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6月3日,洛宁县妇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3月底接到家长求助,称15岁的女儿被爷爷侵害,已经怀孕七八个月。被侵害女孩坦言,12岁时爷爷就开始侵犯自己,有时甚至一天侵害一次。


女孩妈妈说,今年回家时看到女儿身体异常,带她去医院检查才发现,竟然是怀孕了。女儿被侵害了整整三年,看着怀孕的孩子自己甚至不敢相信。

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新闻报道出来,大家都非常吃惊又愤怒。就算女孩并非亲生孙女,怎么也是眼看着长大的孩子,叫了自己十几年爷爷,怎么忍心这么伤害她呢?


更有网友提出质疑:女儿被侵害了3年多,当妈的居然不知道,这妈是怎么当的?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女孩从5岁就跟爷爷生活在一起。就算爹妈当时不知道,难道3年都没回过家吗?家里就没有电话吗?女孩为什么不求救呢?


早发现早制止,女孩也不会才15岁就怀孕,挺着七八个月的孕肚处境艰难。3年里,不可能没有机会发声,孩子为什么不求救呢?


不敢放心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在幼儿园听话、乖巧、有规矩,放学回到家就原形毕露,调皮吵闹不说,一言不合还发脾气。


孩子小时候,婆婆也经常抱怨,说孩子跟着自己又乖又听话,我一下班回来孩子就闹腾,还爱哭。


为什么同一个孩子,有时候表现得像天使,有时候又让人头疼呢?


约翰·鲍尔比博士认为,孩子内心有个“安全基地”:有细心照料他的成年人,这个人能感受、理解他的需求,并积极作出回应,这样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比如说平时妈妈照顾孩子比较多,熟悉孩子的生活习惯。从表现就能判断孩子是困了,饿了,还是想上厕所,孩子一沉默她就知道是不开心了,还是想出去玩儿。和妈妈在一起,孩子发出的信号能被及时判断,并得到积极的回应,孩子就会非常有安全感。

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后来妈妈有事,临时换爸爸带孩子。孩子哼哼唧唧要睡觉,爸爸不知道是闹觉了,嫌他没事儿哼唧着玩儿心烦,就训了孩子几句。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开始哭。爸爸一看孩子哭,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火冒三丈。孩子困倦难受又害怕,哭得更厉害了。


这样的情形持续一段时间,孩子可能害怕爸爸发脾气,不敢再哼唧求哄睡。看起来是变乖了,其实是安全感打折扣了,不再传递自己的求助信号。


孩子有正常的需求,却不敢向照料人求助,而是以一种沉默、乖巧的状态独自承受,这种亲子关系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不安全依恋。


就像新闻中的女孩,12岁时被6旬的爷爷侵犯,那种挣扎与痛苦的折磨,孩子一定哭过也求过。可是父母务工在外,自己怎么哭他们也听不到,爷爷是她的直接照料人,这个人哪怕有一丝怜悯之心,也不会这样欺负她,他告诉孩子:这不光彩,别往外说。


女孩5岁时父母外出务工,开始跟随爷爷生活。常年的缺席,使女孩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回应。日常照料她的爷爷,又是直接加害人,也不会回应她的求助。安全基地长年累月地遭受破坏,女孩开始以沉默、独自忍受这种方式,应对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她不再相信,求助能使自己脱离眼前的苦难。

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生活中常见的不安全依恋形式有哪些?


如果父母或照料人,不能经常让孩子感受到心理联结,也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的持续存在,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不安全依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呢?


1、回避型依恋


玲玲4岁的时候,父母外出务工去了很远的地方,一年回来一次。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玲玲只能偶尔通过老年机,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


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回来了,给玲玲买了新衣服,还有很多好吃的。妈妈想抱抱玲玲,孩子一下子躲到奶奶身后去了,怎么叫也不出来。


孩子不喜欢妈妈吗?不是的,只是她知道妈妈很快就走了,并不会守着自己。孩子拒绝和妈妈亲近,其实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你总是不在家,回来还没热乎又走了,我能信赖你吗?我和你说话亲近有用吗?反正也得不到你的关心。这时候孩子不是没有心里话,只是没有完全信任。如果妈妈长期在家不走了,孩子是会和妈妈亲近的。


2、矛盾型依恋


孩子不太熟悉的照料人,会摸不清孩子的脾情,弄不清孩子哭泣是该抱抱她,还是给她准备食物,或者带她出门散散心。孩子的需求有时被猜对,有时候又猜不对也得不到满足。


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确定发出求救信号,能不能得到帮助。想出去个遛弯,却得到一杯牛奶,进而是一顿训斥,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人并不可靠。


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3、紊乱型依恋


邻居有一家人,夫妻俩老实本分,有个上大一的孩子。这个孩子生活节俭学习刻苦,但是不爱回家。邻居大嫂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说爸爸妈妈都很想他,可是也不见这个孩子回来。


原来,孩子爸爸有个嗜好,就是爱喝酒。喝醉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打老婆孩子,酒醒了,又百般道歉补偿。孩子妈妈说,男人本性并不坏,除了爱喝酒还是挺有责任感的。


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他觉得爸爸有时候爱自己,有时候又变得很可怕,被他打人的样子吓得发抖。这种感受让他困惑又恐惧,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


这就是依恋研究者玛丽·梅因和埃里克所说的“无法祛除的恐惧”。妈妈说你爸爸不是坏人,根本安慰不了孩子恐惧的心。


如何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在不安全依恋模式下,孩子缺少安全感,对环境的适应性、灵活性都很差。特别是紊乱型依恋中,照料人造成的伤害,和应该给予的安全感相悖,会使孩子的自我支离破碎,给孩子心理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


怎样才能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1、多听少说,给予孩子沉浸式陪伴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并及时回应自己的需求,才能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陪伴不是看着手机陪娃坐着,也不是给孩子讲道理去教育。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哪怕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现在的视频电话也是非常方便。多倾听孩子的开心与烦恼,在情感上与孩子同步,孩子就能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孩子自然就会敢于向父母求助。


2、去成人化,让孩子勇敢地做自己


常听老人们抱怨,孩子带一天都很乖巧,妈妈一下班各种不听话。其实心里并不认同他们的看法,哪有小孩子那么完美,表现得总贴合成人的心意呢?那不叫乖巧,应该叫察言观色。


一个小孩子,在亲近的人面前完全放松的时候,才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虽然这种心意,并不全部符合成人世界的规则。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乖巧的,接纳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和不成熟,他才会完全依恋你,并不断试探你的底线。尽管这种试探有时让人恼火,却是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15岁女孩怀孕,被爷爷侵害3年不求救:不敢依恋的亲情才最可悲


3、坚定维护孩子的权益


网络上有个高赞提问: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批评你孩子,你怎么办?


有人认为,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可以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也有人认为,当着我的面批评我孩子,当我是死人吗?


孩子做错事该批评,我却坚定支持后面家长的看法,谁当着我的面批评孩子也不行。孩子心智不成熟,做错事闹祸在所难免。做为监护人,天塌下来我顶着有事跟我说。至于孩子,回家我自己会教育,不必他人代劳。


家长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维护的是情感防线。关门教子,维护的是是非底线。一个让孩子放心依恋的成年人,孩子才会听他的话,寻求他的庇护,反之亦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