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剖析讲解

部编八下语文第一单元为重点课文《社戏》、《回延安》和略读课文《安塞腰鼓》、《灯笼》,四篇课文主题都是写“民俗民风”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剖析讲解

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标在对阅读的目标中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个要求也就是说,学一篇课文或文学作品,必须揣摩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这也是中考阅读方面的重要考点。

课文《社戏》,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笔,通过“我”在月夜行船,从平桥村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塑造刻画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家少年,描绘出一幅农村自由天地里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剖析讲解

社戏夜航

鲁迅一生理解同情农民,关心他们的命运,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先生对农村和农村孩子深沉的关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如:对这样的“乐土”,“一直到现在”“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等等。

文中的人物也都写得栩栩如生。我们重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双喜”的言行来表现他的人物特点。从我看戏遇到波折,双喜“大悟似的提议”看出他的“聪明”;从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双喜大声打包票所说的三条理由——“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可以看出他遇到问题时反应灵敏、考虑周到;从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看出他的细心聪明;从回来时所说“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看出他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从"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看出他是有担当的人,做事有始有终。

另外本课的文题是“社戏”,然而,作者大部分笔墨都在写戏外的生活,这是否离题了呢?我们可以这样看,“社戏”是贯穿全文的绳索,作者所怀念的、觉得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和“看戏”相关的人,通过写貌似和“社戏”无关的事,表现了“我”和这群农家少年美好珍贵的友情,表达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所以没有离题。

《回延安》是一首民歌,题目点明内容,简单明了。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是流行于陕西一带的民歌),两句一节,学习时重点要弄清两个句子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心口呀……灰尘呀……)、承接关系(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后句补充前句等等。因为每一节两个句子组合方式、关系不同,所以虽然两句一节,诗歌却不呆板单调,一样能富有变化,不拘一格。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剖析讲解

回延安

诗人用“回延安”的过程作线索,“回延安”表达了亲人重逢的激动和喜悦;“忆延安”写出对延安和延安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话延安”与“祝延安”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流露出诗人要再次离开延安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诗歌通过赞颂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安塞腰鼓》通过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生命奔腾的力量,是对高原生命的颂歌,也是对民族魂魄的礼赞。

部编本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课文剖析讲解

安塞腰鼓

《灯笼》中“灯笼”点明文章内容,同时借由“灯笼”回忆往事,表现了“灯笼”对作者乃至对民族的意义。作者先从回忆童年与“灯笼”有关的故事、乡情民俗入手,转而颂扬古时将领塞外点兵、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借由追忆历史,表达出现时国难当头,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