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最近又重溫了一遍連環漫畫《父與子》,其中有這樣一副畫很有意思:兒子在室內玩球,不小心把牆上的玻璃打碎了,父親很是生氣,對著孩子大發雷霆,兒子生氣的跑了出去,父親等了很久也不見兒子回來,很擔心,於是自己上街去找,但是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父親很沮喪的回到家中,卻被室內飛奔而來的球打到了臉上,另一塊玻璃也碎了,但是當父親看到兒子時,卻緊緊的抱住了他。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埃-奧-卜勞恩(E.O.Plauen)《父與子》

明明兩次都是兒子打碎了玻璃,為什麼得到的父親的回應態度卻是不一樣的?

因為情境和焦點不一樣

可能第一次打破玻璃的時候,孩子真的是不小心,但是第二次就有可能是對父親的權威挑戰了,不過造成的最直接的結果沒什麼差別,都是把玻璃打碎了,但是對於父親來說差別卻是極大的。

第一次父親是沒有任何心裡準備的,玻璃莫名的就被調皮的兒子打碎了,作為父親肯定是要教育一番的,這是習慣性的,此刻父親的焦點都在打碎的玻璃上。

可是第二次就不一樣了,原本父親覺得找不到兒子了,很沮喪很懊悔,所以當他重新看到兒子的時候,自動的忽略了破碎的玻璃,此刻父親的焦點在兒子身上。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因為心情不一樣

父親第一次的心情是由平靜的心情,轉為了對破碎的玻璃的惋惜,和對孩子頑皮而產生的生氣,是由好到壞的。

第二次的心情是由沮喪轉為的對兒子失而復得的欣喜,是從低落的情緒轉向了高興的情緒,是由壞到好的。

其實明明就是同樣的事情,都是兒子打碎了玻璃,可是就因為情境不同心情不同造成最終的結果就不同,當然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天差地別的。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想作為父母的你一定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每次當孩子發生各種問題的時候,父母們都會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有的甚至還會打罵孩子,但是等自己冷靜下來後又各種後悔,那麼父母該如何制止這種情況呢?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給孩子三分鐘的時間,進入情境聽孩子說。

首先讓我們自己真正瞭解情境的重要性。舉個例子,如果你只看到我大聲喊叫,面紅耳赤東張西望;我的行為就會顯得很奇怪,難以解釋。但如果你知道了這一行為發生的情境——我正在觀看足球比賽——我的行為就不再是無法解釋的了。在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了情境或拓寬視野能夠很好地解釋我的行為。——《不要用愛控制我》帕萃絲·埃文斯

很多父母表示,當孩子調皮的時候,自己是忍不住的,根本無法冷靜下來,那麼嘗試著給孩子三分鐘,如果三分鐘後你覺得你還是忍不住的話那再繼續你的情緒。

這三分鐘你要閉嘴聽孩子說,他是在什麼情況下為什麼要這樣做,比如上面的情況,如果第一次孩子打碎玻璃的時候父親不是生氣,而是忍住情緒,給了孩子三分鐘的解釋時間,並且對於孩子的解釋父親給與了原諒,然後再進行合理的教育,也許就不會有第二塊玻璃的破碎,也不會有父親的擔心,第一次的事件沒有處理好,才會導致後面的各種狀況發生。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如果你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責備,傷得不僅僅是孩子的自尊還有彼此間的那份感情。

我記得去年夏天的一件事,我從孩子的衣服裡發現了兩根頭繩,上面是卡通的小裝飾,很可愛,我當時真的好生氣,對著兒子就一頓責備,他嚇的都不敢給自己解釋,只是無助的眼淚汪汪的看著我。

我覺得我跟兒子說過很多次,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但是他還是不聽,居然還帶回了家,孩子始終也沒有跟我解釋什麼。事後我終於壓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問他為什麼要拿別人的東西?

他說他是撿的,不是拿的,看到很好看,就想給媽媽用。

那一刻,我突然就哭了,從那以後,每次孩子再發生什麼問題,我都會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三分鐘,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每次孩子解釋完了,我的氣也會跟著消了,因為聽他訴說,跟著進入他所在的情境,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合理,只是孩子還小,沒有把握好度,其實往往孩子自己說完的時候他也知道自己錯了,你在給與合適的指導就很好了。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與其因最好的期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用最壞的打算引來意外的驚喜。

即使天堂是不愁吃穿,不必工作,永永遠遠活著,那活著又有什麼意義?正因為有苦惱,才有解決的快樂;正因為有病痛,才有痊癒的歡喜;正因為有憂愁,才有忘憂的美好;正因為有今天的不足,所以才憧憬明天。與其因最好的期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用最壞的打算引來意外的驚喜。——劉墉

生活是這樣子的,育兒也是這樣子的。

如上面的父親和孩子,父親最開始對於孩子的心情應該是很滿意的,他覺得孩子是乖巧的聽話的,但是當孩子打碎了玻璃的時候也一起打破了父親對於孩子的滿意,父親覺得很失望,所以會瞬間大發雷霆。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而第二次打碎玻璃是因為父親一直沒有找到兒子,心裡很害怕,害怕會失去兒子,如果失去兒子就是最壞的結果了,那對於碎一塊玻璃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如果碎十塊能馬上換回兒子他也是願意的,甚至是欣喜的,渴望的,所以當孩子重新回到父親的身邊時,父親緊緊地擁抱孩子,根本不去理會什麼玻璃。

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這樣的,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卻抱有他根本達不到的期盼,所以他怎麼做你都不會滿意,甚至還會指責和打罵,可是你有沒有思考過,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不如就用最平常的心態對待你的孩子,那麼他每一次的小成績都會讓你欣喜,而你的情緒會直接反饋到了孩子是身上,多鼓勵的孩子要比多指責的孩子更優秀。

漫畫《父與子》:用著簡單的方式,表達著深刻的道理

緊緊抓住每一次因材施教的機會。

教育屬於生活,教育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並藉助於生活。--克伯屈(美)

漫畫中最後的結局是父親緊緊地抱住了兒子,兒子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父親兩次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但是他能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這個時候再適當的給孩子指出問題所在,孩子會更願意接受和配合。

所以每當孩子發生問題後,及時的由這件事擴展相似的事,以防下次會重蹈覆轍,並且因為孩子本身就處在其中還能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總結:請對你的孩子給與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不要施加太多的壓力,如果有些壓力不得不必須施加的話請家長一起參與,如果孩子不小心辦錯了事情,不要急著去否定並且給與指責,而是忍著自己的情緒傾聽孩子的解釋,然後再給與適當的回應,也避免因為一時衝動讓孩子受了委屈而造成孩子心理的陰影,抓住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教育,讓孩子少走更多的彎路。

參考資料

《不要用愛控制我》帕萃絲·埃文斯

#育兒##青雲計劃##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