制。

看區塊鏈的發展,可以參考互聯網絡發展過程,從早期非常簡單的信息傳播,到現在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需要漸進發展的。技術角度看,原先互相隔離的系統,通過聯網,通過open API(開放接口)去合作,這是傳統互聯網模式。後續,將進一步發展成為通過區塊鏈,直接進行數據共享與合作,以更可信開放的形式,帶來更高的效率。但這需要非常創新的業務模式,目前看到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多數還是比較基礎的,想要形成產業鏈還很遠。

張義軍進一步表示,拓展區塊鏈的應用場景需要一個更為開放、透明的環境,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尋找一個新的機構間合作模式。“例如設計一個利益分攤機制,或者說利益博弈機制,讓風險與收益成正比。想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各方持續成長,等各家機構逐漸上鍊了更多數據後,慢慢會產生出更多應用場景,挖掘出新的業務模式,形成一個更有價值的信任網絡。”

對於未來區塊鏈場景應用,短期最為期待的是,監管與政府層面,能把很多權威場景、公共服務引入區塊鏈應用,“比如銀行間交易、證券結算、央行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產權登記等這類場景,一旦能夠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行業的運轉效率和透明度。例如產權登記場景上,一方面,信息將更加透明化且不可篡改;另一方面,由於省去中間的審核、流轉環節,運營效率也將更高。”由此,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應用。張義軍提出,比如在抵押貸款的場景上,需要查詢貸款人的抵押物狀況、辦理抵押手續。

知密大學發起人劉昌用也強調,首先要明白區塊鏈究竟為什麼有意義?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否則單純從技術上追求更快、更新、更難,會漫無邊際,甚至南轅北轍。具體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區塊鏈的關鍵實際上是“密碼共識”,即非對稱密碼和分佈式共識的結合。而“區塊鏈”的定名和風行讓人們追求各種“鏈”的應用和技術,掩蓋了密碼共識構建全球信息社會新秩序的重大意義。

二是加密經濟中的“加密”應該是“密碼”。區塊鏈的關鍵應用不是加密解密信息,而是簽名驗證、私鑰簽名、公鑰驗證,能夠在信息空間裡識別身份、確認權屬、轉移權屬,這是構建信息社會秩序的技術基石。

“抱團”定標準

隨著各家主體不斷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行業急需制定標準來統一。張義軍表示,行業標準的制定,一定會帶動行業更好地發展。但另一方面也要相信市場的力量,畢竟整個行業來推動一件事需要的時間較長,而且一旦推行後,改動起來也會特別難。較大的可能是,目前在某個小團體中運作得較好、更有效率的標準,可能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慢慢普及,逐漸複製到行業中。

事實上,近來團體標準推出的速度越來越快。近日舉行的“保險行業區塊鏈應用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啟動暨《區塊鏈保險應用白皮書》發佈儀式”上,“保險行業區塊鏈應用技術標準”建設工作也於當天啟動,有109家行業機構參與、響應並積極支持該標準的制定。

此外,近日京東、眾安科技等企業都推出了區塊鏈的團體標準,如2019年12月26日,京東物流發佈了《區塊鏈物流追蹤服務應用指南》團體標準。其應用框架包括:區塊鏈網絡定義、身份定義與認證、流程編排、數據採集、數據預處理、數據上鍊等。

眾安科技同時發佈牽頭制定的團標《區塊鏈對象傳輸協議》。協議明確了對象、實體和狀態間的邏輯關係,規範了業務系統與區塊鏈系統間的對象傳輸協議。對於團標推出的意義,眾安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本協議旨在規範化區塊鏈行業業務系統交互方面的內容,隨著區塊鏈涉及行業範圍越發廣泛,與區塊鏈網絡交互的業務類型越發多樣性,為使得業務系統之間表現出最好的兼容性,我們提出了對象傳輸協議標準。

對於團標推出的意義,眾安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今經常把區塊鏈作為打通數據“孤島”的重要橋樑,但數據在原始狀態下基本不具備流轉的特性,比如不同的對象描述數據在各自企業或者不同業務系統內的表現形式不同,數據從A流轉到B,那麼對方在無法理解數據屬於哪一種對象,該對象擁有哪些屬性、特徵的條件下,數據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它既然作為企業價值的承載,但在未標準化數據對象以及傳輸協議的前提下,無法發揮其所擁有的價值。

關於各方推出團標的情況,業內人士認為,在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制定之前,巨頭們先行也是一種探索,可以起到引領的作用。屆時,合作各方接入某機構的區塊鏈系統逐漸增加,最終形成一個金融生態圈。而哪家做得更好,便能獲得更多的市場認可,最後可能就會形成一個行業的或者國家的標準。

另一方面,企業通過推出團標,是否能為自己爭取到一定優勢呢?對此劉昌用表示,建立技術上的行業標準,一定程度上可以獲得話語權和壟斷優勢,不過密碼共識的最大意義恰恰在於消除信息壟斷,在市場競爭和社區共識中演化出去中心化的標準。

其進一步表示,現在的區塊鏈應用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在傳統秩序框架內的應用,會形成一定的標準優勢,這些優勢是部分已經在各領域取得了壟斷優勢的企業或組織才能變現。第二個層面是用於打破傳統秩序框架,重構信息社會秩序的應用。這些應用是不同的範式,不再是巨頭壟斷標準和專利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