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引進人才助力助推脫貧攻堅

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昭通巧家縣充分發揮人才示範引領作用,在精準扶貧上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斷提高人才服務基層發展的能力,為全縣決勝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做好試點抓建設,示範帶動出效應。


巧家縣森林資源豐富,林下菌產業發展空間大、潛力大、條件優。2018年,通過引進西南林業大學林下資源開發專家技術團隊,成立“徐永豔專家工作站”,在縣國有林場開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種植試驗,成功培育出大球蓋菇、羊肚菌、平菇、杏鮑菇4個品種,為林下食用菌推廣打下基礎,提供科技支撐。2019年,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630萬元,由縣龍頭企業作為承接主體,運用科研成果,推廣建設林下仿野生食用菌1000畝試驗示範基地。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發展體系,堅持市場導向,採取“龍頭企業+卡戶+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掛聯建檔立卡貧困戶730戶,促進年戶均增收450元;掛聯村集體經濟2個,促進年收益2.5萬元。


巧家:引進人才助力助推脫貧攻堅


堅持人才先發展,廣納賢士戰貧困。


紅糖產業是巧家縣農業傳統優勢產業之一,發展歷史悠久,遠銷全國各地,具有較好的聲譽,在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由於缺乏規範引導和市場分析,巧家紅糖產業還處於“小、散、弱”的狀態,2016年,巧家縣柔性引入雲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張躍彬專家團隊,申報建立“張躍彬院士專家工作站”。以“專家工作站”為紐帶,與本土有實力的紅糖企業建立合作關係,藉助“專家工作站”平臺、專家團隊的技術力量、企業的設施設備及工人等,開展紅糖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試驗,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科學改進生產工藝,有效提升紅糖品質。2017年巧家小碗紅糖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2020年榮獲國家地理性商標。品質與名氣的提升也帶動了巧家縣蔗農收入的增加,據瞭解,從2016年至今,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卡戶”的模式,僅白鶴灘鎮野鴨社區就成功帶動貧困戶166戶,合計讓200多戶建檔立卡戶增收,使整個社區比往年增收129.6萬元。現在,紅糖產業正逐步成為巧家縣“節日經濟”“旅遊經濟”“文化經濟”的代表,也正在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致富經濟”。


巧家:引進人才助力助推脫貧攻堅


開展培訓興技術,提升效益促增收。


蠶桑是巧家縣養殖人數較多的一項產業,當地於2015年引入雲南省農科院蠶桑蜜蜂研究所黃平專家團隊,掛牌成立“黃平專家工作站”。一方面,通過整合資源、制定出臺技術標準和規程規範、引進良桑穗條進行嫁接等方法,推動規模化蠶房集中養蠶試驗示範和高海拔區域桑樹品種試驗示範項目。另一方面,抓好抓實業務培訓,先後累計為行業單位培養專業技術人員10人、鄉鎮技術骨幹30餘人,培訓科技示範戶100餘戶、農民1000餘人次,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在解決當地蠶桑產業發展中人才不足、創新能力不夠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提高了當地蠶桑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使蠶民收入同比增長15%,提升了蠶桑產業關注度和吸引力,有效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


巧家:引進人才助力助推脫貧攻堅


巧家縣圍繞中心工作,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創新機制和舉措,以人才工作助推脫貧攻堅,又以脫貧攻堅助推人才工作,實現了兩者的深度融合和互促共贏,通過匯聚廣泛的人才資源,不斷提升縣域發展競爭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來源:縣委組織部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